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專題 / 「太陽能國家隊?」系列專題報導
放.專題 「太陽能國家隊?」系列專題報導

《放・獨家》「太陽能國家隊?」系列報導二之3:漁民是「土地爭奪戰」下的受害者 七股漁民:文蛤不夠吃,漁電共生只能維持產能70%

文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陳依旻
2020.08.19
《放・獨家》「太陽能國家隊?」系列報導二之3:漁民是「土地爭奪戰」下的受害者 七股漁民:文蛤不夠吃,漁電共生只能維持產能70%
《放・獨家》「太陽能國家隊?」系列報導二之3:漁民是「土地爭奪戰」下的受害者 七股漁民:文蛤不夠吃,漁電共生只能維持產能70%
文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陳依旻
2020.08.19

我國漁業結構「生產率大於供給率」,需要100隻但養到140隻,養得起來的沒有錢賺,能賺錢的養不起來,養殖物種有50樣,其他18樣都供過於求,有兩種養得起卻產量不足,「就是白蝦跟文蛤」。

 

實際勘察才懂衝擊幅度,臨時起意之下撥出一通電話,輾轉聯繫到七股三股里長黃仙立,從台南高鐵沿台17線往七股魚塭的車程上,大小魚塭交錯,靜靜地躺在陽光下,透過黃仙立的牽線下,認識當地漁民楊惠欽、吳吳新榮,他們分別向《放言》透露,他們是「土地爭奪戰」的受害者,除了排擠生計,成功與否在於有沒有辦法把魚養更好,養殖漁業的結構中,文蛤已不夠吃,但漁電共生實驗結果,只能維持70%的產量。

 


漁民抗爭的是工作權

 

拜訪當天,天氣炎熱,楊惠欽工作甫告一段落,從魚塭走上來時,額頭還滲著大大小小汗珠,一談到太陽光電涉及的土地爭議便滔滔不絕,時不時流露憂心神情,「太陽能引發土地資源爭奪戰,這些漁民是能源政策下的受害者…」

 

(照片:七股沿海土地資源保護協會理事長楊惠欽)

 

日前七股沿海養殖漁民曾到市府和市議會抗議,反對漁塭上蓋太陽能板,除了憂心生計,也指出太陽能板溶出化學物質會造成汙染,對此,當地政府表示,只要地主或是漁民有人反對,就不會核發許可權,有當地里長直言,「到處都是太陽能板,看了心情實在好不起來!」

 

楊惠欽在當地從事養殖漁業逾30年,漁民之外的身分是七股沿海土地資源保護協會理事長,於他而言,無論是台南,或者七股,和他的生活軸線早已緊密融合,卻在能源轉型推動,土地爭議頻傳,為了數位漁民生計、以及候鳥生態,就算不習慣都市步調,也要多次與黃仙立遠從台南北上,在公聽會反映「漁電共生」恐破壞造林地、農地、濕地、山坡地、漁塭的生態環境,還會大幅影響農漁民權益。

 

他曾表態,當地靠水吃飯,主要是牡蠣、文蛤、定置網,文蛤產量尤其名列前茅,去年台南市文蛤產量佔全國的34%,其中七股又佔台南市總產量的80%,「既然產量逐年提升,為什麼還要開放光電業者進來?」也多次北上在一場場立法院公聽會上替漁民爭取權益。

 

「漁民抗爭的是工作權,並沒有反對能源政策!」再度談到相關話題,楊惠欽將「漁民願意配合」這話說在前,接著指出,因為是既定政策,反對也沒用,「但問題來了,這些漁民靠承租養家活口,應給予保障,因為很可能因政策使然,開發商進來後,面臨無地可租,工作權遭排除,所以就算政策是對的,但影響到他們,就會造成不利影響,讓居民反感。」黃仙立在旁補充,七股文蛤產業鏈佔全國三分之一,經濟效益好,跟漁民工作權密不可分,在地青年想回鄉照顧長輩,要有經濟來源,想從事養殖的話,如果塭主要把養殖戶解約,就會面臨沒有工作。

 

「里長說得很實在!」一旁漁民吳吳新榮,因為兒子打算回鄉從事養殖漁業,所以深有同感,「我們這邊本身在養殖,就業機會跟城市無法比較,靠養殖餬口,兒子是第三代,現在在磨練,養殖業才稍微復甦,這塊地如果被打壓,會造成就業機會萎縮,讓青年想回來要照顧長輩,卻沒有工作機會。」

 

(照片:當地漁民吳吳新榮及其兒子)

 

生態多樣化「確定」會減少

 

漁電共生首當其衝養殖漁業工作權,其次是破壞生態程度。本刊追問,光電養殖專區須符合農業用地面積達25公頃以上,為了兩全,農委會提出「漁業綠能共構共享營運模式」,希望在魚塭架設太陽能板,規定遮蔽率不得超過40%,其餘60%須用於養殖,「且產量須達七成」,但光電大舉進場,漁電共生會不會成為「漁電競爭」?

 

(照片:七股漁民採收文蛤)

 

「共存要磨合。」楊惠欽說,競爭還是共生要看設計規畫,「本質是不是真的想幫漁業提升競爭力」,若開發商打著漁電共生的想法只想種電,那養魚就變成是幌子,另外,對在地漁民來說,七股沿海屬於生物廊道,是冬季候鳥停棲點。

 

冬天一到,北風呼嘯,過境鳥、冬候鳥從北方飛來台灣沿海西岸度冬,駐點以七股居多,楊惠欽說,這裡是自然養殖,沒有抽地下水、地層下陷等問題,水位較低,秋冬後進入季節採收,會逐漸降低到15至30公分左右,提供牠們食物來源,如果建置太陽能板,整個生物型態會改變,原本的多樣化會減少,「這是確定的」,國外也做過相關報告,希望在生態多少都會影響之下,政府能提出補償方案,最起碼要做生態機組調查,提供施作前後落差值,讓他們參考,這是正向思考,「有想法總比沒想法好」,因為整個主導權掌握在開發商手裡。

 

(照片:黑面琵鷺七股度冬) 

 

「漁電共生」是全球首創,楊惠欽曾發起「拒光電入侵」相關的抗議行動,後與漁業署協議,將光電開發案場集中於台61線以東的養殖用地,台61線以西靠海一側仍以專業養殖為主,他強調,共生要考慮魚的生產模式、成長速度及產量,一旦面板蓋上去,魚養得起來嗎?能提升產量?會不會影響到整個操作管理?「目前看到的開發廠只會種電不會養魚。」

 

白蝦在漁電共生實驗的「正向」結果

 

「共生或共亡仍需時間印證。」楊惠欽指出,我國漁業結構「生產率大於供給率」,需要100隻但養到140隻,養得起來的沒有錢賺,能賺錢的養不起來,養殖物種有50樣,其他18樣都供過於求,有兩種養得起卻產量不足,「就是白蝦跟文蛤」,目前政府主推這兩樣,白蝦在室內養殖,屬防疫溫室型,產量提高三到五倍沒問題,是漁電共生實驗的正向樣貌,沒有爭議;反觀戶外立柱型光電下的文蛤,試驗結果僅能維持70%的產量。

 

(照片:學生體驗文蛤採收)

 

楊惠欽說,台灣沒有這麼多閒置土地,於是政府研議出漁電共生的方案,成功與否在於「有沒有辦法把魚養得更好」,由他們先揭露風險因子,就是希望將損失降到最低,漁電共生若沒爭議就不會刻意反映,並不反對綠能政策,關鍵是「要在適合的地方做」,政府有盤點出優先開發的場地,可惜開發商考量商業行為,不會想克服困難去開發本來就沒利用價值的場域,因為成本高、土地過小不符合經濟效益,每次公聽會都提過很多建議,最主要還是在公部門願不願意去規範這些開發商,不要任由他們圈地,「改革一定會痛,那最起碼在這段路上將損害減到最低。」

 

七股「全台最大」地面型光電廠8月底完工

 

綜觀以上,七股魚塭設置太陽光電會與漁民生計、生態環境、魚類產量有所衝突,政府須在環境與社會衝擊方面更周全的評估,並適時讓資訊公開並開放公民參與;另一方面,當地將軍、七股鹽田一帶,台電斥資95億多要興建「全台最大」的太陽光電廠,總裝置容量合計高達150MW(百萬瓦),預計8月底完工。黃仙立表示,因為是廢棄鹽灘地,政府活化利用所以沒有爭議,主要擔心洗滌液是不是會用清水。

 

(照片來源:七股三股里長黃仙立)

 

照片來源:記者陳依旻攝影、交通部觀光局、讀者提供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