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人物
放.新聞
人物

半年歷經2癌症...平路感悟生命的「禮物」:即便是最後片刻,每個「間隙」都值得珍惜

2020.11.25
17:46pm
/ 放言編輯部 吳栢妤

「生命是禮物,給我經歷,更能去體察別人的苦。」

 

作家平路在短短半年內經歷兩次癌症,2019年意外發現罹患肺腺癌,同年11月又罹患乳癌,她今(25)日接受Hit Fm聯播網《周玉蔻嗆新聞》專訪談起這段「療程」表示,這就像是一個禮物,儘管歷經了兩場大病,「自己還是原來的自己」;她也更能體悟,每個「間隙」都非常寶貴,即便這「間隙」就是最後的片刻,也不錯。

 



平路2019年3月,在非常偶然的機會下發現自己罹患肺腺癌,很快做了手術,事隔半年,又發現自己罹患了乳癌。回憶起這段經歷,她說,過程中發現幫助自己最大的就是手裡的書,也因此,寫下《間隙》這本書,不僅是自己的一個回顧,也是一個報答的心情,受益於很多書,也想寫一本可以幫助另一個在接受折磨痛苦、忽然得知身病的人,讓他們得到踏實的安慰。

 

每個「間隙」都值得珍惜

 

談及書名《間隙》的意義,平路說,大家都知道每個當下非常寶貴,而生病之後,她更覺得這個「寶貴」是不可能重複的,因而更家珍惜,她也會提醒自己,「即使每個間隙是最後的,也不錯。」

 

「每個間隙的意義就在當下,事先知道也於事無補。」事實上,2019年11月做完穿刺手術、返回醫院聽取檢驗結果的過程中,平路還出差到了南美。由於出差的行程早已安排好,也無法更動,她踏上旅程前便再三警告女兒,千萬不要先到網站上去看檢驗結果,就算看了也不要告訴她結果。因此,她一直到返國、到醫院回診的前一晚,才從女兒忍不住的淚水中,得知自己再度罹癌。

 

禮物

 

「生命是禮物,給我經歷,更能去體察別人的苦。」平路說,在經歷這兩場病之前,她偶爾去到醫院時,都希望能閉上眼睛、不要去正視那些躺在手術床上的人,因為感覺自己和他們是不同世界的;但當自己真的躺在那裡時,她體悟到,「我還是原來的我,還是充滿想像力。」從此,進到醫院只要看到有病人,她都會盡量用眼神去傳遞內心的祝福或安慰。

 

平路坦言,人們對於疾病有許多想像,因為對疾病的理解不夠多,時常把癌症等重病和痛苦、悲慘等負面的形容詞聯想在一起;得知罹癌消息後,更可能宣判自己就此衰弱,但實際走過一遭後會發現,事情完全不是這樣,心態、體力上其實都很平常,沒有那麼大的差異。

 

她更認為,治療的過程就像是一個「禮物」,其中有起伏與趣味,可以換個眼睛看世界,就像是在最難熬的時刻,等待醫師宣判時,若換個角度,跳出自己,從客觀上來看,仍有其趣味在。

 

「在生病前的世界裡,好像有一堵高牆,把生病跟沒有生病的人分開」,平路認為,那是因為不理解疾病、不理解病人,其實,兩個世界是原本相通,沒有人是完全健康,也沒有人是絕對絕望躺在那裡,每個間隙還是有它對生命、世界的重新體悟,這個感覺,就是禮物所在。

 

「我還是原來的我」

 

平時有做瑜伽、爬山、飲食健康的平路,在首次得知自己罹癌的當下,其實是非常震驚的。這樣讓她感悟,人對於癌症有太多未知、不了解,時常去臆測罹病原因,但這樣的臆測返到會加重罹癌者的負擔,就像坊間有一種觀念是「罹癌者要為自己的癌症負責」,也讓「癌症」變成一種禁忌,得病的人不敢向別人吐實,擔心自己過往的生活方式會被拿出來檢討,或者被提醒應有「全新的生活方式」。

 

但她認為,這些臆測或者提醒其實都是反映「健康者」心中的不安全感,為了說服自己和病人是不一樣的、不會得到這樣的病,所以認定病人一定有哪裡做得不對,但這樣的心理機制也成為健康者與生病者間的那道高牆,無法溝通。

 

「我還是原來的我。」平路強調,如果患者真的要改變生活方式,也一定要是出自於自己內心的想法,否則外人儘管是出於「好意」的提醒,也可能對病人的心情造成負面影響。

 

平路建議,儘管生病了,也不要將太多的負面詞彙放在自己身上,這會讓生病的過程輕鬆許多。她也把在治療過程中所做的每個「功課」以文字寫下,把自己做過、試過,對自己有很大幫助的方法列在書裡,希望能撫慰正在經歷疾病、心碎或者失戀的讀者。

 

 

圖片來源:周玉蔻嗆新聞製作單位提供、翻攝平路臉書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