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人物
放.新聞
人物

台灣藝術國家隊「枕戈待旦」銜接國際當代藝潮 專訪國藝會林曼麗

2020.06.09
14:09pm
/ 簡秀枝

如何讓台灣藝術國家隊走出去,林曼麗認為,國際化就是在地化。文化藝術,其實就像一個人的臉譜,每個國家都有它的文化特色,以及在藝術上的獨特性。台灣的民主政治,自由經濟,開放媒體生態,多元平權,都是讓台灣臉譜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建立普遍自信的依據所在。

 

Artwave (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上線,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國藝會)轉守為攻。林曼麗籲建國家級MoMA與國際級MOCA美術館。 

 

 


國藝會董事長林曼麗說,台灣需要一個國家級的MoMA(現代美術館) 以及國際級的MOCA(當代美術館),以銜接國際的當代藝潮。 

 

她強調,國家認同(identity)與自信(confidence)的打造,是台灣朝野的當務之急。我們要有策略,借力使力。 

 

林曼麗昨(8)日上午在台北國藝會,以「台灣藝術國家隊」啓航為題,接受典藏採訪團隊訪談時,作了以上表示。 

 

留學日本東京大學,以第23位排名,取得東大教育博士的林曼麗,是第一位取得該系所學位的女性與外國人,在1980年代,相當珍稀,這段滯日啃讀歲月,形塑了她大半生秀異超群的人生路。 

 

果然,學成歸國服務後,林曼麗埋首作育英才,在台北教育大學前後長達30年的教職,桃李滿天下,對藝術教育在台灣的墊基,居功厥偉。去年年滿65歲,她在師生感性簇擁中,功成身退,留下「越曼越美麗」的圓滿倩影。 

 

老故宮向前衝 

 

然而,林曼麗並不只扮演單一教授。1990年代當代藝術在台灣,仍然懵懵懂懂,她從1996年起出任北美館長,透過她前瞻性的當代藝術觀,舉辦第一屆台北雙年展,也推動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讓台灣保持一個和國際當代藝術,良好互動的內外平台,影響力迄及今日。 

 

同時,心繫美術館時代的到來,身為首善之區的台北市,美術館的多面向佈局,最能迎接新科技藝術的需求,同時分眾爬梳台灣美術史,深化普及美學。「台北市大美術館計劃」迄今仍為懸案,30年來的意見紛擾,歲月蹉跎,固然徒留了遺憾,但當年她站在民意浪頭的干雲豪氣,還是令人印象深刻。 

 

接著,林曼麗在第一次台灣政黨輪替後,進入故宮博物院服務,2004年擔任故宮博物院副院長、接著升任院長。不像傳統故宮院長滿腦子國寶、古文物經典,提出「Old is new」,讓故宮走出宮廷殿堂,力接地氣,擁抱普羅大眾,留下創新美談。尤其時值故宮80週年院慶。林曼麗努力打破「故宮睡獅」印象,帶領老故宮向前衝,因此被喻為是搖醒睡獅,重新把故宮活絡起來的第一位故宮女院長。 

 

藝術教育背景,又有強烈當代性格,能理解古董,強化學術,又能保持與坊間對話,廣納民意。林曼麗就像她脫塵出眾的外表一樣,孤傲雍容,卻也素樸典雅,彷彿宜古宜今。 

 

 

用當代藝術創台灣價值 

 

公務體系之外,林曼麗更是民間極受敬重的藝術說客,享有一言九鼎的最高顧問地位。例如,她從千禧年後,催生了「台新藝術奬」,讓原本對台灣當代藝術相當陌生的集團創辦人吳東亮,一年拿出新台幣3千萬元,推動領航台灣當代藝術,所謂「用當代藝術創造台灣新價值,近20年屹立不搖」。又如,林曼麗遊說從事化工產業的北投福祿基金會董事長張純明,投下新台幣1千多萬元,爬梳整理台灣美術史,讓台灣前輩畫家的田野調查與學術研究,默默推進。 

 

另外像美術館之友、國藝之友,都是熱愛藝術的企業界人士,亦步亦趨,跟著林曼麗腳步學習,資助守候藝術,廣施善舉。 

 

8日上午10時許,林曼麗化着淡妝,五官更秀麗,她對台灣的藝術環境,如數家珍,對協助文化部,帶領台灣藝術國家隊也信心滿滿。近2小時訪談中,她多次以堅定的口吻,肯定台灣充沛的藝術能量,優質藝術表現,一點都不輸給其他國家。只是因為特殊的歷史發展,殖民、割讓,退守、統治,台灣島國一路跌跌撞撞。受制於外交現實與困境,台灣藝術界的國際之路,備為艱辛,其中國家認同的議題的討論,自信心的培養,都是當務之急。 

 

視覺藝術界單打獨鬥的現實與習慣,藝術家在國外,形單影隻,打拼成果,因而事倍功半,林曼麗十分不捨,深為藝術家叫屈。如何幫藝術界撥雲見日,成為她的思考重心。 

 

擁有新台幣60億元母金的國藝會,雖然只能靠利息收入,推動營運,但它的非官方、法人化色彩,反而有利於國際鏈結。 

 

成立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 

 

打從2001年林曼麗出任國藝會董事開始,一直揣摩著國藝會的角色與可能性。2003年、2017年以及2020年三度擔任國藝會董事長,別無顧忌挑起台灣容顏的行銷工作,善用國藝會組織力量與品牌亮光,她越來越駕輕就熟,肩負起資源的整合與鏈結,很努力讓國藝會,從給錢的幕後補助推手,走向幕前,不但運籌帷幄,協調溝通,更要帶著藝術家,衝鋒陷陣。林曼麗堅信,國藝會不但應該把餅做大、更要把資源花在刀上,擴大影響力,增加話語權。 

 

2018年開始,國藝會成立了ARTWAVE(台灣國際藝術網絡平台),完全轉守為攻,把台灣訊息向外推出,無遠弗屆,讓24歳的國藝會,成為台灣跨步國際的中介組織,全球力迎向全世界。 

 

ARTWAVE成立迄今,不過2個年頭,目前已經和英國文化協會、印尼日惹雙年展、澳亞藝術節、TPAM表演藝術會in 橫濱⋯等國際重要藝術機構,簽署合作備忘錄,成效超乎預期。 

 

尤其是「CIT19當代策展的新挑戰-國際論壇暨青年策展工作坊」,更見效益。這是國藝會和北美館共同舉辦,委託民間的立方計劃空間,籌劃執行。活動中就邀請到下一屆卡塞爾文件展策展團隊的印尼藝術團體「Ruangrupa 」來台演講,同時,也和策展國家促成雅加達雙年展交流合作。雅加達雙年展受疫情影響,時間後延,但林曼麗肯定地說,台灣藝術團隊,絕不缺席這個重要的國際雙年展。 

 

林曼麗又舉出2018年國藝會參加「TPAM表演藝術會in 橫濱」的例子,當時於Fringe 節目中,呈現台灣藝術家鄭尹真作品《懶繡停針》,隨著表演影片的回傳國內,優異成果,大家有目共睹。 

 

林曼麗 強調,ARTWAVE平台,不只在國際上發展,也於國內舉辦各式座談,像2019年春舉辦的「TPAM分享會」,把國際經驗帶回台灣,與更多觀眾分享,也是受益良多。 

 

藝術國家隊 

 

另外,策展學(Curatograph)的成立,可說是國藝會推動台灣第一個國際策展書寫平台,由台灣策展人林宏璋、徐文瑞、張㦤文、羅秀芝擔任編輯群,目的就是要打造亞洲策展網絡,今年5月正式上線,效益也是深受期待。連2022年第15屆卡塞爾文件大展策展團隊Ruangrupa的埃德.達瑪萬(Ade Darmawan)與馬讓.安登(Mirwan Andan)都在其中,可說高手雲集,人才濟濟。林曼麗表示,對台灣的策展界與國際互動,台灣已經準備好了,母雞帶小雞,快樂出航。 

 

至於如何讓台灣藝術國家隊走出去,林曼麗認為,國際化就是在地化。文化藝術,其實就像一個人的臉譜,每個國家都有它的文化特色,以及在藝術上的獨特性。台灣的民主政治,自由經濟,開放媒體生態,多元平權,都是讓台灣臉譜與眾不同的地方,也是建立普遍自信的依據所在。 

 

林曼麗同時提及台灣美術史的爬梳腳步與態度,是讓台灣本土藝術抬頭的奠基石。文化部曾經努力為藝術家出書立傳。中研院教授顏娟英,也帶著團隊,進行各項田野調查,是令人欣慰的突破。有美術為依據,那一代人胼手胝足的藝術耕耘,就會留下見證。 

 

 

銜接國際的當代藝潮 

 

至於興建台灣美術史的專屬美術館,各界討論已多,但只聞樓梯響,急需加快腳步,因為台灣前輩畫家的子嗣,許多滯留海外,大都垂垂老矣,他們期待透專屬美術館來安頓與弘揚先人藝術心血。將來不管是透過藝術家眷屬捐贈或購藏,都在與時間賽跑。畢竟,時間不等人,林曼麗期待展現效率,讓美夢成真。 

 

今年是多事之秋,天災人禍頻傳,然而,台灣果然是寶地,歷經歷次選舉紛爭、疫情肆虐,在朝野合作下,過關斬將,否極泰來。台灣意識與台灣價值普遍抬頭,藝術是可以讓台灣成為國際友善公民,台灣藝術家可以順勢走出去,也讓國際藝術,輕鬆走進來。 

 

因此,此時此刻,回頭檢視台灣的藝術生態,目前台灣真的需要一個國家級的MoMA,以及國際級的MOCA,以銜接國際的當代藝潮。 

 

雖然1980年代,台灣掀起第一波美術館時代,北美館、國美館、高美館,依次成立。現在六都院轄市,也大興土木,廣建美術館,在不久的將來,都將逐一落成。硬體白盒子的美術館一旦蓋好,軟體的開發與投入,是美術成敗關鍵。林曼麗認為,未來,台灣美術館法人化是必走之路。目前表演藝術已經實施法人化,國際藝術表演中心,海納了台北兩廳院、台中歌劇院、高雄衞武營,以及即將落成的流行音樂中心⋯,已經逐漸上了軌道,與國際表演團體接軌,非常與時俱進。反觀,視覺藝術,還有長路要走,硬體的建設,迫在眉睫,軟體的規劃,也宜提早起步。 

 

缺乏臨門一腳 

 

過去曾帶領北美館,也曾埋首規劃台北市大美術館計劃。林曼麗對於首善之都的台北市,在30年的時間巨輪快速滾動中,樣樣都有改變,進步成果看得見。唯獨在美術館的規劃與興建,乏善可陳,殊為可惜。 

 

而擁有豐富收藏的民間收藏家,各個買遍全世界,品樣質量都是一流的,但礙於法令,民間收藏界,想成立收藏館或私人美術館,一直缺乏政府提供友善環境的臨門一腳,林曼麗也為他們抱不平。 

 

這些熱心藝術收藏的企業家,發跡、發財在台灣土地上,他們感念這份因緣,念茲在茲也是希望反饋土地。尤其,他們捨不得讓大半生尋尋覓覓的收藏品離散。眼看著年紀逐漸老邁,但「託藝」無所,各個心急如焚。 

 

林曼麗也以為,透過「文化信託法」的修訂,或可把收藏家的珍藏,和公部門作鏈結,讓公部門可以利用藏品作研究與展覽,一來豐富公家美術館或博物館的質量,再者「試婚」概念下的磨合觀察期,非常值得在台灣推廣。 

 

林曼麗同時強調,美術館自我定位的重要性,以她長年浸淫藝術界,更加確信專業策展的珍貴,也絕不妥恊。台灣已走向文化平權,我們可以學學日本館博界作法,例如東京新美術館,讓專業展廳更專業。業餘展廳也有機會共存,但區隔良好,沒有魚目混珠的錯亂現象,也不必擔心因為資源的不對稱性,帶來專業藝術家機會的排擠稀釋效應。 

 

林曼麗以四兩撥千金的口氣說,美學推廣,大家一起來,不必責怪畫畫人的推擠滲透,美術館自我定位一旦清楚,參展的人,不管被畫分在那一個區塊,大家心知肚明,而民眾,進出美術館,也可以很輕鬆辨別出專業與業餘的差異性。 

 

藝術是生活,也是信仰。蕞爾島國的台灣,必須走向國際,「台灣藝術國家隊」是期野信念的聚焦,對內,垂直面向的整合,勢在必行,對外,橫向鏈結,機不可失。ARTWAVE的策略、工具與觸媒。 

 

明確的台灣價值引路下,帶著自我認同與自信心,藝術波光(Art +Wave),虛實並存,無所不在。林曼麗展現國藝會力量,讓「台灣藝術國家隊」快樂出航!! 

 

 

全文、圖片經簡秀枝授權轉載/台灣藝術媒體工作者,現為「典藏雜誌社」社長 

 

最新新聞
簡秀枝
台灣藝術媒體工作者、「典藏雜誌社」社長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