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台灣民主化歸功蔣經國是扭曲 吳乃德:「沒有美麗島,沒有台灣民主」

2019.12.05
14:43pm
/ 放言編輯部 胡家銘

吳乃德提到,蔣經國是「民主推手」這種論述,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很流行;他質疑,如果蔣經國是民主化推手,那怎麼解釋美麗島事件?將功勞歸於前總統蔣經國,這不完全錯,但是一種扭曲,應該稱「沒有美麗島事件,就沒有今日台灣的民主」。

 

國家人權博物館今(5日)舉辦「美麗島40週年暨東亞民主化比較國際研討會」,中研院社會所兼任研究員吳乃德以「台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為題發表演說。他認為,過去台灣只要談到民主化,都將功勞歸於前總統蔣經國,這不完全錯,但是一種扭曲;他強調,應該稱「沒有美麗島事件,就沒有今日台灣的民主」。

 



吳乃德今以「台灣最好的時刻1977-1987:民族記憶美麗島」為題演講。他回憶,當時自己還是大學生,而這次選擇用兩個不同角度詮釋美麗島事件,一個是從知識角度,即「沒有美麗島事件,就沒有今日台灣的民主」;另一個是從感情上,回頭看台灣最好的那幾年,能夠提供現在的我們什麼樣的啟發。

 

吳乃德表示,過去各界只要談論台灣民主化,都將功勞歸於前總統蔣經國,這不完全錯,但是一種扭曲。他說,蔣經國是「民主推手」這種論述,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都很流行;他也質疑,如果蔣經國是民主化推手,那怎麼解釋美麗島事件?尤其美麗島事件又比1977年的「中壢事件」相對不嚴重,為何最後是採「軍事審判」、用「武力顛覆政府」定罪?

 

吳乃德也提到,當今各界在探討台灣民主化時,完全不談美麗島事件,不僅對既有理論產生衝突,在學術上也是個問題。他說,從取消黨禁、解除戒嚴來看,蔣經國確實是執行者;但蔣經國處理美麗島事件時,卻又是用「連根清除」的做法,等於是企圖摧毀當時台灣的民主運動。因此,要從1979年美麗島事件到1987年解嚴這之間,到底還有發生什麼事的脈絡來看才會清楚。

 

「獨裁者面對抗議,只有兩種選擇,一是武力鎮壓,二鎮壓不了就妥協。戰後台灣第一波民主運動應是雷震在1960年代的《自由中國》,但是被蔣介石壓制後,台灣的組織性民主運動噤聲20,只剩個人的零星反抗。」吳乃德說道。他直指,蔣經國上台後,美麗島事件讓蔣經國面臨許多國內外的壓力,到底要鎮壓還是讓步?讓蔣經國難以抉擇,最後他選擇讓步。

 

吳乃德判斷,當時的社會氛圍逼迫蔣經國這麼做,因為政府抓了一個民主運動者,其家屬都接著投入選舉,且受到民意上高度的支持,且當時又發生「江南案」、「林宅血案」等,都讓蔣經國別無選擇,終於做出妥協。

 

吳乃德說:「如果沒美麗島事件、沒有家屬和辯護律師的持續努力,蔣經國是否會妥協?提供給大家思考。」

 

 

記者胡家銘/攝影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