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李孝亮涉造假連署遭搜索!賴寇蒂指李正皓「曾是出口選擇」...批國民黨「給予機會」包裝年輕人:使其成為被處理、被消耗、被切割的工具

2025.04.14
17:14pm
/ 放言編輯部 謝曉菁

賴寇蒂批評,「在國民黨政治體制下,年輕人在看似被『給予機會』的包裝中,卻成為可以被處理、被消耗、被切割的工具性存在」。

 

國民黨青年軍發動罷免民進黨立委吳沛憶,卻遭指第一階段連署書錯假率高達4成、共計108份死亡連署,民進黨已前往北檢按鈴告發。其領銜人李孝亮的母親卻出面指控,兒子是遭黨內高層施壓,才會擔任領銜人,對連署事宜並不知情。對此,統戰語言心理學研究者賴寇蒂今(14日)批評,「在國民黨政治體制下,年輕人在看似被『給予機會』的包裝中,成為可以被處理、被消耗、被切割的工具性存在」。



賴寇蒂今日於臉書以「李孝亮人生錯過的選擇題」為題指出,很多人曾經想要「救」李孝亮和國民黨青年軍的年輕人。他表示,自己一個月前就曾寫過文章提醒這件事,「那時應該是第一個點出他們處境危險的評論」。賴寇蒂說道,自己的初衷很單純,只是想讓他們意識到,事情可能比他們看到的複雜得多。

 

賴寇蒂指出,在這件事上,能夠幫忙李孝亮和國民黨青年軍的人,「好像也只有曾任國民黨青年團執行長的李正皓,但問題是:年輕人分不清楚什麼是好歹」。他提出三點分析,第一、「誰是真心?誰是假意?」

 

賴寇蒂表示,事後媒體報導,李孝亮遭國民黨臺北市黨部主委黃呂錦茹叫進辦公室「摸頭」,「這事情發展走向恐怕就不會太好」。她說道,有些事情,只有過來人看得懂,「做出好看的臉色,說著好聽的綺語的人,未必是真的『好人』;反而是那些刺激你、警告你、勸你別做、說不中聽話的人,才有可能是真心想幫你的人」。

 

賴寇蒂說道,年輕人在組織裡學到的是「要講對的話」、「要有禮貌」、「要懂媒體節奏」。她直言,這些年輕人被教的是,「什麼才是真正的風險,什麼話是在救你,不是害你」。

 

而第二點分析則為「 李正皓,曾是他們的出口選擇」。賴寇蒂認為,如果當時罷免吳沛憶的藍營青年軍去找李正皓陳情,可能會是一個自保的辦法。他指出,李正皓曾是體制內部者,理解規則與風險位置,「他當過國民黨青年軍總團長,他知道組織內的『明規則』與『暗邏輯』,所以他不是站在外部指責,而是具備解碼能力」。

 

賴寇蒂續指,李正皓的媒體存在,使他可以把一些「青年難以說清、主流媒體不願碰的東西」講出來。他說,李正皓在當時對李孝亮而言,的確是一個具「敘事出口」功能的人物。

 

賴寇蒂認為,李正皓的「無黨籍」身份,讓其有發聲的自主性與政治風險的自控力,「這對陷入兩黨對抗、民眾黨失靈的青年來說,是相對安全的選擇」。賴寇蒂指出,李正皓能幫的,不是「全身而退」,而是在整個結構崩塌前,有一個能轉身的位置。

 

賴寇蒂直言,「如果李孝亮當時選擇接觸李正皓、釐清自己的角色、重置風險敘事,那麼至少,他不會在今天變成被檢調鎖定、被組織沉默切割的消耗品」。而第三點分析,則是「政治判斷錯誤,李孝亮陷入結構困境」,賴寇蒂說道,當今政治場都處在一種極度敏感的張力裡,「民進黨的民代想幫忙也難開口,因為一幫,國民黨立刻可以操作成『對方在唆使我們的人』」。

 

賴寇蒂指出,在監督兩黨上,民眾黨根本失靈,更別說那些「附傅」上說不清關係的政治投機作為。賴寇蒂認為,李孝亮選擇放棄,把自己放入「無出口結構」的局面,「這是一個『系統性消耗者』的悲劇,與『預言失效者』的悲傷。他說,「曾經很多人想救李孝亮,喊過話、寫過文、給過出口」。

 

賴寇蒂續指,「可是ㄒ選擇了最看得見的、但也是最危險的那條線,因為那是組織允許他看見的舞台,整個體制設計就是讓你當消耗品的現實」。最後,賴寇蒂評價,「說白了,國民黨高層為什麼找青年軍去做?就是因為容易切割」。

 

賴寇蒂分析,此舉就像組織每次都找最年輕的人去做最危險的事。他認為,這種想法可能是,「反正年輕,就算判也不會判太重……」賴寇蒂批評,「在國民黨政治體制下,年輕人在看似被『給予機會』的包裝中,卻成為可以被處理、被消耗、被切割的工具性存在」。

 

賴寇蒂質問,國民黨親手栽培下的年輕人後果尚且如此,「而那些正跟著國民黨宣傳上路,進行選務破壞,甚至騷擾罷免團體也通通被拍下,難道後果不會是如此嗎?」最後,他評價,「跑腿仔不用腦,一輩子都是跑腿仔」。

 

 

圖片來源:賴寇蒂臉書、三立新聞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