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人物
放.新聞
人物

《放・專訪》獨家|走過「社運圈」來到「政治圈」:陳吉仲誓言為農「一生懸命」!

2020.07.25
10:35am
/ 放言編輯部 高逸帆

陳吉仲說,「在農委會就把事情做出來,做好我們就走,如果遇到壓力要求我們改變,是對的事情,當然要堅持,我們都是抱著這種心態」。

 

對於一般在都市成長的人們,很難親身體會「務農」是怎麼一回事,但對於農委會主委陳吉仲來說,這可是再熟悉不過的「工作」。從小就協助家中農事,舉凡種菜、除草,以及清理豬舍、接生小豬,他都做過。再到就學期間攻讀農業經濟學的碩、博士,並參與農運、農陣,直到現在成為農委會主委管轄所有「農、林、漁、牧」等事項。為農「一生懸命」可說是陳吉仲人生的寫照。

 



為農「一生懸命」的萌芽:小時候的務農時光

 

「我不喜歡務農。」陳吉仲笑說,以前沒有週休二日,只有禮拜三、六下午,還有禮拜天不用上課,但「我們最討厭放假」,因為放假都要去工作。最辛苦的工作就是「除草」,他親自示範起割草的動作,左手拉著雜草的上頭,右手如同拿著割草刀般,輕鬆俐落將草的根部剃除。「但很無聊,」他老實說,從田的一邊繞到另外一頭,將近2個小時,要一直「蹲著」重複同樣的動作。

 

不過談到家中種過的果菜有哪些,陳吉仲可是如數家珍。家中的農地大概有3到5甲,有河川地(旱地),也有傳統的水田,種過的農糧蔬菜有香瓜、四季豆、蘆筍、木瓜、香蕉、紅豆等等。「還有一種不好意思講,現在還在種,」陳吉仲有點害羞地表示,叫做「荖葉」,就是包檳榔的葉子。

 

今年6月16日,經過農民與政府24年漫長的努力後,台灣終於被「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列為非口蹄疫疫區,「台灣豬豬」得以重返世界市場。陳吉仲在記者會上一度哽咽,因為家中曾遭受口蹄疫衝擊,能夠切身體會養豬農的親身之痛。

 

 

「受口蹄疫影響的農民不應該只強調我們家,當時原有2萬5000戶養豬農,如今剩不到7000戶。」陳吉仲說道,口蹄疫來襲時,從1公斤40至50元的市場批發價格,硬生生跌到10幾塊,而且無法外銷,整個產業大受衝擊。

 

陳吉仲回憶,父親向農會貸款300至400萬擴大豬舍,又買了新的母豬進來,結果一夕之間,豬隻都遭撲殺,養豬場也被迫關閉。從美國返台任教後,他也幫忙清償貸款,但由於農民收入本來就不多,花了很長一段時間還貸款,「賣掉的兩塊地中,其中一塊還在家中的豬舍旁邊」,陳吉仲表示。那間豬舍似乎也象徵一道歷史痕跡,見證當時無數個養豬農的辛酸血淚。

 

談到小時候幫忙接生小豬的經驗,陳吉仲臉帶笑意,「那是最輕鬆的工作啦!」當母豬開始平躺,再看牠的呼吸節奏,就知道牠準備要生小豬,一生出來就要用抹布把小豬外面那層「膜」擦乾淨,不然牠會窒息;另外,也要放一個燈泡照著小豬,比較溫暖舒服。接生一頭母豬大概要花幾個小時,小豬會一隻、一隻陸續生出來,生到最後胎盤跑出來,過程就差不多結束。

 

陳吉仲分享,接生小豬比較好玩的地方在於,牠生的小豬不會整齊一致,往往都有一、兩隻比較瘦小,俗稱「豬尾仔」。這些「豬尾仔」在吃奶的時候就要特別幫助牠們,否則會被大隻的欺負,害牠們吃不到奶。

 

為農「一生懸命」的茁壯:從社會運動到政治路上

 

陳吉仲在台大農業經濟系拿到學士、碩士,他笑說,台大的好處是「很自由」,課想上就去上,不想上也可以都不用去。那時剛解嚴不久,處於「言論大爆發」時期,台大請了很多名人以及各個黨派色彩的政治人物到校演講,陳吉仲就這樣邊看、邊聽、邊學,無形中培養他對「正義」的想像。

 

「大學時代重要的不是專業背景,那年代給予我們的是一種自由、民主,爭取為弱勢發聲的精神,足以影響一輩子的人生。」陳吉仲指出。

 

正因如此,陳吉仲參與520農民運動,這場發生在1988年,也是台灣解嚴後首次爆發警民衝突的社會運動。陳吉仲回憶,那次真的很激烈,但是因為農民站出來,隔一年才有「農民健康保險」。不過當時7大訴求還有很多沒達到,比如提高「保價收購」,33年前稻米保價收購是18塊,現在才26塊,那麼多年過去,農民的生產成本大幅增加,但每公斤的稻米價格才提高6塊,這就凸顯農業仍有許多問題存在。

 

 

不只參加520農運,陳吉仲在大學時代還騎著摩托車,到全台300多個鄉鎮的農村中,實際了解農民想法,以及農村狀況。那年代面臨「貿易自由化」的問題,他說,很多農產品要陸續開放,只要一開放就會對農業造成很大衝擊。

 

在520農運前,其實就有好幾波農民運動,陳吉仲有著永遠念念不忘的一幕,「印象很深刻,自由廣場兩廳院剛蓋好,印象中那時候的造價成本,一張椅子就要價好幾萬,我就站在那裡,農民剛好戴著斗笠示威遊行經過那個地方。」

 

碩士畢業後,陳吉仲前往美國德州農工大學,繼續攻讀他所專精的「農業經濟」博士。他說,本來很嚮往去國際組織工作,幫助第三世界國家,具體規劃他們的農業生產,好讓他們達到基本維生目標。

 

博士畢業後,機會悄悄降臨,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經濟規劃處處長Anderson曾找他去工作。「在那更能發揮所學,」陳吉仲當時心想,不過後來又犯了學者的老毛病,他說,經濟學很喜歡講「邊際貢獻」(Marginal Contribution),留在美國的貢獻搞不好是微乎其微,可是回來台灣可以做很多事情。

 

 

從美國學成歸國的陳吉仲,除了在中興大學任教外,也重回熟悉的社會運動領域。當時與台灣農村陣線合作,最重要的場合,就是在反國光石化的時候,那場運動從2009年到2011年走了3年。在第4次環評即將通過的那天,農陣號召年輕人出來做兩件事情,第一是夜間遊行,那整夜討論很多關於「糧食安全」、「土地正義」的議題;隔天一早,由於環評委員多為老師,很多大學都在看老師怎麼審國光石化,形成「老師審查、學生監督」的有趣場面。最後第4次環評沒有通過,延到要開第5次,前總統馬英九也在第5次宣布中油撤資。

 

陳吉仲常去參與社運,比如反國光石化,還有2014年的反服貿運動,因而受邀至民進黨黨部,或是小英基金會的相關智庫演講、報告。他說,參加久了,也陸續在裡面幫忙,前行政院長林全當時為執行長,在智庫裡面開了好幾百場的演講,農業、能源、經濟等議題他都有參加,因此也跟蔡英文、林全,還有智庫的學者們漸漸熟稔。2016年蔡英文當選總統,希望陳吉仲能夠進去農委會,因緣際會下,從政至今。

 

 

從社運圈到政治圈,「核心價值」永遠相同,「那是你不能改變,也不會去改變的,」陳吉仲表示,最大的挑戰莫過於,進入政府體系後,面對政治錯綜複雜的形勢下,即便許多事情無法一步到位,但仍要有方法跟能力,達到目標。

 

外界時常會有走社會運動的人不適合執政的迷思,不過陳吉仲認為,只要堅守核心價值,即便過程有再大壓力,那本來就是進入政治圈所該承受。他說,「我就是要在體制內也做得到!」

 

 

為農「一生懸命」的盛開:正因「包山包海」更要「相信專業」的農委會

 

農委會下轄機關有農糧署、漁業署、動植物防檢局、農業金融局、林務局,還有許多試驗所、改良場,農業問題可說是包山包海,又廣又龐雜。「並不是說我如何領導農委會,而是如何互動,」陳吉仲指出,所有議題都是從專業角度出發,尊重同仁專業。

 

陳吉仲舉例,2018年底是地方重大選舉,同年7月口蹄疫要拔針,如果拔針後疫情爆發,政治上就會出現危機,不過農委會同仁認為專業上做得到,當然就尊重專業決策。事後證明,尊重專業,不懼怕政治衝擊,成功讓台灣豬重返國際舞台,也讓養豬農脫離口蹄疫的惡夢。

 

談及任內印象最深刻的事情,陳吉仲坦言是在2017年發生的H5N6禽流感。那次「徹夜難眠」,他說,H5N6禽傳人,農委會決定要禁宰禁運7天,市場因此買不到鴨肉、雞蛋等禽類產品,不只擔心疫情,也擔心經濟及生活所需。

 

台灣防疫有成,多虧台灣人民的防疫意識,其實在武漢肺炎發生之前,催化起民眾防疫觀念的恐怕是那封國家級的「非洲豬瘟」警報。當初收到警報大家一片罵聲,陳吉仲回憶,不過最後激起民眾防疫意識,防疫絕對要全民總動員,這對於政府守住非洲豬瘟非常有幫助。

 

 

「台灣確實有一個『惡鄰居』,」陳吉仲認同這個說法,許多重大動植物傳染疾病如果入境台灣,後果不堪設想。包括「非洲豬瘟」,亞洲只有台灣跟日本守住;「秋行軍蟲」,透過西南氣流進來,會將玉米、雜糧吃掉;「坦布蘇病毒」,導致鴨的下蛋率降低,甚至母鴨會有致死率;「十足目虹彩病毒」,白蝦如果被感染到,會全軍覆沒;還有近來金門發生的「牛結節疹」,已經撲殺100多頭牛隻,如果進來本島,台灣可能面臨沒有「牛奶」喝的困境。

 

陳吉仲表示,愈來愈多重大動植物傳染疾病,從中國傳過來,呼籲中國一定要公開透明,畢竟鄰近它的國家太多,衝擊往往一發不可收拾。

 

所幸,台灣在非洲豬瘟後就開始建立「國家級」的防疫團隊,共有14個部會共同防守。陳吉仲指出,「牛結節疹」在金門傳開後,立刻運用防堵非洲豬瘟的那套模式,會集內政部、交通部、財政部、環保署,共同力阻疫情入境台灣本島。此外,農委會也請學者、專家協助研判,事先盤點中國、全世界可能流傳的重大動植物疾病,啟動防疫「超前部屬」,才能及早因應,降低損失。

 

 

「我不會自豪這4年來做的事情,應該說我比較高興的地方在於,農委會的同仁真的都很強,我們共同留下許多歷史紀錄。」陳吉仲細數任內政績,包括4個農民福利制度、農田水利會公務機關化、外銷屢創新高、冷鏈初級加工、解除國民黨時期的遠洋漁業黃牌、守住非洲豬瘟、口蹄疫拔針成功,還有學校營養午餐使用在地食材等。

 

回顧過去4年種種,陳吉仲說,正因為農委會同仁彼此「信任」、尊重「專業」,才能夠留下這些名留農業史的紀錄。他說,最快樂的事情莫過於,與同仁努力過後,農民以及農運團體都有正面迴響,也是支撐他持續前進的動力,要不然面對錯綜複雜的問題,老早就撐不下去了。

 

為農「一生懸命」也想休息片刻

 

在繁雜的公務中,陳吉仲現在最奢侈的願望就是,「假日早上沒有行程」,讓他喝杯咖啡、看場球賽,不要有任何電話、LINE訊息,「是我最期待的」。

 

 

談到陳吉仲的興趣,他笑說,「我現在很喜歡打網球,當然棒球更是」。陳吉仲去年為推廣台灣水果,出席台中洲際棒球場開球,只見他架式十足,眼神專注盯著捕手手套,大跨步踏出左腳,右手使勁揮臂,投出直達好球帶的快速球。他透露,不好意思跟喜歡打棒球的立委們說,「不然我可以來投給他們看看,看他們能不能打到我的球」。

 

為農「一生懸命」的家庭時光

 

在農委會工作,離家遠、事情又多,陳吉仲感激太太的諒解。他說,太太家中是礦工出生,而他是農家出身,兩個家庭很類似,都屬於比較基層的環境,所以更能體會到一般家庭生活,面臨許多壓力時候的感慨。「沒有太太的全力支持與體諒,我根本不可能持續待在這裡。」言語中透露出對太太的愛慕之情。

 

台灣傳統社會,總是希望「望子成龍」,身為農民之子的陳吉仲,一路走來學經歷無不跟農業相關,直到現在擔任農委會主委,也讓家中產生些許變化。「爸爸現在也會關心農業議題,」陳吉仲說,這也讓他生活更有衝勁,原本身體微恙的父親,現在倒是精神奕奕,「或許現在年輕人不這麼想,但對鄉下來說就是這樣,我當上農委會主委,對整個家族是很大的光榮」。

 

 

專訪前一天,陳吉仲到金門視察「牛結節疹」病;專訪前10分鐘,他剛結束「產銷履歷蜂蜜上市」記者會;專訪後,又風塵僕僕趕往下一個行程。「為農民奔波」,大概就是他一生的寫照。

 

陳吉仲說,「在農委會就把事情做出來,做好我們就走,如果遇到壓力要求我們改變,是對的事情,當然要堅持,我們都是抱著這種心態」。

 

陳吉仲自我期許,只要在任內一天,矢志為農「一生懸命」的他,就會努力為農民投出一記記好球。

 

 

圖片來源:記者原萱容/攝影;翻攝自陳吉仲臉書、民視台灣演藝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