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放.專題》「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從群體創作軌跡切片,聚焦1980年代的台灣文化思想脈絡

2023.01.27
13:00pm
/ 放言編輯部 丁瑄

告別了日本統治,卻被國民政府除根,台灣陪作「中國夢」,思念著幾乎從未探訪過的「家鄉」,而戒嚴肅清文化發展。

 

1979年台美正式斷交,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台灣成為真正的「中國」,失根的台人重新省思自身、建構主體。延續1960、1970年代的文化轉譯養分,接續著1980年政經轉變、專業技術蓬勃發展,堆疊迸裂成80年代狂放的藝文圖像,奠定了當今社會樣態的雛形。

 



解嚴後社會緊繃的氛圍得以鬆動,加上過去文化參與者缺乏系統支持,人們渴望建立新的連結,80年代的文化生產就在這樣的氛圍下展開。「跨領域」是今日頻繁談論的語詞,但北美館「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展覽所指稱的跨領域,並非今日經整合分工後的相異領域之合作,而是80年代臺灣去除了分類系統的框架,融合當時空與人事物的、群體嘗試企及的與自身對專業的想像,付諸實踐的「行動痕跡」。

 

以「人與社會」為藝術與文化之動能作為切角,「狂八〇」展覽試圖描繪1980年代的創作語境,呈現作者群體姿態與思想進程,策展人黃建宏表示:「時代啟蒙的動力,必須從人的面向來理解。」

 

該展蒐羅涵括作品、檔案、影像及聲音紀錄、訪談等,爬梳台灣80年代的藝文史樣態,以「前衛與實驗」、「政治與禁忌」、「翻譯術與混種」、「在地、全球化與身分認同」、「匯流與前進」五大命題呈現其發展脈絡。

 

前衛與實驗

 

面對戒嚴鑄成封閉停滯的文化枷鎖,內心愈是趨向多元與開放的思潮與形式,當宣揚破除保守框架的西方自由主義大量流入,引發台灣創作人齊聲呼應——以實驗性手法,嘗試對「在地情境」提出批判。構築出「碰撞」僵化體制的場域,形塑台灣前衛文化,促成當代藝術在地化生。

 

 

政治與禁忌

 

極權政體的高壓肅清與社會大眾對爭取個體自由的動能,在解嚴前一齊達到高峰。人們以多向度媒體表現形式,在政治權威外開闢訊息通道,讓群眾能參與歷史演進的對話,打破國家極權的單一敘事組成。因事件或計劃連結的跨域合作,相互「糾結」,折射出同受體制壓迫群體的各式欲求。

 

 

翻譯術與混種

 

受國際化潮流、留學台人帶回的西方思潮與訓練技法,以及中產階級審美影響,加上追求民主化呼聲高漲、後現代藝文及經濟起飛,大眾對新知的渴求有賴於「翻譯」國外著作、影音與進步思想的支持。台灣在地化創作與這些翻譯文本結合、交流,演變為特殊的「混種」樣態。

 

 

在地、全球化與身分認同

 

台美斷交與宣佈戒嚴,使人們重新省思自我定位,在本土殖民歷史、中國文化與國際關係中尋找身分認同。「擺盪」在中華想像與台灣認知中,呈現出複雜的雙重身分,發展出許多以西方前衛柔和台灣在地化,混合中國文化的創作情景。

 

 

匯流與前進

 

媒體、空間與平台大量流通的訊息,將群眾連結在一起,個體動能相互流匯形成關係網絡,轉化為群體激盪創作的「處所」,讓各式領域思想及經驗可以集結於此交織發酵,推進群體內的自我啟蒙。藉由個體間匯聚、分支、再擴張,或以尚未被定義的流動狀態攜手合作,導引著歷史變革前行。

 

北美館館長暨策展人王俊傑說明:「『狂八〇』從當今的角度,觀看歷史發展脈絡對今日的影響,也企圖以研究與檔案作為展覽的全新形式,期盼激起更多創新史觀的討論。」

 

 

「狂八〇: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官網:https://pse.is/4qusre

 

 

圖片來源:取自臺北市立美術館官網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