罷免的意義在於傳遞「民意監督不打烊」的訊息。無論是對親中勢力的約束,還是對本土派士氣的提振,罷免都是在反映社會期盼...
反對「大罷免」的理由主要是:「總統賴清德滿意度超過五成,行政院長卓榮泰也有四成多,既然民意反應不錯,沒必要大動作升高對抗,以免罷免不成,反失民心。」這樣的論述,存在著思考盲區--賴清德跟卓榮泰還不錯的滿意度現況,也是因為綠營立委在立法院裡衝鋒陷陣,用肉身或論述避免了行政崩塌。不僅如此,這個行政滿意度不錯的現況,同時也是包含了罷免謝國樑未果的現況。
全面罷免未必能取得共鳴
要把行政滿意度、民進黨支持度等成績,全盤用行政權「身段柔軟、盡力溝通」來解釋,推論上略顯粗糙。試想,藍委亂立法,如果綠委沒反應,不發聲,行政院跑到前面表示反對,那就是綠委的防線撤了,讓行政立法直接衝突。一個國家,有人可以在大樓裡拚經濟,也是有人在碉堡裡捍衛和平。行政院的柔,綠委的剛,應該是互為表裡,缺一不可。
當然,很多人已經注意到,全面罷免的高風險性。把目標訂得太高,想要全面罷免藍委,將會受到反作用力的傷害。設定目標必須有正當性,有可行性,這麼一來,就算失敗了,差距也不會太大,也不會因此傷害士氣,影響本土派信心與2026的地方選舉。學生或是競技選手,都必須設定符合實力的目標,如果過於好高騖遠,未必是越挫越勇,反倒可能一蹶不振。
現實上,許多選民支持民進黨的程度也沒到要「全面改寫2024的投票結果」。國民黨亂來是真的,也逐漸招致更多人的反感。但國民黨的基本盤勢也還在。全面罷免,若給人一種民進黨選輸了要翻盤的印象,雖然也是依循民主機制,但也未必能取得普遍共鳴。
重點罷免
因此,如果不要太貪心,限縮一點罷免利益,不追求全面罷免,而是重點罷免--針對言行最為乖張、民意基礎最薄弱的立委給予懲罰。這樣的罷免未必讓綠營國會過半,但能夠給予藍委警惕與教訓。如果十幾個藍委被罷掉,那當然很好,但這應該被視為意外之喜,而不是核心目標。罷免並非要讓綠營在立院獲得壓倒優勢,而是順應民意讓囂張的藍委知所警惕,讓他們知道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
一旦把目標縮近,對政治局勢的衝擊也小,反作用力也會大幅減少。罷免不應該成為「二次投票」,而是對局部錯誤的結果予以「糾錯」。
當然,公民團體想要罷免誰,不應該由政治人物來下指導棋。只是從政治動員、宣傳作戰的立場,資源有限,宣傳力道只能先聚焦在幾個最該被罷掉、最有機會被罷掉的「主菜」上。至於一些「副餐」,公民團體繼續蒐集連署,未來可能罷免聲勢大漲,從副餐升格為主菜。
重點罷免,主菜有五道:傅崐萁、徐巧芯、王鴻薇、葉元之、羅庭瑋。這幾位仇恨度高,宣傳容易,且各有特色:
傅崐萁:罪魁禍首,親中花蓮王,罷免難度雖高,但正當性最強。罷免傅崐萁本身雖難,但讓他傷筋動骨,也是一大樂事。更重要的是,罷免他將會賦予其他罷免能量,且有網紅八炯參戰,話題十足。
徐巧芯:話題王,仇恨王,暴露了國民黨多年來試圖掩蓋的軍閥流氓氣。網紅四叉貓戶籍已經遷到松信選區,未來參與罷免精彩可期。
王鴻薇:賴士葆說黨團要全面罷免綠委,王鴻薇說這只是賴士葆個人意見。王鴻薇怕了!她這區沒這麼穩,很有機會被拉下來。
葉元之:受益於藍白合跟羅致政自爆,根基不穩。當上立委後跟其他藍委一起乖張,與先前在本土派節目的反差過大,引起強烈反彈。「阿罷之」朗朗上口,勢在必行。
羅庭瑋:立場搖擺變色龍,選前追垃圾車裝認真,選後立院耍流氓。盧秀燕子弟兵,逼盧出來救火,盧要嘛見死不救,要嘛金身破滅。罷免羅庭瑋,同時也是台中市長以至於阻止盧選總統的前哨戰。
除此之外,還有一些高機會成為重點的副餐:牛煦庭、涂權吉、廖偉翔、羅智強......隨時可能成為主菜。
罷免不是「報復」而是「修復」
至於藍營揚言要罷免綠委,這倒不必擔心,罷免綠委,反而會逼出綠營的團結與士氣。總統賴清德作為行政權最高代表,按理是不能直接參與罷免藍委,畢竟行政權受到立法權監督,被監督的領袖帶頭罷免,政治倫理上說不過去。但如果是保衛同黨同志的反罷免,賴清德當然有正當性幫被罷免的綠委站台。因此,藍營要升高對抗,等同要讓朱立倫跟賴清德的聲望直接對撞,藍營只會自討苦吃。
本土派若以重點罷免作為核心策略,不僅能傳遞出「順應民意」的清晰訊號,也能減少對立印象,避免反作用力。民主的勝利,不僅僅在於席次,而在於民心。
罷免的意義在於傳遞「民意監督不打烊」的訊息。無論是對親中勢力的約束,還是對本土派士氣的提振,罷免都是在反映社會期盼。這不是一場政治報復,而是一場民主修復,讓台灣的民主運行更加堅穩。
(圖片來源:傅崐萁臉書、徐巧芯臉書、王鴻薇臉書、葉元之臉書、羅庭瑋臉書;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