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照過去藝人的反共、挺民主,如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藝人紛紛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發表親中言論,甚至爭先恐後地表明「反台獨」立場。
香港電影《甜蜜蜜》最後一幕,張曼玉和黎明所飾演的李翹和黎小軍,因電器行櫥窗裡電視播着鄧麗君的畫面,兩人不約而同地停下來而異地重逢。他們都愛聽鄧麗君,他們都在追尋夢想,鄧麗君《甜蜜蜜》的歌聲,讓他們在人海裡重新連結。
在中國改革開放前,鄧麗君是國民黨執政下軟性對中共心戰喊話的樣板,很多中國人從收音機裡的"敵台"廣播中聽到她的歌聲,儘管這個柔美動聽的聲音在當時被中共當局譴責為“流毒”、“靡靡之音”,讓她一度在大陸被封殺,但這並不妨礙中國民衆對鄧麗君的喜愛。當時甚至出現一句口頭禪:「白天聽老鄧,晚上聽小鄧」。鄧麗君也曾在台灣演唱會中被主持人提問是否將到中國演唱?鄧麗君這樣回答:「當我在中國演唱的那一天,就是我們三民主義在中國實行的那一天!」
對照過去藝人的反共、挺民主,如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藝人紛紛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發表親中言論,甚至爭先恐後地表明「反台獨」立場。中國官媒要求台灣藝人表態,不表態者便被列入黑名單。這彷彿如黃明志所言:「很像老師上課在點名」,展現了中共對台灣藝人毫不掩飾的政治壓力。
中共統戰佈局 台藝人西進養套殺
早期台灣藝人因政治敏感遭中國封殺,例如張惠妹因2000年在陳水扁就職典禮演唱中華民國國歌,遭中國官方封殺長達數年。但隨中國市場崛起,台灣藝人「西進」逐漸成為常態。中國透過「分階段統戰」策略,先以經濟利益吸引藝人進入市場,再逐步要求表態「反對台獨」,最終升級至「支持統一」的政治效忠。例如在台灣萬華長大的歌手蕭敬騰在春晚稱「被黃河長江滋養」,又或是在社群宣稱「我很驕傲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我會繼續努力做個好漢子,堂堂正正中國人!」甚至還加上「國土不能分民族不可散」、「中國終將實現完全統一」、「台灣必歸」等標籤。
為何曾經支持民主的藝人會轉變成親中立場?其實這種養套殺的策略也不令人意外,藝人們只有兩條路選,要嘛表態要嘛被封殺,中共的套路就是讓藝人在中國有市場,等到時機成熟就脅迫你支持統一,否則就斷送你的事業:「先讓你有錢,再把你用窮。」
國格變商品 言論自由淪投機利器
台灣觀眾的憤怒,源於藝人將「本土認同」商品化後的雙重標準。例如侯佩岑轉發「台灣必歸」貼文、歐陽娜娜高唱《我的祖國》,這些「政治業配」不僅傷害台灣人情感,更坐實中國「以經促統」策略的成效。
台灣觀眾的無力感在於:當藝人將「台灣元素」作為進軍中國的跳板(如強調原民血統或本土成長背景),卻在關鍵時刻以「祖國」切割母土,這種「用完即丟」的功利主義,正是文化認同遭掏空的警訊。
久而久之,竟然還有一種聲音要我們學會去體諒、包容這些投機者。
認知作戰橫行 社會風向丕變
對戀童演藝人員,有人說要給他留一口飯吃?
對於發表武統言論的中配,我們要保障她的言論自由?
公開支持中國武力台灣的人,還能在台北市議會當議員?
共機擾台,還有人避著眼睛說這是民進黨的大內宣?
對於這些打著言論自由混淆視聽,降低敵我判斷的界線,從內政部廢止中配依親居留許可,到陸委會針對台灣藝人身分混淆視聽,宣示若他們擁有中國大陸的戶籍、身分,就要強制註銷台灣的身分和戶籍。也讓民眾必須要去反思:當藝人將「中國市場」等同於「生存唯一解」,台灣觀眾能否以更理性的消費選擇,抵制這種「政治投機」?畢竟,文化影響力的消長,從來不只是藝人的個人選擇,更是整個社會價值觀的集體投射。
編輯部說明:迎接「大」數據、「人」工智慧、「物」聯網浪潮,《放言》推出以科技創新發展為主題的專欄《大人物時代》,由科技專業人士撰文,帶讀者進入「大人物」的世界。
(圖源:央視微博,侯佩岑微博,歐陽娜娜微博;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