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的困境始於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導致國內需求嚴重萎縮。企業營收減少,家庭收入增長乏力,進一步抑制消費能力。
美中貿易戰再度開打,《日經》報導,早在2018至2019年,美中雙方就曾互相加徵關稅,最終中國承諾從美國增加2000億美元(約30兆日圓)的進口,中國的經濟困境已經成為美中貿易談判的重大障礙,即使面臨美國施壓,中國也難以像當年那樣,透過大幅增加進口來解決貿易衝突。
以下為《日本經濟新聞》全文報導:
中國經濟停滯成為對美關稅談判的阻礙——擴大進口面臨極限
中國將於2月10日對美國原油與液化天然氣(LNG)的進口關稅最高調升15%,以報復川普政府於2月4日實施的對中額外關稅。這場貿易戰並非首次,早在2018至2019年,美中雙方就曾互相加徵關稅,最終中國承諾從美國增加2000億美元(約30兆日圓)的進口。
然而,目前中國經濟正陷入長期停滯,擴大進口的空間受限,這將成為美中貿易談判的重大阻礙。
1. 川普關稅戰的真正意圖
川普總統最初將關稅上調的理由包裝為打擊合成毒品芬太尼(Fentanyl),但實際重點仍在解決美中貿易不平衡。
在他的第一任期內,川普政府為了縮小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先是提高關稅以限制中國商品進入美國市場,然後迫使中國增加美國商品的進口。
最終,雙方於2020年2月達成所謂的「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國承諾在2020至2021年間,將從美國的進口額比2017年增加2000億美元。
如今,隨著新一輪關稅戰開打,川普可能再次施壓中國擴大進口美國產品,但這次中國的國內需求低迷,已無足夠空間應對美方要求。
2. 中國經濟衰退,削弱進口能力
中國經濟的困境始於房地產市場的低迷,導致國內需求嚴重萎縮。企業營收減少,家庭收入增長乏力,進一步抑制消費能力。
特別是富裕階層的收入停滯更加明顯。
中國國家統計局按照家庭可支配收入將全國人口分為五個等級,並公布每個等級的平均收入。
2024年,收入最高的前20%群體,其平均可支配收入僅增長3.9%,增幅甚至比疫情最嚴重時期還低,是自2014年以來的最低增長。
與2017至2018年的川普第一任期相比,當時中國富裕階層的收入增幅遠超其他群體,成為帶動消費與經濟成長的主要動力。然而,如今的房地產泡沫破裂,房價持續下跌,股市表現低迷,導致財富縮水,進一步削弱消費力。
結果顯示,在北京與上海等大城市,2024年的零售額比前一年下跌約3%,顯示消費市場持續疲軟。
3. 中國經濟進一步面臨「通縮風險」
在需求不振的情況下,中國的通縮壓力不斷加大。
2024年10至12月,中國的實質GDP增長率為5.4%,但反映實際經濟感受的名目GDP增長率僅4.6%。
在正常的經濟環境下,名目GDP應該高於實質GDP,但如今卻發生反轉,顯示中國通縮壓力持續加深。
這種「名目GDP低於實質GDP」的現象已持續七個季度,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一次。
4. 進口擴大與通縮風險的矛盾
如果中國為了避免貿易戰進一步惡化而選擇增加美國進口,則可能面臨以下兩種結果:
1.能源與糧食(如LNG與穀物)因屬於國家戰略物資,仍可納入儲備庫存,影響較小。
2.汽車與機械設備等工業產品則不同,因為中國內需疲軟,若強行擴大進口,將導致國內庫存過剩,進一步加劇通縮風險。
綜上所述,中國的經濟困境已經成為美中貿易談判的重大障礙,即使面臨美國施壓,中國也難以像2018-2019年那樣,透過大幅增加進口來解決貿易衝突。
(圖片來源:民視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