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帶你認識《國民法官法》!2023年上路 年滿「23歲」可參與重大刑案審判!

2020.07.22
17:29pm
/ 放言編輯部 高逸帆

《國民法官法》預計於2023年正式上路,條文明定由「3位法官」、「6位國民法官」,共同參與刑事案件的審判,國民法官則須由年滿23歲的國民隨機抽選產生。

 

立法院今(22)日三讀通過《國民法官法》,預計於2023年正式上路。條文明定由「3位法官」、「6位國民法官」,共同參與刑事案件的審判,國民法官則須由年滿23歲的國民隨機抽選產生。朝野各政黨歷經3次朝野協商,30多小時、346次的不斷電表決大戰,終於完成。朝野黨團爭論不休的參審、陪審或是兩制併行,最後由民進黨的「參審」版本過關。

 



參審與陪審的差異

 

「參審制」:法官與國民一起認定罪責與量刑,就事實認定、法律適用,共同討論表決,也就是所謂的「合審合判」。採參審制者,通常賦予參與審判國民一定的任期,被選出的人可能在任期內參與多個案件的審理。一般認為,在討論過程中,國民可能受法官影響,而喪失人民參與審判的美意。

 

「陪審制」:由國民「專責獨立」決定罪責,採「一致決」,認定有罪時再交由法官專責量刑,彼此分工。採行陪審審理方式者,通常是逐案隨機選任出參與審判的國民,於案件審理程序結束後,被選出的國民即解除審判職務。

 

「國民法官制度」採取參審制的「合審合判」的要素,而逐案隨機抽選符合資格的民眾參與個案審理、採取卷證不併送、聲請人自主調查證據等,則融合了陪審的要素。

 

朝野黨團的態度

 

司法院、民進黨傾向「參審制」;國民黨、民眾黨則推出「參審陪審併行制」草案;時代力量傾向於「陪審制」。

 

國民法官年齡方面,司法院、民進黨要求年滿「23歲」;其餘在野政黨則希望比照公民權,年滿「18歲」即可擔任國民法官。

 

法案名稱方面,司法院版本原名為「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民進黨則修正為「國民法官法」;國民黨團主張「公民審判法」;民眾黨團希望維持「國民參與刑事審判法」;時代力量黨團則稱之「刑事陪審法」。

 

你該知道的重要條文

 

《國民法官法》明定,進行國民參與審判的案件,由法官3人、國民法官6人共同組成國民法官法庭,共同進行審判,庭長為審判長。國民法官的選任重視公平性、跨階層代表,避免帶有偏見、歧視,或有任何不當行為的人擔任。

 

條文明定,選任國民法官資格方面,必須年滿「23歲」,並且在地方法院管轄區域居住4個月以上的國民,才有資格。不過正副總統、各機關首長政務人員、民代、黨工、軍警、大學法律教授、曾任法官、檢察官、律師等職務,或者未完成國民教育,且曾受有期徒刑宣告者,不得被選任。

 

條文明定,年滿 70 歲、公私立學校教師,在校學生,或因生活、工作、家庭重大需要而導致執行職務有困難者,得拒絕被選任。

 

條文明定,除了少年刑事案件、《毒品危害防制條例》,其他最輕本刑10年以上有期徒刑,以及故意犯罪而發生死亡結果的罪刑,經檢察官提起公訴後,在地方法院進行一審的案件,應交由國民參與審判。

 

條文明定,每次開庭有3000元日薪,並有差旅補助,且有公假保障。國民法官在執行職務期間,所屬機關、公司應給予公假,不得以此對職務上做出任何不利處分。

 

條文明定「終局評議」的定義,為國民法官法庭於辯論終結後,由法官與國民法官就事實的認定、法律的適用及科刑共同討論、表決的程序。在終局評議中,「有罪認定」須由國民法官及法官達3分之2以上同意決定;「科刑評議」須2分之1意見決定;「判處死刑」則須3分之2以上同意。

 

罰則規定,洩漏評議秘密,最重處1年有期徒刑、拘役,或併科10萬元罰金;洩漏其他職務上知悉的秘密,最重處6個月徒刑,或8萬元罰金。接受賄賂者,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200萬元以下罰金;賄賂國民法官者,處1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100萬元以下罰金。

 

成效評估機制,條文明定,《國民法官法》施行起6年,司法院須成立「成效評估委員會」,就前一年制度施行的成效,提出成效評估報告。

 

《國民法官法》上路日期,條文明定,「最輕本刑10年以上有期徒刑」,由2026年施行,其他大部分條文則將於2023年上路。

 

司法及法制委員會召集委員周春米表示,時代力量從頭到尾就主張陪審制,方向非常清楚;民眾黨因為是比較新的政黨,之前對司改議題沒有太多著墨,在參考民間朋友的意見後,提出兩制併行;反倒是國民黨,從觀審制,到會期提出參審制,到最後提出兩制併行,從他們的版本變化,看不出中心思想,或者堅持的價值是什麼。

 

周春米指出,她最感動、印象深刻的是,《國民法官法》在30多小時冗長的辯論中,完成重要的對話,黨團成員各自提出想法,匯集共識,共同推動,是非常好的溝通過程。她強調,由此可見,民進黨團是真的扛起司法改革的責任,並對該責任義無反顧、毫無懸念。

 

 

記者高逸帆/攝影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