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陪老鷹一起飛翔的黑纖米!客家青農羅永昌重拾與野生動物共生的稻香夢 打造農業烏托邦

2024.12.13
17:35pm
/ 放言編輯部 葉思彤

把「源天然」的米倒入手心,觸感細緻而圓潤,在陽光下深邃的黑泛著淡淡的紫紅色光澤。這是經過歲月沉澱和悉心栽培,孕育於自然工法的原創黑纖米,出自客家青農羅永昌之手,每一株稻穗都蘊含著他對土地深沉的愛、對家族傳承的守護,以及對健康飲食的真摯承諾。

搖曳於稻浪的兒時田間記憶

 

羅永昌的碾米廠坐落在台九線上,一輛輛車呼嘯而過,他指向窗外一畝畝的農田,淡淡地說著,自己家族好幾個世代都以種植作物維生,日治時期一度以種植香茅為主。回憶起童年時的農田生活,羅永昌語帶溫暖地說,小時候的田間印象總是伴隨著父母忙碌的身影,自己則踉踉蹌蹌地跟在父母身後,無憂無慮地在農田裡玩耍。 

 

羅永昌自小在阿婆身旁成長,對客語信手捻來,耳濡目染了客家文化的樸實與堅韌。他見證了上一代人用汗水灌溉農地、辛勤耕耘的模樣,傳統客家人刻苦耐勞的精神早已融入他的血液,培養出節儉、勤奮的家族信念。然而,隨著台灣經濟發展迅速,就業機會日益增加,農村的生活也悄然發生了變化。父母深知農事的辛苦,期盼孩子能透過讀書改變命運,追求穩定的生活。

 

帶著這份期望,羅永昌努力求學,並在銷售業闖出一片天地,實現了父母所期盼的美好未來,走出了池上的農田。



回「稻」原點:命中注定回鄉當起農夫小羅


羅永昌的農地工作照


在國外擔任主管的羅永昌,主要從事有機米銷售。當時,他深感父親長年在家鄉獨居的遺憾,希望讓父親體會含飴弄孫的快樂。他便思考,既然自己已有銷售米的經驗,而池上又是台灣好米的知名產地,家中還留有祖傳田地,這樣的機緣彷彿是命運早已寫好的劇本,讓他萌生了返鄉務農的想法。自此,他自稱為「農夫小羅」穿梭在家鄉的農地間。

 

返鄉務農的路雖然充滿挑戰,但幸運的是,羅永昌並非孤軍奮戰。他的岳父范宗宸是台灣大學農藝學博士,從培育秧苗到稻米收成都有深入研究,成為他農業知識的重要支柱。羅永昌深知,從銷售端回到農田耕作,需要全然不同的專業知識。因此,他在學術上向岳父請教品種選育和栽培的科學方法;在實作上則跟隨父親的腳步,學習務農的經驗法則,體會農作與節氣之間的默契。

 

在黑纖米的栽培上,岳父范宗宸投入了十年的心血。他透過優生學方法,不斷篩選和培育出更優質的品種。每一期,他都細心地從物理和學理的角度挑選米種,讓每一代米更具競爭力,最終造就了源天然獨有的黑纖米,不同於市面上的普通米種,黑纖米集黏性低、吃了不易脹氣、豐富花青素等優點於一身,光是從外觀就讓人眼睛為之一亮,每次羅永昌自豪地以「我們是做黑的!」作為開場白介紹,總能讓人會心一笑。



羅永昌與產品合照


然而,羅永昌感嘆地說,現代多數人對米的認識相對模糊,但對於特定的咖啡品種和風味,卻能有詳細的描述。羅永昌期待黑纖米未來能開啟一片新的市場,如同酪梨走入了健身族群的日常,融入現代人的飲食習慣中。


田埂上的螢火映照傳統與新生的理念


羅永昌的田地耕作照

老一輩的人對傳承的祖田有著深刻的情感,羅永昌的父親及祖先們,雖然經濟曾困窘,卻始終沒有賣掉幾代人辛苦開墾的祖田。對他們來說,田地不只是謀生的來源,更是代代相傳的信念與牽絆。因此,當羅永昌成為家族中唯一願意回鄉接手農田的年輕人,父親的支持中帶著欣慰,也帶著深深的期盼。

 

羅永昌踏查祖田後,發現田裡因為休耕而擁有多樣的物種,他因而想顛覆傳統的方式復興祖田,讓田埂的雜草作為動物的棲地。然而,羅永昌的父親堅守經驗法則,認為農事有固定的節奏,施藥、除草、灌溉皆不可遺漏,兩人因而陷入了矛盾。

 

隔年,正值螢火蟲繁育的季節,羅永昌為田邊草叢間螢火蟲翩然飛舞的景象怦然心動,似乎讓人看見了周杰倫口中唱著「隨著稻香河流繼續奔跑」、「讓螢火蟲帶著你逃跑」的美好畫面。羅永昌告訴父親,這次稻收之後,決定讓田地自由呼吸,保留雜草、放水,維護生物多樣性。

 

然而,當羅永昌因忙碌出差,老人家眼見田邊的雜草肆意生長,擔心與鄰居的農田形成鮮明對比,於是,私自請村裡的年輕人將田埂四周的雜草砍得一乾二淨。當羅永昌回到家後,看到光禿禿的田埂,他的心中充滿失望與憤怒,與父親的關係僵持不下。羅永昌站在田邊,懷疑著明年是否還能看見飛舞的微光。

 

如今,父親早已離開了羅永昌,回想起與父親最為嚴重的一次爭執,他有些遺憾,但也釋然地表達,這是兩代人對土地各自的愛與堅持。


陪老鷹一起飛翔的米 實現農業烏托邦



羅永昌與妻子范逸嫻

源天然始終堅持自然農法,羅永昌回憶起當年返鄉時的情景,至今仍感觸深切。他形容自己和妻子剛回到田間時,看見老鷹等禽類的屍體,內心無法平靜。經過一番調查,才發現許多農夫為了防止鳥類危害農作物,設置了含有農藥的陷阱。猛禽若誤食被毒害的動物,便會間接死亡。於是,羅永昌下定決心不再使用農藥:「收成的確會有損失,但看到那些生命逝去,內心還是充滿恐懼。畢竟這是自然的食物鏈循環,只要將作物的損傷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其實不會造成太大影響。」

 

羅永昌想起自己池上的老家,那裡至今沒有自來水,所有用水都取自山間的溪流:「所以,我們喝的水與動物喝的水都是同一道水。」正因如此,守護這片土地和生態顯得尤為重要,他逐漸意識到,良好的生態環境會吸引各種動物棲息,而這些動物的足跡,是田間生命力的見證。

 

於是,羅永昌開始思索如何營造更友善的棲地,讓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他觀察田邊的生態變化,發現許多動物的存在,讓他萌生了「共好共生」的理想。在羅永昌的心目中,有座農業烏托邦的美好國度:「取我們需要的作物,並且跟田邊的動物休養生息」。

雖然羅永昌非生物領域的專家,但他主動接觸生態觀察組織,盡力摸索出最佳的執行方式,比如,之前嘗試以科技導入農業的田間監測設備,藉此尋找田邊小動物的足跡,想進一步了解怎麼做能夠幫助牠們,並學習保護、營造棲地,期待在農田照護跟作物採收間達到良好平衡,符合經濟、友善環境的生態互助模式。

 

此刻,羅永昌的農地裡,有大冠鷲在天空盤旋、蛇隻在野地裡爬行,蛙群在田邊鳴叫… …死寂的大地終於恢復生機。豐收除了作物,還有許多繁衍不息的生命,萬物在這片土地上找到自己的歸宿,羅永昌的堅持,換來永續未來的使命,收穫遠超一季的收成。

 

不畏天災無常 跟黑纖米一同挺立於逆境 

 

今年臺灣多個颱風過境,作為看天吃飯的一員,羅永昌特別能體會風災過後大自然的無情。比如,遇上儲藏桶的稻穀因為沒有及時卸下,淹到水而導致發酵,損失無處可說,加上設備毀損、農田受創,員工的生計等待他去撐起,羅永昌感受著肩頭沉重的壓力。

 

問起羅永昌在面對災損需砍掉重練的黑暗時刻,如何進一步轉念呢?他苦笑著說,大概是心中那股「硬頸」的客家精神,讓他在一路走來的磕磕碰碰中,咬牙撐了下來,正如岳父悉心研發的黑纖米般,因為擁有強韌的桿徑和野性的生命力,縱使颱風肆虐,許多稻株紛紛倒下,黑纖米卻依然屹立不倒,頑強地生長著。

 

羅永昌進一步正面思考:「植物學有逆境的現象,人類也同樣有,所以這些逆境的考驗,可以當作一次次充實、補充自己能力的時機。」


一碗米的選擇 改變未來的力量


水保局六十週年嘉年華展出源天然產品


這些年,羅永昌參與了許多市集、也開辦不少活動及導覽,對他而言不僅是達到宣傳品牌的目的,在他眼中更多的是一種價值觀的溝通,與民眾交流的過程中,能得到最真實反饋,並且表達自己對於食農教育的理念:「畢竟人不能吃所有食物,所以選擇很重要。有點像投票的概念,每人只有一票,但這票投給誰就很關鍵,因為會影響到你的未來,以及整個產業的走向。」

 

羅永昌談到「源天然」這個名字時,流露出深刻的願景。他解釋,「源天然」的第一層意涵,是希望產業能與土地緊密相連,回歸自然、尊重生態。而第二層則借鑒了紐西蘭知名乳品品牌「恆天然」(Fonterra),該公司成功整合小農資源,結合資本市場運作,打造成全球前三大的乳品企業,將本地農產品推向國際舞台,打開更廣闊的市場與發展機會。

 

雖然目前台灣農業要走向整合的國際市場運作是困難的,但羅永昌語氣堅定的表示:「我走的路線與大多數人不同,雖然這條路有許多門檻需要克服,但我相信,只要堅持下去,未來是值得期待的。」

 

面對臺灣的食米量日益下跌,羅永昌提到目前最大的願望,相當實際:「我希望大家都能安心多吃一口飯!」因為源天然的黑纖米屬於高膳食纖維的糙米,能提供飽足感,減少餐與餐之間的過度飲食,讓患有代謝症候群問題的臺灣人適量攝取,對健康有益。

 

提到「源天然」時,羅永昌慈愛地說,這是他和太太的「第三個孩子」。源天然跟羅永昌的兩個孩子年齡幾乎相近,因此。他們如同養育親生孩子一般,細心呵護這個品牌的成長。

 

隨著事業逐步發展,階段性的規劃變得至關重要:「現在正是培養它技能的時候。」羅永昌強調,密切關注市場動向和產業趨勢,整合團隊資源,籌備未來的方向。就像父母陪伴孩子成長,他期盼「源天然」在不久的將來,能穩健地前進,成為台灣農業的堅韌力量,最終讓這個「孩子」能夠獨立發展,走出自己的路。





圖片來源:源天然提供、放言編輯部拍攝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