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讀者投書|臺灣在世界角落永遠點亮民主之光

2019.03.04
12:55pm
/ 王德

從臺灣2,300萬人的角度而言,民主與自由已是臺灣的基底,永遠不會讓步的生存法則。

 

今年不僅是2020年美國與臺灣大選前夕的關鍵年,也是諸多重要歷史事件,如中共建政70週年、西藏事件60週年、「中」美建交40週年、臺灣關係法40週年、中共紀念「告臺灣同胞書」40週年、「六四」天安門事件30週年、澳門主權移交20週年,臺灣「太陽花」與香港「雨傘運動」5週年的重要紀念年。鑒此,國際、兩岸、臺灣內部諸多變數,讓2019年的兩岸關係與美、中、臺3邊關係,充滿諸多的挑戰與風險。

 



中共自2016始持續對臺採「中國民族主義」與「反獨促統」宣示

 

回顧2016年蔡政府執政以來,中共持續對我採「官民區隔」策略,單邊對臺作為,其所謂的「中國民族主義」與「反獨促統」政治宣示,在國際上,積極且加大對我外交空間施以「極限施壓」;對臺民間,更積極透過「單邊立法」與「單邊作為」,加大兩岸經社融合力度,製造臺灣內部官、民對立,中央與地方對立、社會內部持續分化,以使「一中促統」水到渠成。即便如此,政府對陸方一貫立場「對陸善意不變、承諾不變、不會走回對抗老路、也不會在壓力下屈服」。基於,世界和平一家與尊重民主、人權普世價值,臺灣在中國大陸的壓力下,我們堅持民主價值理念,展現高度韌性,讓越來越多理念相近的國家,表達願意和中華民國臺灣的支持與站在一起,就這一點,我們可以為世界和平點一盞民主之光而努力。

 

民主與自由是臺灣永不讓步的生存法則

 

對中國大陸的期許與等待,從臺灣2,300萬人的角度而言,民主與自由已是臺灣的基底,永遠不會讓步的生存法則。中共若要爭取所謂的「統一」,乃至於「民族的偉大復興」,施行王道與仁政,讓臺灣與周邊國家「近悅遠來」,不是只有展現強大的經濟實力而已,對人本的思考與價值,並沒有在以自詡無產階級革命的中國共產黨身上看到。中共的一黨專政,以及管束民意和差異思想,在治理上是行專制體制,如同中國歷史上的秦朝一般,評價上是暴政的負面意象。

 

21世紀的國際社會,除了北韓這般國家外,中國大陸的治理模式豈是讓他國鄰邦「近悅遠來」的學習對象?中國大陸內部整肅異己,對待疆、藏少數民族採取高壓統治,更恣意利用「漢化」政策消弭少數民族特色與價值,其中設立「再教育營」在政治思想上予以洗腦,要愛黨愛國,但不問少數民族一般民眾,他們的內心為何容不下一個共產黨?容不下一個世界強國?中國共產黨的治理方式,缺乏科學與人性,更欠缺對少數異己的基本關懷,政治鬥爭下的偽裝,成為一齣又一齣的宣傳笑話。臺灣民眾離中國大陸最近,文化與血緣相同,但為何一直是「身越近,心越遠」呢?中共從來不敢,也無法完成回答這個作業?因此,期許中共政權,應優先回應大陸內部民主、人權事項,回歸港澳「50年不變」的一國兩制,真正落實港澳人民自治的理念。最後,再來談兩岸一家親,以及如何心靈契合等問題。

 

蔡英文出訪須向國際友邦展現「中華民國是民主同盟一份子」

 

蔡總統可望3月出訪南太友邦,下半年可能訪加勒比海友邦。衡諸過往蔡總統出訪,中共對我打壓從未鬆手,研判今年總統出訪,中共外交鷹派系統,自然高度注意,甚至對我矮化國格、「去中華民國」的圖謀動作準備,應有其一貫模式。對此,我除高度提防外,自然也需要向國際友邦展現一個態度,「中華民國是自由堡壘,民主同盟的一分子」。我們不畏懼中共對我的無理打壓,更不擔心世界各國冷看中華民國的消失,我們會一直堅守自由民主價值,向世界和平一家,貢獻正能量,對中共打壓臺灣的政治負能量,世界友邦必定清晰認知,因為大家的價值理念是一致的。

 

最後給予3個寄語方向思考。第一,世界和平一家不是口號,必須付諸行動,看到中共以其經貿實力企圖影響全世界,結果帶來的只有更多國家被迫依賴中共,欠缺獨立自主,所以我們還可以姑息這樣的政權嗎?第二,兩岸關係一直是美「中」臺大三角下的一環,我們不是只與中國大陸、美國打交道,我們更需要愛好和平與尊重自由民主的同盟國家加入這大三角關係,一起敦促中共可以用平等與尊重民主的方式對待臺灣?兩岸關係不會只是區域關係內的封閉關係,它需要被開放與加入討論;第三,中華民國是亞洲的小國,但是具有文化與民主素養的歷史悠久國家,我們自詡可以在亞洲和周邊國家和平發展與相處,如果缺少了臺灣,世界真的會不變嗎?臺灣的NGO,臺灣人對世界旅客的熱情,我們對民主與人權的包容和尊重,少了臺灣,亞洲真的會不一樣嗎?世界會因此更和平嗎?我們人類經歷無數次戰爭與戕害人權的事件,走過之後,學到的是和解、尊重與包容。達賴喇嘛曾寄語世界,世界是一體的,那怕長相不一樣,但是心是可以容得下彼此,而且要賦予慈悲心,這樣才會永久和平。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鄭羽彤

 

最新新聞
王德
圖書業,任職於書店。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