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的航班,車流從北而來,在國道2號系統交流道轉往桃園機場時,經常塞得動彈不得。這種情況並非偶發,而是桃園機場長年以來「南進北出」的交通瓶頸寫照。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一條「從北側進入機場」的替代道路構想,早在十多年前悄然萌芽。
雙國門的新動脈:國1甲的誕生
國1甲工程計畫路線
你到機場都走哪條路呢?多年來,桃園國際機場幾乎只能仰賴國道2號作為主要聯外道路。然而,隨著後疫情時期車流量迅速回升,這條唯一通道已漸顯不堪負荷。正因如此,「雙國門」的構想逐漸浮上檯面——南有國道2號,北則期盼由國道1號甲線來分擔龐大的交通壓力。國道1號甲線,全長約11公里,自台61線起,東行銜接國道1號桃園交流道,其使命不僅僅是疏導車流,更是承載著北桃園區域道路系統整合與桃園航空城發展動能的關鍵路網。國道1號系統交流道模擬圖
台灣世曦運輸土木部吳嘉文協理表示,在臺灣經貿快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政府原先構想透過機場南北側雙國道運輸之分流邏輯,讓機場運輸效率最大化。於是,一條被稱為「桃園機場北側聯外道路計畫」就此成形。他強調:「建設國1甲其實就是希望能建造雙國門的概念」,在他眼中,道路不僅服務於搭機乘客,更是串連城市發展的動脈。國1甲計畫的出現,讓北部地區的民眾不再只依賴國道2號進出機場,也緩解了桃園航空城帶來的龐大運輸壓力。
事實上,原來國1甲設計全長18公里,東至台1線,但因中油桃園煉油廠安全風險與拆遷困難,使得民眾反對聲浪高漲。吳嘉文協理堅定表示:「只要有百萬千萬分之零點零零一,這個其實就有疑慮,包括油氣進到隧道裡面,或車輛行駛的火花」他強調:「安全,不能打折。」最後決定先興建西段11公里,東段暫緩,未來如果中油有遷廠的可能性,將預留後續接續的設計可能。
在地質挑戰與抗議聲中,走出一條理解之路
國1甲工程沿線橫越桃園市蘆竹與龜山區的丘陵地帶,看似僅11公里的路程,背後卻是一場跨越地形、地質與民意的多重挑戰。面對地形高差大、地質破碎等難題,工程團隊必須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穩步推進。他們因地制宜,採用台階工法與側導坑工法開挖隧道,並針對不同區段的地質條件調整設計參數,展現高度的在地適應能力與技術精準度。
除此之外,工程推進的另一大挑戰是土地取得。雖然位於桃園航空城範圍內的部分土地已有相關配套規劃,但其餘多為私人土地。由於繼承問題複雜,部分地塊甚至有多達160名繼承人,使得協議價購過程困難重重。
國1甲工程計畫經理吳孟寰回憶,有些民眾對徵地相當激動,甚至曾有人以揚言以喝農藥自殺來表達抗議立場,當時
緊繃的氣氛可想而知,在這段期間,地方民意代表與社區團體持續要求進一步資訊公開與環評透明化,並要求政府單位重新檢討線形規劃。為回應這些訴求,交通部高公局與規劃設計單位台灣世曦共同與民眾展開密集對話,強調國1甲線已在設計階段納入環境敏感區的避讓原則,並盡量採用隧道等減量開發方式以減少對地貌與生態的干擾。
在歷經多輪抗爭與協商後,台灣世曦團隊與政府單位舉辦超過十場地方說明會,針對居民關心的生態破壞、噪音、振動與地價問題進行公開說明,並針對部分爭議區段進行線形微調。同時,配合「市價購地」原則進行土地取得,不以徵收目的為優先,逐步爭取居民信任與理解。
最終,工程用地以協議價購同意取得比例達到95%,從激烈抗議到彼此信任的逐步建立,國1甲不只是一條穿越地形的道路,更是一條穿越對立、建立溝通的實踐之路。
與自然共存的工程哲學:蓋一條讓白鼻心不迷路的路
除了土地爭議,環境議題也引發外界高度關注。根據環評調查,國1甲沿線棲息著穿山甲、白鼻心與台灣藍鵲等保育類動物,為避免對生態造成衝擊,設計團隊在綜合規劃階段即委託生態調查公司,針對道路兩側各500公尺範圍進行完整生態調查。
吳嘉文協理解釋:「如果讓白鼻心走錯路,牠可能進到車道裡被撞,造成路殺(Roadkill)的悲劇。」因此,台灣世曦與生態協力廠商合作,四季輪番錄影調查,找出動物出沒頻率最高的區域,進行反覆模擬與調整。並以「平原區建高架橋,山區造隧道」的原則,盡量減少對地表的干擾。除此之外,在洞口區域,則設計生態廊道、綠化引導設施與複式斷面排水溝,讓動物得以順利通行。吳嘉文表示,因應動物的習性差異會做出不同考量,比如為白鼻心設計出專屬的通道;為台灣藍鵲棲地周圍種一些樹,引導其往上飛翔,避開道路。
除了生態環境,居民的生活品質也受到重視。施工期間的噪音與振動常引發疑慮,團隊引用未來最大交通量來進行噪音模擬分析,設置3至5公尺高度不等的隔音牆與相關減振設施。同時,針對土方運輸造成的車流增加,也擬訂計畫避開通勤與學童上下學時段,並落實路面清洗與灑水作業,減少揚塵與交通干擾,務求讓施工與生活能夠和平共存。
一條路的二十年,寫滿工程人員的堅持與時間的重量
台灣世曦工程運輸土木部 吳孟寰(左)、吳嘉文 協理(右)
國道1號甲線,從啟動可行性評估到公開招標,這段路走了將近十五年。對計畫經理吳孟寰來說,那不只是工程的歷程,更像是一段深耕人生的旅程。
吳孟寰作為國1甲工程的計畫經理,談起令他印象深刻的故事:「光範疇界定這個會議開了蠻多次的,春夏秋冬都要進行生態調查」,可知其繁瑣與嚴謹程度,讓這段工程時間被不斷拉長,但也成為最紮實的根基。為了取得環保署認可,團隊花了三年時間進行二階環評作業,反覆與委員來回開會,遇到技術難題、民眾質疑,每一次都是推翻、再重來,這些過程並不浪漫,卻有著令人感動的堅持。國1甲計畫辦理情形
「這個工程我從100年一直接觸到現在… …」吳孟寰話語中帶著一種長期耕耘的沉穩。他參與從規劃、環評到設計的每一個階段,也見證了計畫從規劃走入施工現場的轉折。
因此,國1甲不只是通往目的地的一條道路,而是一段凝聚眾人信念的長程旅途。具備對自然的敬畏、對居民的傾聽、對風險的審慎,以及對未來的深遠眼光,從圖紙上標示的紅線輪廓,到真正鋪展於大地的路面,這條路,走了整整十五年。
台灣世曦土木部協理吳嘉文若有所思地說,一個工程從無到有,花上二、三十年是常態,就像淡海新市鎮,從一片荒蕪到今日繁榮街景,也走了三十年,這是工程的生命曲線,而無數工程人員默默耕耘的軌跡與心血,蘊藏在每一寸前行之路中。
設計的不只是路,而是城市未來的可能性
面對一條重要道路的設計,台灣世曦團隊並不只是著眼於當下的通行需求,而是從巨觀角度出發,預測未來數十年、甚至更長遠的城市樣貌。他們預測未來的人口變化、產業發展、國民所得水平,並納入周邊土地開發與航空城建設的進程。接著再透過微觀模擬,分析不同情境下的車流分布與交通行為,動態調整交流道的位置與型式,以確保整體運輸系統能發揮最大的效能。
運輸土木部的技術經理陳昭堯表示:「我們不是只看今天怎麼走,而是想像數十年後這座城市會怎麼運作。」他強調,良好的交通建設應體現公平與可及的原則:「這就是平權的概念——不論是開車、搭捷運,或是乘坐公路客運的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機會便捷進出機場。」國道1號甲線所承載的,不僅是一段路程,更是一個通往未來的起點,寄託著人們對宜居與韌性都市的想像。
(圖片來源:放言編輯部拍攝、台灣世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