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桑梓散步
放.高論
桑梓散步

【桑梓散步】藝術家們的二二八

2023.03.02
09:52am
/ 李拓梓

有些活躍的藝術家,在二二八時幸運有地方躲藏而逃過一劫,郭雪湖帶著一家老小在日夜槍聲中躲了好幾天,好不容易出門,看見路邊的屍體、水溝裡流著血水,理解事態比想像更嚴重,郭雪湖回憶那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

 

《玉山積雪》是陳澄波的最後一幅作品,作品完成不久他就因為捲入二二八事件而遭到國民黨逮捕槍決。陳澄波睜著大眼躺在木板上的遺照令人難以忘記地震撼,有彈孔的血衣被家屬保留下來,臨時從書頁中找尋空白處寫就的遺書,也被收藏起來,每一年二二八,這些遺物都提醒著還活著的我們,勿忘曾經歷過的傷痛。

 



在二二八遇難的藝術家

 

和陳澄波同時代的藝術家們,也都經歷過那肅殺的氣氛。比如陳澄波東京美術學校求學時的同門好友廖繼春,在二二八時,不僅耳聞陳澄波的慘劇,還聽見另外一位好友,也是介紹他到長榮中學教書的台大文學院院長林茂生亦無故失蹤,從此就安靜不語,保持沈默,將對這個殺人政府的不滿隱晦的畫上畫布。同樣有這種經驗的是失去張星建、吳天賞兩位好友的李石樵,他也一改繪畫上批判政府的風格,將秘密藏在暗夜的畫室裡,安靜而暗中反抗著,要和獨裁者比氣長。

 

也有像是林玉山,二二八當天他剛好出門寫生,聽聞有民變後速速返家,找出當年為了配合戰爭而繪製的《獻馬圖》,將馬上的日本國旗速速改為中華民國國旗,以防出事時被人栽贓。《獻馬圖》後來被林玉山藏起來,直到解嚴後才再次翻出,只是四連屏風後半段已因保存不當遭毀,林玉山憑著印象重新繪製,並讓馬上的旗子重回日本太陽旗。於今收藏於高美館的這幅四連屏,前兩屏是穿著日本國民服的馬伕,但馬上插著中華民國旗,後兩屏則的馬則是插著太陽旗,看起來相當違和,但也凸顯了戰後的台灣政治環境變化以及畫家被迫改圖的無奈。

 

而戰後從中國來到台灣發展的版畫家黃榮燦,事發時並不在大稻埕,但聽聞事件後將現場的景象,製成版畫《恐怖的檢查》。《恐怖的檢查》應該是當年直接描繪二二八景象的唯一作品,畫面以中央舉手呼喊的人被子彈擊中為中心,擴散到開槍的軍警、私菸散落一地的老婦,以及旁觀的無辜路人,無論構圖技法,都是社會寫實的傑作。

 

黃榮燦這幅作品當然不可能在台灣發表,《恐怖的檢查》後來在上海發表,而現存唯一的一幅原件,則輾轉透過魯迅的友人,在東京開「內山書店」的內山嘉吉家族,捐贈給神奈川縣立近代美術館。黃榮燦後來在台灣因為受到「白色恐怖」牽連而遭逮捕處死,埋骨六張犁公墓的亂葬崗,直到1993年,小小的墓碑才被發現。《恐怖的檢查》雖然隨著政治環境的變化,開始出現在討論二二八的各種刊物上,但原件第一次回到台灣,是1996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展出,當時的市長是陳水扁。

 

也有些活躍的藝術家,在二二八時幸運有地方躲藏而逃過一劫。當時畫室在美新處附近的郭雪湖忙把家人接來,把房間的榻榻米立起來擋子彈,日夜都不敢開燈,假裝室內都沒有人,還害怕年幼的孩子啼哭會招惹軍人注意。就這樣在日夜槍聲中躲了好幾天,好不容易出門,看見路邊的屍體、水溝裡流著血水,理解事態比想像更嚴重,郭雪湖回憶那是他一生中最痛苦的日子。

 

還有生長於仕紳之家的廖德政,在二二八時躲進美國領事葛超智(George H. Kerr)的官邸,直到事件平靜後才出來。但他的父親廖進平沒有兒子幸運,曾經加入中國革命組織「同盟會」,又身為台灣人意見領袖,經常對時政發表高見的他,事發時正在大稻埕附近吃飯,事件爆發不久就失蹤,廖家百般查探,才聽說廖進平被捕,並在八里遭到私刑槍決,遺體被丟進海中,至今還沒尋獲。

 

廖德政的兒子廖繼斌是前總統馬英九的高中同學,馬英九執政時期,他當過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的館長。也因為「同盟會」和廖繼斌的關係,馬英九對廖德政禮遇有加,曾經對廖德政說政府對不起廖進平。不過卸任後的馬英九看來又有另一種說法,他說自己對二二八道歉不下三十次,彷彿只要念咒般的對不起,一切都可以,也應該要隨風而逝。其實國民黨對不起的,何止廖進平一個人?三十次對不起之後又做了什麼?相信歷史自有公評。

 

寒冬將盡,玉山融雪

 

後來政黨輪替,陳澄波的微噴複製畫有機會在總統府展出,我們一群幕僚絞盡腦汁,不知道應該要送給家屬什麼。有人靈機一動,建議將《玉山積雪》的複製畫做成匾額,回贈給家屬,並自作聰明的題了「寒冬將盡,玉山融雪」的字樣。

 

那時蔡英文才剛執政沒多久,我們都還意氣風發,覺得所有困擾台灣百年的問題都有機會迎刃而解。我們其實都還不知道前面會有多少煎熬、得拆解多頑固的慣習,以及面對多麼棘手的內外交逼。我們也不知道這一切難以衝決的網羅,將會使我們心中的改革願景,永遠只能是進兩步退一步的踉蹌,並使得我們必須承擔起來自各方的不滿和批評,最終逼使我們成為一個只做不說的人。

 

也還好,這種不說,不再是當年前輩藝術家們的那種不敢說,而只是我們個人人生修養的不多說。

 

 

(圖片來源:國史館檔案史料文物查詢系統、二二八事件紀念基金會、典藏台灣官網、大稻埕歷史文化知識官網、巡藝官網、文化部臉書;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最新新聞
李拓梓
資深政治幕僚,業餘專欄作家,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喜歡歷史,也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