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豁然開朗
放.高論
豁然開朗

【豁然開朗】江啟臣的大腸路線是為了「去韓革命」

2020.12.04
14:50pm
/ 溫朗東

為了接住深藍韓粉,江啟臣放棄了過去的學者形象,跟林為洲一起耍狠,看起來固然有點不倫不類,卻也是政治盤算上無可奈何之舉。如果國民黨中央不夠激情,深藍韓粉就不會滿意,就不可能在明年的黨主席改選支持江啟臣連任。

 

美豬之亂,就是國民黨內部之亂。立院12次的杯葛,目的不是食安,而是鞏固激情深藍,為明年國民黨主席改選佈局。明年年中黨主席改選後,任期四年,等於是橫跨2022地方選舉與2024總統大選。這個掌握黨內權柄的職位,選制是「黨員直選」,深藍的意向更為重要。江啟臣與林為洲聯手,組成立院「大腸派」,表面上是要反美豬,事實上是藉此為舞台秀出「夠狠夠兇」的形象,獲取深藍的認同。 

 



如果要為食安把關,應該是先讓蘇貞昌上台報告,再用密集的質詢來凸顯政策的漏洞。不敢讓蘇貞昌上台,是怕在密集的討論下,民眾更會清楚美豬既是台美關係之鑰,本身在食安上也能做到讓民眾安心。 

 
民主社會的意見表達,必然是先尋求體制內的意見抒發,等到意見被體制與媒體打壓,再來匯集群眾,逐步增強體制外的抗爭力道。國民黨是立院第二大黨,有35席立委,有質詢權並且備受媒體關注(包括立場極為親藍的媒體),如果善用質詢,問到行政院無法招架,這時美豬政策若還要上路,國民黨再來抗爭,正當性強,有群眾支持,也不用去蹭秋鬥的場。放棄質詢改丟豬腸,是要放棄中間及淺藍選民,滿足深藍選民的情感需求。 

 
質詢當然有用,不然蔣萬安為何不去當豬腸公子,而是要光鮮亮麗的對壘蘇貞昌。蔣萬安的質詢路線,恰恰證明要獲得過半選民支持,大鬧立法院是沒用的,必須回到理性問政。 

 
不能說的默契:去韓 

 
蔣萬安是國民黨打下台北市長的王牌,早早表態參選,是要卡住韓國瑜轉戰台北的路。國民黨立院黨團一邊保護蔣萬安的理性外皮,一邊演出大腸派的戲碼,乍看路線不同,其實殊途同歸,都是要靜悄悄發起「去韓革命」。 

 
2018年以來,韓式旋風讓深藍士氣大振,認定韓國瑜是共主。韓國瑜的煽動式語言,改寫了國民黨過往以來主打專業官僚的理性路線,讓深藍相信「對付民進黨必須要夠狠夠兇氣勢強」。無奈韓國瑜的施政能力,被中間選民及高雄人看破手腳,韓國瑜離開高雄後,深藍韓粉的高漲的情緒無從宣洩,國民黨中央不接住他們,他們就會每天痴痴地等待韓總歸來。 

 
為了接住深藍韓粉,江啟臣放棄了過去的學者形象,跟林為洲一起耍狠,看起來固然有點不倫不類,卻也是政治盤算上無可奈何之舉。如果國民黨中央不夠激情,深藍韓粉就不會滿意,就不可能在明年的黨主席改選支持江啟臣連任。 

 
對江啟臣來說,連任是最好的狀況,若是連任失敗,不幸讓韓國瑜登上黨主席的寶座,只要這大半年的激情演出有獲得深藍認同,江啟臣林為洲等人依然有一定的話語權。這過程中,最為無奈的莫過是朱立倫與國民黨青年軍,他們不認同現在的大腸路線,卻又有苦難言。大腸路線注定會失去中間及淺藍選民支持,對他們來說,美豬不吃最好,但為了台美關係,勉強可以接受。 

 
國民黨要獲得過半選民支持,必須要證明自己有能力處理台美關係。如果國民黨能做到「美豬不進口,台美一樣好」,那美豬進口的需要性就消失了。江啟臣拿不出台美關係的具體作法,目光如豆的盯著美豬不放,是因為國際關係的大戰略議題,是2024總統大選的事。如果在明年的黨主席選舉,黨中央全面被撤換,也就不用想四年後的戰略了。 

 
面對藍營亂流,執政者必須穩住陣腳 

 

國民黨的大腸路線,鞏固基本盤,卻流失淺藍中間支持者,絕對是短多長空。李乾龍上月還放話說有信心在2022拿下16席縣市長,一來是跟深藍喊話,希望他們支持江啟臣連任,二來則是有種「重返2018」的樂觀心理,認為台灣選民在「地方」及「中央」選舉上會分裂投票,就算總統投綠營,縣市長還是會優先支持藍營。這種想法忽略到了2018前綠營執政上政策變動幅度太大、政府溝通宣傳力道不足、派系競爭過激、中國資訊戰等變因,國民黨不思進取只想複製2018,未免過於天真。 

 
但不管國民黨如何以政治盤算取代國家利益,如何被中間選民看破手腳,民進黨還是得要小心謹慎:一、力保清廉,不要想著靠政商關係牟利。二、團結優先,不要為了選舉利益陷入惡性競爭。三、多跟基層民眾接觸,不要迷信網路數據。四、執政必然會遭受批評,必然是先苦後甘,時間到了拿出政績來,被批評的劣勢自然能翻轉,不必事事在言詞上都要占上風。 

 
眼前的政壇亂局,說穿了其實是「後韓國瑜時期」,國民黨內部為了黨主席紛爭,轉移到外部的過渡性亂象。執政者必須要有遠見,做好實事,穩住陣腳,不必隨之起舞。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溫朗東
曾任《udn鳴人堂》專欄作者、《udn相對論》執行編輯、自由台灣黨政策部主任。現為自由評論工作者,臉書發表時事評論常於各新媒體平台轉載引用。關心公共論辯、民主發展與弱勢權益。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