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讀者投書|停止使用「報復性罷免」說法 就是對抗中國背後操控罷免案成功的一步

2021.10.27
12:13pm
/ 魏國浩

如果可以,我們應該試著把罷免看成一般性的選舉就好,盡量把它中性化,讓罷免方的仇恨動員打過來,像是碰到棉花般消散,如此在防守上,才能盡量讓動員罷免的能量不致發散,更重要的是,讓中國分化台灣社會的目標,無法輕易得手,

 

罷免與一般選舉原本就有先天上的不同,罷免案訴諸的是對特定政治人物的「厭惡」,換句話說,這也是為什麼針對罷免案,仇恨動員特別有用,也可能是唯一的選舉策略。原因無他,若不是對政治人物有什麼強烈的恨意,要人特別走出家門,返鄉甚至放下工作,去投下一票贊成罷免,對一般人的動機,真的不高。

 



從這次陳柏惟罷免案中,我們可以很清楚的觀察到這一點。罷免方不斷的用肇逃、賭博、財產申報不實等等陳年往事來對陳柏惟進行人格毀滅,接著再扣他支持萊豬,反對疫苗等大帽子,雖然幾乎都是謠言,但是在幾波密集的輿論攻勢下,確實起到了一定作用。

 

然而這樣就要稱這樣的罷免案是「報復」嗎?

 

「報復性罷免」說法落入中國分化台灣圈套

 

前面已經提到,罷免案的選舉模式,原本就是訴諸選民對特定政治人物的厭惡,因此,這幾乎可以說是罷免案的常態,王浩宇罷免案是如此,韓國瑜罷免案也是如此,甚至我們可以預期,未來有可能成立的林昶佐罷免案,也會是如此。

 

因此,使用「報復性罷免」這個說法,本質上就落入了中國想要分化台灣社會的圈套。罷免就是罷免,我們不能因為它的本質是訴諸仇恨情緒,就認為它是針對特定人士的「報復」,換個角度來看,我們投票支持誰,其實只不過是覺得這位候選人,很適合他正在競選的職位,僅僅是如此,難道,我們投票支持誰,也要被稱之為「獎勵式投票」嗎?

 

而「報復性罷免」這個說法,起源就是韓國瑜被罷免後,由一群「韓粉」發起的全台大串連,把黃捷、王浩宇、陳柏惟、甚至林昶佐的罷免案,都安上「為韓國瑜報仇」的理由,這樣不僅便利韓粉與國民黨等親共團體動員,中國最終希望達到的目的,也就是台灣內部因為彼此仇恨而分裂的最終目標,也一起達到了。

 

將罷免案「中性化」讓動員能量不發散

 

而觀察這幾次罷免案,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發起罷免的團體,以及來助陣的,幾乎都不提「報復」、「韓國瑜」等詞彙,反倒是防守的一方,像是台灣基進、民進黨、甚至最後出來相挺陳柏惟的時代力量部分政治人物,則是不斷的使用「報復性罷免」這個稱呼來攻擊罷免方,這就是很弔詭的地方,攻擊方絕口不提報復,防守方卻一天到晚指控攻擊方是在報復,這其實是變相強化了台灣社會極化的現象,防守方的指控,反倒助長了攻擊方的情緒動員,這對台灣社會不是好事,對於後續要防守下一次可能的罷免案,更是不利。

 

如果可以,我們應該試著把罷免看成一般性的選舉就好,盡量把它中性化,讓罷免方的仇恨動員打過來,像是碰到棉花般消散,如此在防守上,才能盡量讓動員罷免的能量不致發散,更重要的是,讓中國分化台灣社會的目標,無法輕易得手,因為最終,中國與它的協力者,之所以可以在台灣橫行無阻,靠的也就是台灣社會的分裂與仇視情緒,不是嗎?

 

 

圖片來源:黃捷臉書、記者高逸帆/攝影;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魏國浩
智庫研究員,曾在多所大學擔任講師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