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家和所有公民一樣,具有公民參政權。當藍白亂政呈現斷頭台景象,再也無法保持中立,唯有站出來表態,無畏被當箭靶,希望把台灣推往正確的方向...
法國文豪雨果在《悲慘世界》(李玉民譯本)提到斷頭台:「一旦撞見一個,那震動就十分劇烈,就必須做出抉擇,是贊成還是反對。」「它不是中立的,也不讓人保持中立態度。」
九旬國寶作家勇當領銜人!
藍白立委推出一連串毀憲亂政措施,企圖達成國會政變,這些景象使公民如同撞見斷頭台那般受到震動,各選區民眾紛紛組織起來,發動罷免。
作家群體是公民組成份子,同樣受到震動,200餘人日前連署挺罷免。90歲台灣文學巨擘李喬更在13日挺身而出,擔任罷免苗二選區立委邱鎮軍提案領銜人。李喬在聲明中指出:「如今,面對民主遭受威脅,臺灣有難,我選擇站出來。」
連署挺罷免,只是為罷免團體敲鑼打鼓。李喬親自站上火線,面對可能的恐嚇威脅與地方執政者打壓,格外令人感佩。
在參與連署時,我預期這項集體的政治表態,必然遭到藍白陣營攻擊。果然,親藍媒體粉專針對作家連署的數千則留言,充斥著各種謾罵。新聞網站出現帶風向的新聞標題:〈逾200名作家連署挺罷免 名醫這句酸爆〉。
點進去看內文,我覺得名醫這句蠢爆!
這位挺白營「名醫」說:「那些人急著蹽落去表態,實在把文學家身份看得太不值錢,難怪只能靠補助賣文章。」
「名醫」對文學史嚴重無知
許多參與連署的作家,從未拿過政府補助,包括我在內。「名醫」的酸,嚴重偏離事實。我個人認為文學藝術創作對國家的貢獻不輸科學研究,同樣值得政府補助,因而參與連署。
「名醫」認為文學家做政治表態「太不值錢」,這是對文學史的嚴重無知。
中國古代文人何止政治表態,大多數直接從事政治工作,入朝為官是他們主要的謀生之道,他們的作品不乏諷刺時政的。中國詩歌鼻祖之一:楚國大詩人屈原,生平與作品中抗秦、反併吞的立場再強烈不過。
在近代,中國作家魯迅曾經進入北洋政府擔任14年官員,晚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左翼作家聯盟。
放眼國外,作家做政治表態的比比皆是,甚至有的作家直接參政或參戰。
歷史上對政治表態的作家們
雨果代表作《悲慘世界》以法國1832年六月革命為高潮,書中政治立場是反對保皇派,支持共和。雨果的生平體現了拿破崙說的「政治就是命運」。拿破崙三世1851年政變後,雨果決定流亡國外,19年後才回法國。
舊俄作家杜思妥也夫斯基曾經是革命分子,1849年因參加反對沙皇的革命小組被捕,並判處死刑,後來在執行槍決的前一刻改判流刑。
20世紀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作品《1984》批判高科技極權主義,成為傑出的預言小說。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奧威爾加入西班牙共和軍對抗法西斯,在前線服役4個月,被敵方狙擊手打穿頸部後回國休養。
上個世紀「拉丁美洲文學爆炸」的主要作家:墨西哥的富恩特斯,以及先後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哥倫比亞作家馬奎斯、祕魯作家巴爾加斯•略薩,都是小說家兼政治評論家。
馬奎斯發表《百年孤寂》造成轟動後,1975年為抗議智利政變舉行文學罷工,擱筆五年。略薩對政治的介入尤其深,早年曾經加入祕魯共產黨,1990年參與秘鲁總統大選,敗給藤森。
智利的諾貝爾獎得主詩人聶魯達,生前活躍於智利政壇。他擔任過智利外交官,也是智利共產黨重要成員,1945年代表共產黨當選國會議員,1969年獲智利共產黨提名為智利總統候選人,後來為了團結左派而退選。聶魯達也曾因當權者取締共產黨而流亡國外三年。
作家們各持政治偏見,他們的作品之所以獲得普遍肯定,是因為傳達了理想主義,具有審美價值和倫理價值。
喬治•奧威爾在《我為何寫作》一文指出,他從事寫作有四大動機:
一、純粹利己主義。意圖展露聰明,被人談論,死後留名等等。
二、審美激情。感知外部世界的美,或是在另方面感知文字和它們正確組合之美。
三、歷史責任的衝動。希望看到事物原貌,找出真相,留存供後世所用。
四、政治目的——渴望把世界推往一定的方向,改變他人對值得追求的社會應該是何種樣態的觀念。
作家和所有公民一樣,具有公民參政權。當藍白亂政呈現斷頭台景象,再也無法保持中立,唯有站出來表態,無畏被當箭靶,希望把台灣推往正確的方向。
(圖片來源:苗栗國罷免立委連線臉書;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