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30年,中國提出了「一國兩制台灣特別方案」,承諾台灣可保持高度自治50年,並保留自己的經濟政治制度,但在外交和國防事務上必須服從北京。台灣當局在經濟嚴重依賴中國以及國際支持消失的情況下,與北京展開了「統一談判」。
2025年初,台灣政治已陷入嚴重僵局。賴清德政府雖掌握行政權,但在立法院面臨國民黨與民眾黨組成的強大在野聯盟阻撓。這段時期最嚴重的問題是國防預算遭到長期卡關,關鍵法案無法通過,導致政府施政效能大幅降低。這種政治僵局不僅影響了台灣內部治理,也給予了中國極大的戰略空間。
期間,中國共產黨精心運用「不戰而屈人之兵」策略,開始在台灣周邊展開頻繁的軍事演習,同時透過經濟脅迫手段,如限制台灣農產品進口及減少陸客來台,進一步壓縮台灣經濟發展空間。中國的目標非常明確:製造混亂與動盪,同時削弱台灣與美國的關係。
2026年,國民黨與民眾黨聯盟在地方選舉中大勝,配合藍白多數的立法院通過一系列擴權法案,削弱中央影響力並分權至地方,而縣市議會長年為地方派系把持,也早已不對縣市政府有監督能力。
2028大選成政局轉捩點 藍白上台喊「兩岸和平對話」
2028年的台灣總統大選成為歷史轉折點。在選前一年,中國常態化升級軍事威脅,頻繁派遣軍機軍艦越過台灣海峽中線,並進行「封鎖演習」,明確表示有能力隨時切斷台灣的海上生命線。
面對持續的外部壓力與內部分裂,選民普遍產生疲憊感。國民黨候選人在選舉中提出「降低兩岸風險、重啟和平對話」的主張,並承諾與中國建立「互不否認」的關係。這一論述在經濟下滑和國際壓力下,獲得了許多中間選民的支持。
選舉結果是藍白聯盟獲得壓倒性勝利,不僅拿下總統寶座,也在立法院取得多數席次。新政府上任後迅速調整兩岸政策,重新承認「九二共識」並宣布將重啟「海峽兩岸和平發展框架談判」。
美國對台政策也出現重大轉變。在美中關係緊張以及國內問題纏身的情況下,美國政府採取更為保守的對台政策,減少軍售並暗示台灣應尋求與中國的和解。
2029年,台灣新政府與中國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深化版」,大幅降低台灣對中國出口的關稅壁壘,同時允許中國企業大規模投資台灣關鍵產業。緊接著,雙方又簽署了「台海安全互信機制協議」,規定台灣未來不得購買美國進攻性武器,並允許中國軍艦「例行性」進入台灣領海「友好訪問」。
中台關係深化 和平統一壓力急竄
這些協議引發台灣社會強烈抗議,但政府以「確保和平與繁榮」為由堅持推進。「交流比交惡好、對話比對抗好、友善比仇恨好」成為官方不斷重複的口號。任何反對聲音都被貼上「破壞兩岸和平」的標籤。
同時,中國在國際場合積極宣傳和平統一取得進展,並成功說服多個國家中斷與台灣的非正式關係。台灣的國際空間急劇萎縮,連參與國際組織的機會都大幅減少。
2030年,中國提出了「一國兩制台灣特別方案」,承諾台灣可保持高度自治50年,並保留自己的經濟政治制度,但在外交和國防事務上必須服從北京。台灣當局在經濟嚴重依賴中國以及國際支持消失的情況下,與北京展開了「統一談判」。
社會反對聲浪再度高漲,全國性罷工與抗議,但軍警強力鎮壓,造成多人傷亡。國際媒體報導受限,台灣的求援聲音難以傳出。中國抓住機會,宣布人道干預,以保護台海和平為名派遣艦隊靠近台灣海峽。親中派政客公開歡迎,稱此為歷史性時刻。政府動用維護社會安定的名義,限制大規模抗議活動,並開始拘捕煽動分裂的反對人士。
台海抗爭失敗 正式「回歸祖國」
2031年初,中國對台灣進行了最後一輪軍事威懾,同時切斷部分海上航線,造成台灣物資短缺。在巨大壓力下,台灣政府與中國簽署了「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協議」,台灣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台灣特別行政區。
2031年10月1日,中國國旗在台灣總統府升起,標誌著台灣主權的正式喪失,同時也慶祝新中國的國慶,中國領導人在講話中讚揚這是「和平統一的典範」,強調「一個中國原則最終得到尊重」。
「台灣,終於回歸祖國了!」
再選擇冷漠,以上模擬的劇本,就會成為台灣人的鬼故事。
二階段連署,你簽了嗎?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