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國際
放.新聞
國際

南韓國會選舉⋯執政黨席次大敗為日韓關係埋下變數?《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示警:兩國關係需冷靜討論

2024.04.12
16:47pm
/ 放言編輯部 王晨芝

韓國執政黨「國民力量」在韓國國會議員選舉中僅獲得108席,遭到重大失敗,目前對日韓關係是否影響?在韓國政府致力改善關係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爭端⋯⋯

 

今年4月10日為4年一度的韓國會選舉,而選舉結果已出爐,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拿下大多數席次,擊敗執政黨國民力量黨,讓原就朝小野大的處境更為惡化,而尹錫悅剩餘任期將成跛腳總統,至於這項結果會對日韓產生何種關係?對此,《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認為,在尹政權剩餘的3年時間裡,雙方都應對兩國關係進行冷靜的討論,並控制爭端,以免爆發。



以下為《日本經濟新聞》全文報導:


韓國執政黨國會席次大幅減少、日韓關係埋下變數

 


韓國執政黨「國民力量」在韓國國會議員選舉中僅獲得108席,遭到重大失敗,目前對日韓關係是否影響?在韓國政府致力改善關係的過程中,仍然存在著爭端。

 

執政黨在選舉前民意調查和投票當天的出口調查中,被報導表示現有的114席將大幅下降。有預測指出有可能低於定額300席中的三分之一,即100席。有討論指出野黨力量可能確保足夠多數支援,甚至可以彈劾總統。

 

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和曹國元法相創立的革新系新政黨「祖國革新黨」的席位加起來也未達到三分之二的數量。雖然執政黨遭受重大失敗,但避免了野黨極端擴大的局面。

 

尹錫悅政權從2022年上任開始,執政黨在國會中就未達過半數。與內政政策的立法和財政措施不同,外交和安全政策中尹氏有更大的自由度。

 

尹氏被認為對改善與日本關係持有堅定信念,因此,在選舉後改變對日政策的機會不大。在過去少數執政黨的情況下,尹政權曾在金融危機時重啟了8年來首次的貨幣互換等政策。

 

在改善關係的情況下,日本重新將韓國列入出口優惠措施的「A組(舊白名單)」。日本政府在2019年關係惡化時對韓國實施了出口管理審慎措施。

 

韓國半導體協會副理事安基鉉表示:「(在出口管理問題時)我們經歷了兩國關係惡化對雙方都不利的經驗。我認為執政與野黨都不會做出損害這種關係的舉動。」

 

徵用工問題仍存在不透明感

 

仍存有不透明感的問題是徵用工問題。

 

自2018年以來,韓國最高法院對多家日本企業,包括日本製鐵公司等,作出賠償徵用工的判決。尹政府對日本方面對1965年日韓索賠協定已解決的立場表示理解,並提出由韓國政府支援的基金會支付判決金的解決方案。已獲勝訴原告獲得補償。

 

這項解決方案雖然在韓國引起了部分反對,被視為單方面讓步,尹政權卻利用強大的權力推動解決。官方和企業都合作支援了尹氏的大膽舉措。尹氏剛上任時政權的集中度相對較高,這也給予了他力量。

 

此次執政黨未能贏得多數席位,尹政府徵用工問題的解決方案將面臨不確定性。

 

韓國總統的任期只有一屆5年,期間會經歷一次國會議員選舉。即使在選舉勝負之外,政權後半段普遍容易陷入「末日鴨」的現象。

 

由於執政黨在被視為「中間評價」的總選舉中未能擴大議席,有指政權可能會提前陷入末日鴨狀態。官方和企業可能會為權力轉移作準備,對尹政府的協助態度可能會減弱。


野黨或要求修正對日關係


目前韓國政府基金會缺乏支付原告的資金。雖然韓國鋼鐵巨頭浦項鋼鐵已經提供了資金,但其他企業並未跟進捐款。未來,如果企業對政權的支援態度下降,籌集捐款可能會更加困難。

 

還有一個問題是,原告拒絕接受基金會提供的資金,導致支付拖延。如果執政黨在本次選舉中取得勝利,並在國會裡進行法律修訂,建立新基金會,本應是解決問題的途徑。但執政黨失利,這一途徑被阻斷。

 

野黨因在國會選舉中取得壓倒性勝利,可能會施壓尹政府對日關係進行調整。共同民主黨在國會選舉的承諾中,要求在徵用工和慰安婦問題上要求「日本企業和政府直接賠償」。他們批評尹政權在沒有日本企業賠償的情況下推進解決方案。

 

尹政權針對促進日美韓安全合作進行了一系列舉措,尋求改善日韓關係。然而,野黨指責尹政權「挑起與北韓的對抗」。

 

2016年被彈劾的前總統朴槿惠在國會決定採取行動前,與日本簽署了軍事情報綜合保護協定(GSOMIA)。她在回憶錄中透露:「作為可能是最後一次的總統,為了安全必須這樣做。」


這個GSOMIA由後來的革新系政權文在寅政府一度發布了「廢除通知」,成為保守與革新之間的爭議焦點。

 

即使尹政權在任期內繼續推進原有的外交和安全政策,但下一任總統是否會維持尹氏的方針則沒有保證。考慮到中國的興起和北韓的導彈發展等東亞安全環境,韓國的內部風險再次凸顯。

 

在尹政權剩餘的3年時間裡,雙方都應對兩國關係進行冷靜的討論,並控制爭端,以免爆發。

 

 

圖片來源:尹錫悅臉書、岸田文雄臉書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