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致政表示,「紅區裝備」的取得本來就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但這都是政府推行政策時「可以預期到」的困難,因此應一一克服。
潛艦國造是蔡政府重要國防政策之一,不過,台船董事長鄭文隆日前發出公開信指,潛艦國造遇到瓶頸。國防部長邱國正昨(23)日在立法院備詢時首度坦承,潛艦國在目前確實有許多問題須克服,尤其是在「紅區裝備」的取得上。讓部分聲音質疑,潛艦國造計畫是否有調整的必要?民進黨立委羅致政今(24)日接受《放言》訪問表示,「紅區裝備」取得的困難是預期中的挑戰,也是政府必須要去克服的,因此他不認為潛艦國造政策有任何修改的必要。
吳斯懷昨日在外交國防委員會質詢時,引用鄭文隆對內部人員發表的公開信,內容提及潛艦國造目前遭遇設計人力、裝備如期進場等問題;另外也有專家提出疑慮,認為我國海軍目前只有左營、蘇澳可以停泊潛艦,戰時可能無法維持作戰續力,導致幾百億的預算等於白花。
針對「紅區裝備」取得瓶頸,吳斯懷進一步指出,目前有能力製造紅區裝備的國家只有美國、德國、俄羅斯以及中國,他認為國防部應對此聽取多方意見,不能讓潛艦專案小組「球員兼裁判」,畢竟潛艦製造容錯率很低,必續審慎面對。
邱國正也坦言,潛艦國造確實有許多困難要一一克服,尤其是在「紅區裝備」的取得上,很敏感、很難獲得,但他並未具體說明遭遇哪些困難。
所謂「紅區裝備」包括戰鬥系統、聲納、魚雷管、柴油主機等,台灣沒有能力自行研發製造的裝備及武器,儘管日前美國已同意輸出「紅區裝備」至台灣,但目前在取得上仍有其他困難要克服。
羅致政接受《放言》訪問表示,「紅區裝備」的取得本來就受到很多因素影響,不論是軍事科技的敏感度還是安全議題等等,但這些都是政府推行政策時「可以預期到」的困難,因此他不認為這項政策有任何需要調整的必要性。
「潛艦國造已經走到這個階段,就是要盡全力完成!」羅致政強調,潛艦國造在台灣的軍事國防,以及維持兩岸不對稱戰力上,扮演著關鍵的角色;且美國先前也已同意輸出「紅區裝備」至台灣,政府該做的就是一步一步去克服剩下的困難。
(圖片來源:翻攝自總統府、羅致政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