首頁 / 放.新聞 / 社會
放.新聞
社會

風電產業在地化 中鋼領頭推動可望帶動台灣經濟

2018.10.19
22:40pm
/ 放言編輯部 吳竺君

全球前20大優良離岸風場中,就有16個位於台灣海峽,天然的聚風效應,相當適合發展離岸風電產業。為使離岸風電產業得以落實於台灣,鋼鐵產業起身的中鋼公司已扮演媒合人的角色,協助與風場開發商及風機系統商洽談國際合作,並串連起國內績優的機電零組件供應商,組成國家隊-「離岸風電零組件產業聯盟Wind-Team」。

 

文/放言編輯部 吳竺君

 

荷蘭座落在地球的盛行西風帶,一年四季充滿源源不息的風力。二十世紀以來,由於蒸氣機、內燃機、渦輪機的發展,依靠風力的古老風車曾一度變得暗淡無光,但風車利用的是自然風力,沒有污染、耗盡之虞,荷蘭人民仍一直沿用至今,也成為今日新能源的一種。荷蘭人除了在民歌和諺語中常常讚美風車外,每逢盛大節日,會在風車上圍上花環,懸掛著國旗和硬紙板做的太陽和星星。

 

 



 

風力發電取代傳統火力 歐洲技術足以帶領亞洲

 

近年來綠能環保已成世界各國推動的主要項目,其中與民生最為息息相關的電力問題也成為首要關注焦點。早在1991年,丹麥已推出風力發電的自然能源來代替以燃燒煤炭、石油、天然氣等傳統火力發電。

 

目前為止,全球離岸風電裝置容量有84%集中在歐洲,其他地區的發展仍處於萌芽時期,相對於亞洲地區,歐洲離岸風力發電的主要業者已累積相當成熟的經驗,足以帶領亞洲地區發展風電產業,以確保基礎建設及產業技術能量的完整性。

 

台灣地形優勢成全球最佳離岸風電發展之地

 

風力發電的裝置場域分為陸域及離岸,迄今離岸風電建構最多的國家以英國首居,根據英國國內4C Offshore研究報告指出,全球前20大優良離岸風場中,就有16個位於台灣海峽,其主因是台灣的中央山脈與中國大陸的武夷山形成一漏斗地形,帶來了天然的聚風效應,相當適合發展離岸風電產業。雖然台灣擁有如此得天獨厚條件,但因地理位置介於歐亞板塊及菲律賓板塊之間,颱風及地震等不可避免發生的天災,加上海床土壤液化問題,使得離岸風電的建構面臨重重挑戰,因此不但需要歐洲的專業廠商,更需要結合熟悉台灣環境的在地團隊一同合作,這是台灣離岸風電發展需要推動「產業在地化」的最大主因。

 

 

(陸域風電機照片)

 

中鋼串連Wind-Team打造台灣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

 

這一波綠能產業的興起,對台灣經濟成長的實質幫助指日可待。為使離岸風電產業得以落實於台灣,鋼鐵產業起身的中鋼公司已扮演媒合人的角色,協助與風場開發商及風機系統商洽談國際合作,並串連起國內績優的機電零組件供應商,組成國家隊-「離岸風電零組件產業聯盟Wind-Team」,從105年最初的15家發起廠商,聯盟成員至今已擴增至60家,包含台達電、東元電機、士林電機、司迪康、天力、永冠,以及中鋼旗下的興達海洋基礎公司等。

 

以本土廠商天力為例,該公司所屬集團在風機葉片的研發及製造技術享譽國際,不但以碳纖維打造輕量級葉片,其量產的64m葉片也早已超越美國的30m,現今也正在研發80m的葉片,打算超越上海研發的70m葉片。全球目前有15大風機葉片是使用天力製造的產品,這次該公司加入Wind-Team也算是鮭魚洄游返鄉,為台灣的離岸風電產業做出貢獻。

 

隨著Wind-Team聯盟成員的增加,代表著台灣離岸風電產業的供應鏈也將更加完整;中鋼公司也表示,台灣不只要風電,更要風電產業。不久後的將來,當我們行駛在沿海公路時,將看著那豎立在天海之間的一座座白色大風車,不僅承載著風,也轉動著我們的新能源希望。

 

風力機零組件多 被視為「第二個汽車產業」

 

離岸風力機組零組件數多,初期製造需求即高達兩萬餘件,相較於汽車的三萬多件不惶多讓,也因風力機零組件帶起的產業繁多,包含製造業、物流業、保險業、安全維護、教育訓練、海洋關係等,而被視為「第二個汽車產業」。此外,離岸風電產業需要以港口作為據點,未來除了形成產業聚落外,亦有可能帶動觀光人潮,預期產值可望突破台幣兆元。

 

Wind-Team發展策略 目標切入國際供應鏈體系

 

對於離岸風電的發展,Wind-Team計畫培植及建立我國產業能量,配合政府用市場換技術的策略,發揮台灣「平價高質」優勢,整合國內外及產官學研資源,在國際風機系統商技術指導下,逐步建構風力機零組件產業鏈,進而切入國際供應鏈體系。中鋼公司在其中也將持續扮演「桶箍」的角色,協助零組件廠商提升QCD(Quality, Cost, and Delivery)等高品質、低成本、短交期的競爭力。

 

中鋼率先設置台灣首座離岸風電水下基礎設施製造廠 落實在地化發展

 

今年(2018年)4月,中鋼旗下的興達海洋基礎公司已砸下68.42億元,與世紀鋼投資的世紀風電公司,成為台灣惟二建造離岸風電水下基礎設施的製造廠,而興達海洋基礎公司將率先在2019年完成建廠,2020年1月起正式投產。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及再生能源的建置目標,主要以太陽能和風力為主,發電配比可望在2025年佔總發電量的20%。而離岸風電預計於2025年達到5.5GW的裝置容量,屆時風力機組總數預期上看700座,可望帶動台灣經濟,落實離岸風電產業在地化的蓬勃發展。

 

 

(興達海洋基礎公司廠區模擬圖)

 

荷蘭於2015年左右推動一項新計畫,預計在三年內要讓火車全面使用風力發電來運行,而在該國政府積極增建風力發電機下,此計畫提前在2017年宣布完成,比原先規劃整整快了一年!有「風車之國」美稱的荷蘭,從16世紀起,當地人就懂得利用這項大自然的恩惠,21世紀的今天,更將風力發電發揚光大。如今,對於在台灣這塊寶島上面的人們,以前離岸風力發電或許是曾想過但無法實踐的理想,但今日,將開啟逐風之路,未來的台灣,更將掌握機會,乘風而起。

 

 

(圖片來源由中國鋼鐵公司提供)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