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民進黨敗選檢討出爐稱「執政自信產生執政傲慢」 周永鴻:主要是態度問題,假訊息充斥未處理也是主因

2022.12.30
14:52pm
/ 放言編輯部 張松筠

鄭文燦28日於中常會提交檢討報告並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認為民進黨要檢討「為何執政的自信,在人民眼中卻產生執政的傲慢」。對此,民進黨台中市議員周永鴻今日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專訪時認為,歸根究底還是態度問題,他認為許多民眾正在艱苦,政府卻一直說經濟表現很好,坦白講這大家無法接受。此外,他認為假訊息沒有積極處理也是敗選主因。

 

民進黨九合一敗選後後,舉辦多場座談會試圖找出主因。檢討小組召集人鄭文燦28日於中常會提交檢討報告並召開記者會對外說明,明確點出民進黨2022年九合一大選選票大幅流失代表民意的不滿,他認為民進黨要檢討「為何執政的自信,在人民眼中卻產生執政的傲慢」。對此,民進黨台中市議員周永鴻今日接受廣播節目《新聞放鞭炮》專訪時認為,歸根究底還是態度問題,他認為許多民眾正在艱苦,政府卻一直說經濟表現很好,坦白講這大家無法接受。此外,他認為假訊息沒有積極處理也是敗選主因。

 



對於民進黨敗選檢討報告明確指出執政的自信帶來執政的傲慢,周永鴻分析主要就是態度問題,他認為不管是疫情也好、經濟也好,或是抗中保台的主軸也好,他都不覺得有問題。他以疫情作比喻,國際經濟都受影響,但政府不斷表現出來的是GDP跟外銷成長,這態度就會忽略掉小吃餐飲與服務業,以及很多工廠、中小企業,「大家會說我正在艱苦,你卻一直說經濟表現很好,坦白講這大家無法接受啦!」此外,台灣雖防疫工作是全世界數一數二,染疫確診後不幸亡故數字也比全世界少很多,但政府忽略掉一件事,就是「家裡死一個就是死一個,人家正在難過生氣的時候,我們政府不能跟人家說我防疫前幾名,應該要跟人家說的是很抱歉,我可以做更好。要有這個態度!」

 

周永鴻認為,因為疫情影響到工作的人、失去家人的人,你只要講「對不起我可以做更好」,那相信民眾是可以接受的。他也建議,最近討論的還稅於民不要考慮太久,他提到過去發五倍券時,還要人民拿一千塊出來換,他無奈表示很多基層工作者,你要他突然拿這些錢出來,其實是有困難的。他認為這都是政府態度問題,他表示,「面對戰爭或抗中什麼的都不用講太多  ,因為我們的人自己就會去抗中, 當時小英為何有817萬票?除小英本人魅力外,大家自然而然就是會去抗中,根本不需要我們去操作。」 

 

除了政府應對人民的態度問題外,周永鴻也分析假訊息沒有好好處理也是敗選因素之一,他認為政府沒有好好處理假訊息, 這也跟過度自信有關,不管是疫苗打死人、政府擋役苗、政府經濟表現不好等謠言充斥,中央政府可能太自信所以沒處理,他當時透過很多管道反映,結果到現在還有人在說小英論文是假的,周永鴻無奈表示他近期甚至還收到簡訊說倫敦政經大學(蔡英文總統母校)校長因收取一百萬美金所以被收押禁見的假消息,以及美國要讓台灣打仗、美國可能打台灣之類很誇張的假訊息,中央政府都沒去處裡,不斷讓支持者失望。

 

周永鴻指出,很多民進黨死忠支持者沒熱情出來投票,因為他們不相信假訊息,但卻充斥假訊息,支持者會覺得為何你們都沒處理?他提到,許多非常本土的支持者甚至中小企業家,憤怒的不是輸那麼多,而是憤怒明知原因卻不處理,且中央政府是民進黨執政,這件事情大家覺得匪夷所思。「他們認為假訊息無法處理,到底是在執政什麼?還有網路上支持民進黨的變成要被檢討的側翼,這也是跟態度有關,中央覺得我們做的都對。」民進黨台中市議員施志昌也補充,很多鄉親認為總統是民進黨在做,立院也過半,「你可以處理啊!大家長期支持民進黨,希望要做很多改革,現在也都給你們做了,但好像跟期待有落差。」

 

此外,昨(29日)台積電一反過去低調,高調舉辦三奈米量產暨擴廠典禮,節目主持人周玉蔻認為這是很勇敢的一步,認為台積電目標就是要告訴全世界,「我們在扎根台灣!去台化根本就是門都沒有!」但相關消息卻未見到政府大量宣傳,且只有少數媒體才有報導。周玉蔻認為,回應假訊息就是要積極快速反應,「政府部門就像是一頭大象」,回應假訊息相當慢。對此,周永鴻也同意,認為對手操作都是有邏輯的,一切都跟疑美論有關,例如兵役延長就說美國要打仗、裴洛西來台就說要賣武器、台積電去美國就說被掏空,一切都是疑美論,是有系統的,他直言這根本是國安問題啊!他呼籲中央政府做官的人真的要多聽基層聲音,要接受批評跟建議,因為大家對假訊息真的很感冒。施志昌更強調,回應假訊息也是積極回應民意的一塊。周永鴻也提到近期各界關注的抖音問題,他分析假訊息要回應是要找源頭,像是抖音美國都禁止了,台灣為何還沒處理?他覺得政府反應太慢,沒有處理好,「人家假訊息每天發萬則,我們也無法回萬封啊!難道美國禁抖音就不自由民主了?這根本是國安議題!」

 

 

(圖片來源:新聞放鞭炮、三立新聞)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