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船副的廖翼霆,在講台上生動地分享船上的工作經驗,從職務、環境、生活到薪水,帶領學子一窺海運的日常及國際眼界。
交通部航港局首次結合社會團體、航商、海事校院及政府部門資源營造多方共榮,大力推行「海員新星培育計畫」。航運產業市場需求在疫情下逆勢升溫,為了培育更多人才,航港局力邀博幼基金會加入計畫,將觸角延伸至偏鄉地區,扶持更多學子進入學海職涯。
該計畫是由交通部航港局邀請長榮海運、陽明海運、萬海航運等七大航商,結合海事校院資源所推出的計畫,優先鼓勵輔導偏鄉學生參與,並提供就學到就業的長期輔導且補助學費,更加碼生活津貼,每年最高領可18萬元。此外,為培育船員向下扎根,國中畢業生就讀海事職校也可受惠。
受邀分享海運產業,廖翼霆:未來出路多、不怕失業
受邀至屏東博幼基金會宣導的船員廖翼霆,便是其中推手之一,他表示,很多人會因為不理解,所以對於海運產業是有偏見的,這次來分享也是希望讓孩童多了解船員在做什麼、使命感在哪裡。
走在靜謐的屏東街道,同樣在鄉下長大且國立海洋大學出身的廖翼霆亦能夠感同身受學子的求學環境。他說:「當初選讀這科系較難受到長輩理解與認可,因此想藉自身經驗讓更多孩子了解船員的工作。尤其近年海運經濟大幅提升,有更多人看見其龐大產值,何況臺灣又是海島國家,海運產業會一直存在,不需要太擔心未來職涯發展無路可走,臺灣有很多海運公司,或是相關政府單位,如交通部、航港局、港務公司等,甚至也有造船廠,都是可以規劃的方向。」
起初受身邊朋友家人啟發,廖翼霆開始對領港工作感到好奇,不只月薪優渥,又能觀望世界的樣貌,若不跑船也能到海運公司上班,他認為:「這行不用怕失業且能走的路更多,大方向也很確定。」便毅然決然攻讀航海專科。除了專業知識,最讓廖翼霆難忘的是課堂之外的眼界,他說:「打開眼界是課本學不到的事,臺灣是島嶼國家,和世界交流就必須走出去,以海員職業來說,能夠早點看到世界長什麼樣子,以東南亞籍船員為例子,大家在臺灣會不經意以異樣眼光看待,可是在船上他們就是同事和長官,自然會從不同的民族文化看到很多過去從未發現的優點,或是培養出情感,這些東西都是非常珍貴的。」
藉博幼基金會參與計畫,學生顏嘉鍇:更確定未來的目標
透過博幼基金會師長得知「海員新星培育計畫」的學生顏嘉鍇,今年就讀澎湖海事水產職業學校輪機科一年級,出生於澎湖的小漁村風櫃,自幼受到教育環境耳濡目染,漸漸培養出對於跑船工作的深厚興趣,更開始嚮往著未來的海上人生,也因為被該計畫獲選為參與成員,彷彿在他的未來職涯中落下一道明亮的曙光。
回想起熱愛船舶的初衷,顏嘉鍇說:「主要是被宣導影片中船員操作機器的模樣吸引,看見他們在船艙耐下鍋爐高溫、使用複雜的按鍵等等,希望可以變得一樣專業。自己生長的村子裡大多是漁船,剛好有看到人家跑船的經驗,因此很感興趣,會不自覺想一直聽、一直鑽研。以前還不會游泳時,爸媽都說海邊很危險不要去,但我就是好奇心很重,對船越來越感興趣,接觸這個計畫之後更確定我的目標在哪,爸媽也轉為大力支持,我就決定要朝這個方向前進,從基礎知識盡力去學習,因為最後學到的也都會是自己的。」
俗話說職業三百六十行,行行術業有專攻並貢獻於社會大眾,雖然一般在餐桌上顯少耳聞的航海的經驗與故事,但對於海島臺灣卻是如此重要。以船員立場而言,如同廖翼霆所述:「臺灣還有很多不同的產業可以去做,就像海運業帶來人生的歷練、薪資和眼界,這些經驗都能更完整人生。」航港局攜手各界資源推動「海員新星培育計畫」,無疑是為許多學子領航出一方更廣闊的職涯藍圖。
(本篇為航港局廣告合作,圖片來源:編輯 李曉景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