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社會
放.新聞
社會

台灣熬過多波社區感染危機,未爆發大規模感染…張上淳說明原因

2020.05.04
18:12pm
/ 放言編輯部 吳栢妤

張上淳表示,在台灣戴口罩不用擔心被標籤化,所以大家有症狀、進出醫院都習慣配戴口罩,戴口罩不但能避免飛沫噴濺,同時也會大大降低觸摸口鼻的機會,再加上不斷宣導要勤洗手,都減少了很多病毒感染的機會。

 

武漢肺炎自2019年底爆發以來,疫情已持續超過一百天,這段期間台灣也多次面臨社區感染危機,過程中雖有部分接觸者被感染,但所幸都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感染。對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表示,影響感染規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病毒量、衛生習慣、戴不戴口罩都會影響,他也坦言,台灣能渡過多波危機,和國人勤洗手、戴口罩不怕被貼標籤的文化有關。

 



張上淳表示,帶原者會將病毒傳染給多少人其實有很多因素,首先是病毒量,病毒量越大越容易傳染給周遭的人;不過,如他先前曾說明的,無症狀者的病毒量不見得低,但因為沒有咳嗽、打噴嚏等症狀,就會減少飛沫噴濺出來的機會,傳播給他人的機會相對也較少。此外,大規模人群聚集,大量的人群長時間停留在同一個地點,則容易傳染給比較多人,如新加坡、南韓教會群聚染疫都是例子。

 

個人衛生習慣以及週遭人的衛生習慣更是重要的因素,張上淳說,光是習慣戴口罩跟不習慣戴口罩,就會有很大的差異,這同時也是台灣跟歐美國家傳染狀況上的不同。由於歐美長期下來都宣導「有病的人才戴口罩」,這樣的文化導致戴口罩很容易被貼標籤,因此,有些人儘管得病、有症狀,在社區活動時也不見得敢戴口罩。

 

張上淳表示,在台灣戴口罩不用擔心被標籤化,所以大家有症狀、進出醫院都習慣配戴口罩,戴口罩不但能避免飛沫噴濺,同時也會大大降低觸摸口鼻的機會,再加上不斷宣導要勤洗手,都減少了很多病毒感染的機會。他認為,台灣能渡過好幾波社區感染危機,沒有爆發大規模的感染,上述這些都是重要的原因。

 

 

圖片來源:指揮中心提供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