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桑梓散步
放.高論
桑梓散步

【桑梓散步】三田巡石記

2025.06.19
12:56pm
/ 李拓梓

原來獨旅的時候,腦中還總是有惦記著的人...

 

休暇日在東京,本想去神保町,一查發現得在三田轉車,心想著三田有慶應大學,我也沒去過,不妨過去散散步,一人旅的好處,就是說走就走、馬上出發。



慶應義塾大學:福澤諭吉一生的志業

 

初聞慶應大學名聲,是國小時迷上棒球,百讀不厭的《王貞治傳》所述。於是知道王貞治的父親希望哥哥鐵城去唸慶應醫科,弟弟貞治則去早稻田唸工程,也因此知道了棒球的「早慶戰」,以及這對東京私學雙雄。不過實際的狀況,是哥哥鐵城真的去慶應念了醫科,弟弟貞治被發現棒球的天份,唸了棒球名門早稻田實業高校,畢業就被職棒巨人隊選走,沒有唸大學。

 

慶應義塾大學的創立者是福澤諭吉,他最有名的故事,就是早年在大阪的「適塾」隨蘭學者緒方弘庵習醫,學成後滿懷信心,去了最多外國人的橫濱走闖,卻發現當世已是英語的世界,他連商店招牌都看不懂,只好下定決心重新學習英語的故事。

 

福澤諭吉一生出過三次國,一次代表幕府搭乘「咸臨丸」出訪美國,餘兩次是維新之後代表新政府出訪。當時英語行的人不多,福澤諭吉算是因為擁有知識、見多識廣,才能被新舊政府所重用,算是幕末維新時代日本重要的知識分子。

 

他寫過《西洋事情》,介紹歐洲各國情況給日本讀者認識;他也寫過《勸學》,鼓勵年輕人要勇於學習,為國家的興盛富強而努力。晚年他在自傳的末尾,提到自己的人生,本來是窮屈於一只小小的箱中,但在跳出箱子後,兩三度出國,漸漸覺得日本渺小,世界很大,因此感嘆自己一生行路多變化。福翁的感嘆,對現在一年就可以出兩三次國的我們更是個提示,天外有天,要常動腦,不要當個看到點餐機器人也驚奇的土包子。

 

福澤諭吉後來創立慶應義塾大學,大學的講堂是校園主建築,上面用希臘文寫著「天在人之上不造人、天在人之下不造人」,強調人本、鼓勵學問,把這間大學辦好,也成為福澤諭吉一生的志業。

 

獨旅的時候,腦中總有惦記的人

 

慶大的主校區在三田的小山丘上,佔地不大,只有幾棟建築。後來大學擴張,就陸續在東京各地設置校區,但主要校園還是以講堂所在的三田為主。慶大講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曾被炸毀,現在的講堂是重建過的,校園當中只有現在作為校史館使用的舊圖書館躲過戰爭浩劫,舊圖書館為石造,建築是有紅底白飾條的「辰野式」氣勢恢弘,一查發現建築師是曾參與台灣總督府競圖的長野宇平治,突然有種親切感。

 

外頭的三田街上倒是很有學生街的氣氛,JR田町車站出來不遠處,就是「慶應仲通商店街」,我中午行過,學生和上班族在此走動吃食,多是拉麵店、居酒屋、食堂、也偶有咖啡店,物價不高,商店街的氣氛相當熱絡,很容易感受大學周邊的青春感,可以想見晚上這裡應該是熱鬧加倍。

 

隨意走入一家拉麵店,一如東京四處拉麵店,食客全都是男子,少子化故,現在拉麵店鮮少有人點餐,皆以機器替代,付款得到食券之後默默等待即可。套餐可以加麵加湯,也有附贈一碗白飯,澱粉加澱粉的日式吃飽法。不過畢竟是日本,雖然選了比較不鹹的清爽鹽口味,麵實際上吃起來還是頗鹹,總之就是學生或上班族午餐那樣,可以吃很飽,也不至於難吃,但吃完並不會有什麼印象。

 

吃完太鹹的拉麵口渴,想找個咖啡店,順便查察附近有沒有什麼值得一看的歷史景點,一查發現當年幕臣勝海舟和維新將領西鄉隆盛協調「江戶無血開城」的地點就在三田的薩摩藩邸。

 

三田鄰近品川,無論走陸路還是海路,都是當時討幕軍入江戶的必經之路。薩摩藩邸就位在現在的地鐵三田站附近,討幕軍當時已經北上,正屯駐品川附近,三田附近雖未交戰,但屬於薩軍勢力範圍,對西鄉隆盛來說是安全之地。代表幕軍來談的勝海舟雖是幕臣,但見多識廣,與維新志士也多有交往,早年還和阪本龍馬一起在神戶搞過海軍學校,是最適合代表幕府談判的人物。他們在薩摩藩邸見面,希望透過雙方談判,避免無謂的流血,畢竟江戶人口眾多,一但發生戰事,勢將生靈塗炭。

 

畫家五姓田義松在維新後,為這談判的名場面留下紀錄,畫面中西鄉隆盛在左,勝海舟在右,兩人正襟危坐,代表身份的刀械置放一旁,正進行談判當中。五姓田使用的媒材是油彩,他是西畫家,當時西畫界很流行歷史畫,也算是一種題材上的東西合璧,這幅畫如今普遍被收錄在教科書或者相關著作裡,作為人們對江戶無血開城的回憶。

 

除了畫作,後人也為這場談判留下跡碑,就在三田地鐵站周邊。我一看覺得應該來找找,便發揮偵探精神開始走踏,結果找了二十分鐘,眾裡尋它卻遲遲不得,繞著鐵道旁的公園走來又走去,相當困惑。驀然回首,發現那塊石頭,就在我剛剛喝咖啡的星巴克門邊,真是燈火闌珊處。花二十分鐘找一塊石頭這種事,想來也只有一人旅時可以自在進行,若有攜家帶眷,那是肯定被罵。

 

離開三田前再看看有什麼可逛遊之處,倒是意外發現慶大講堂旁有一餅店,上面寫著「大粒餅」,好奇想知道那是什麼,湊上去一看,發現賣的是「勸學最中」,就是包著豆沙餡的最中餅,據說吃了會有學問,想來有些人認為學不僅可讀,還是可以吃的,遂在福翁創辦的大學旁賣這個。忽然覺得應該買一塊給正在學習中,但愛學不學的小孩,原來獨旅的時候,腦中還總是有惦記著的人。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最新新聞
李拓梓
資深政治幕僚,業餘專欄作家,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喜歡歷史,也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
作者文章列表
李拓梓
資深政治幕僚,業餘專欄作家,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喜歡歷史,也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