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致敬大師李泰祥!冥壽80紀念專題3-1:《橄欖樹》實踐古典、民謠與流行結合概念,奠定大師地位

2021.03.15
18:18p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廖明潔

〈橄欖樹〉在歌曲寫好數年後終於遇上齊豫,她清亮空靈的嗓音對李泰祥的「通俗音樂精緻化」概念做出最適切的詮釋,歌曲傳唱到星馬、中國等地,成為每個華人都哼唱得出來、數十年不墜的流行歌曲

 

在台灣的流行音樂史上曾經有這麼一位特別的人物,他可以在藝術性極高的交響樂、音樂劇,以及通俗的流行歌曲、廣告歌曲之間毫無罣礙的悠遊揮灑,幾乎全世界每個華人都聽過唱過他的歌曲,這位大師就是李泰祥。李泰祥已於7年前去世,今年他的80歲冥誕剛剛過去,藉著此系列文章,讓我們重溫這位大師精彩的一生以及他曾為大眾帶來的諸多美好作品。

 



自幼即展現美學音樂才華

 

李泰祥於1941年2月20日出生在台東阿美族的馬蘭部落,是家中的長子,他的父親是日據時代少數受過高等教育的原住民,也在無意間影響了李泰祥對美學及音樂的興趣。為了改善家境,李泰祥的父親在他5歲時帶著全家大小搬到台北,為了安撫不耐漫長車程的李泰祥,就隨手拿了一本國畫冊給他看,沒想到這人生第一堂美術課就此打開李泰祥對畫畫的興趣。小學時期的李泰祥是個叛逆的「怪咖」,對老師的指令不理不睬,常被處罰也被認為是腦筋有問題,他在考卷上只愛畫風景和人物而不認真作答,導致從一年級起就常常考試不及格還曾被留級,直到五年級時的老師發現他的畫作很有趣又有強烈風格,幫他報名全省小學繪畫比賽得了獎,才讓他的美術長才獲得了肯定。李泰祥的父親以前讀台東高農時,曾為了賺學費替日籍老師幫傭,意外得到老師免費教授小提琴;他在李泰祥要上初中時生意失敗,拿兩把獵槍去典當還債,剩下的錢拿去買了把小提琴,李泰祥在家模仿父親拉琴,沒多久就無師自通音樂課本內所有曲子,15歲時就在一場全台灣省的小提琴比賽獲得冠軍,早早展現出音樂上的才華。

 

他讀國立藝專時從美術印刷科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開始走上音樂之路,在這裡他遇見了從法國留學回來的音樂大師許常惠,許常惠對民族音樂的研究及現代音樂的創作觀念影響了他,讓他視許常惠為精神導師。畢業退伍後他回到台東過了兩年穩定的教書及演奏創作古典樂的生活,人生道路在30歲搬回台北時又起了變化;某次他與新象藝術創辦人許博允一起聽了一場現代音樂的演講,讓他興起往前衛音樂發展之心,並與葉維廉、許博允等人共同策劃「七一樂展」。原本對參與流行音樂沒興趣、甚至持反對態度的他,這時候也有了不同的想法;當時紅遍全世界的英國樂團Beatles解散讓歌迷大為心碎,同時期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過世,美國時代雜誌對這兩件事分別用十幾頁和兩頁多的篇幅報導,本來深深為史特拉汶斯基感到憤憤不平的李泰祥,在聽了詩人余光中一番「可見流行音樂的影響力」看法後,轉而決定要參與到通俗流行音樂中,因為「音樂若遭人遺忘,就沒有意義」。

 

決心要做出能被記住的音樂

 

他爭取到兩個訪問學者獎學金去美國進修,接觸到更多不同的音樂及觀點,再回到台灣時,他的音樂中分別具有西方古典及實驗音樂、許常惠「新中國音樂」、他本身族群的原住民音樂,以及西方流行樂等幾大流派元素的架構已大致定型,融會貫通後的他決定以改革通俗音樂為志業,他曾自述,「我決心要從嚴肅的音樂工作崗位走入群眾,寫出有風格,能表現我們現在大眾生活最動人、精緻的感情,寫出眾人的歡喜悲樂和對時代的感覺」。這段時期他大量發表管弦樂作品、為雲門舞集舞作及音樂實驗劇所寫的配樂,甚至有像是今日結合多媒體展演的前衛音樂作品,1977年,李泰祥把台灣及中國傳統民謠重新編曲,用管弦樂團結合搖滾樂演奏的專輯《鄉》十分暢銷,「李泰祥」這個名字逐漸被認識。同年他與新格唱片的姚厚生等人,針對當時興起「唱自己的歌」民歌風潮創辦了「金韻獎」民歌比賽,此舉不但改變了華語歌壇的走向,也改變了他以及許多人的命運。

 

校園民歌風潮中,除了新格唱片的「金韻獎」,海山唱片也辦了一個「民謠風」比賽,這兩大比賽競爭都非常激烈,能在哪個獲獎都是不容易的事,當時身為台大考古人類學系三年級學生的齊豫,卻空前絕後同時拿下兩大比賽冠軍。身為「金韻獎」評審的李泰祥在聽到齊豫演唱時驚為天人,認為他終於找到可以唱出他那些難以被歸類是「藝術歌曲」或「通俗歌曲」的作品精神的理想詮釋者。李泰祥的想法是,古典音樂要通俗化,通俗音樂也要精緻化,他藉由自己的古典音樂素養把通俗音樂改造,再以這樣的歌曲為橋樑,就能引導聽眾走進古典音樂的殿堂,而以詩入歌或與文學作家合作寫詞,則能搭配樂曲造就出夠細緻深刻的作品。

 

〈橄欖樹〉打開華語流行歌曲的視野及界線

 

1979年推出的〈橄欖樹〉可說是李泰祥當時對通俗音樂想法的極致實踐,歌詞的作者是作家三毛,齊豫最初用西洋民謠的唱法去錄唱,不過李泰祥認為「虛音是靡靡之音」,要她把這首歌唱得很寬闊、不能有虛音,齊豫被反覆磨了好久才終於達到李泰祥的要求,她後來曾說,「李泰祥簡直是把我當樂器來使」,雖然是略帶玩笑的話,其實也清楚表達出李泰祥對於「人聲」也是一種樂器的觀念。該張同名專輯中另外有詩人羅青的詩作譜曲的〈答案〉、蓉子的詩作入歌的〈青夢湖〉,胡慧中主演電影《歡顏》的同名主題曲及插曲〈走在雨中〉,李泰祥在這些歌曲中運用了古典音樂的樂章式結構來鋪陳旋律的進行,並把繁複的管絃樂團編制運用在民歌與流行音樂中,盡情實驗古典、民謠與流行的結合,大大拓寬了華語流行歌曲的視野及界線。

 

〈橄欖樹〉在歌曲寫好數年後終於遇上齊豫,她清亮空靈的嗓音對李泰祥的「通俗音樂精緻化」概念做出最適切的詮釋,〈橄欖樹〉及專輯中其他歌曲以獨特的風格從大批流行歌曲中脫穎而出,傳唱到星馬、中國等地,成為每個華人都哼唱得出來、數十年不墜的流行歌曲。這首歌讓李泰祥以自成一格的流行樂真正打開大眾知名度,奠定了他在華語樂壇的大師地位,也難怪李泰祥後來曾說齊豫是他的貴人,所有的創作都是他的孩子,其中最好的仍是〈橄欖樹〉。藝術概念成功實踐的李泰祥,則在80年代迎來創作高峰期,繼續用驚人的才華驚動流行及古典樂壇。

 

 

圖片來源:李泰祥維基百科、翻拍專輯封面)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