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寶島第一名》王義郎追求卓越的奮鬥故事之三:堅持第一,來自母親的人生智慧

2024.05.21
13:43pm
/ 放言編輯部 劉修齊

 

生於日治時代末期,貧窮的台灣農家子弟王義郎,從車行工友到銀行行員、跳槽亞洲信託當到經理後轉戰永興航空擔任總經理,創下七年任內沒有空安意外事件的紀錄。之後,證券業的行銷口碑傲視同行,他又在眾人驚訝聲中,投入自己熱愛的食品行業,從46歲創立《香菇王》到64歲打造《第一名店》,王義郎多元斜槓的職涯行旅,克服貧困的到成為成功的企業家,並參與多種慈善活動,他的波濤精彩的?鬥故事,足為年輕人的表率;他85歲了還在職場上活力滿滿、追求前進,更是年長者熱愛生命的指標。本專題系列,每周推出一篇專文,介紹王義郎第一名的人生。

 



王義郎出生於彰化鄉下貧窮的農家,卻始終不因自己的「出身低」而感到徬徨、氣餒,反而是緊抓著人生中所有得來不易的機會,迎頭向上、迎接困難、戰勝困境,一步一步地在斜槓之中找到自己的出路。這一路上,始終有母親的支持與鼓勵,即便母親已永遠離開,過往互動的回憶與成長過程中的叮囑,始終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永遠不要放棄對卓越的追求與對「第一」的堅持。

 

貧窮農家成長記

 

 

王義郎的母親一共生下了七個小孩,有四個男生,三個女生,而王義郎在男孩中排行第三,上有兩個姊姊、兩個哥哥,下有一個弟弟、一個妹妹。一個充滿孩童的熱鬧家庭背後必然有一位艱辛、偉大的母親。在王義郎的記憶裡,爸爸在他出生後視力就急速退化,直到失明,家中的七個小孩幾乎是母親一手帶大的。在他眼中,母親是一個刻苦耐勞、勤儉持家,有著很高的EQ以及很好記憶力的人,雖然她的母親沒有受過多少教育,但卻有一套獨特的管理、持家之道。

 

記憶中,母親來到父親家中後就要下田耕種,難得在家時就要負責照顧失明的父親,總是忙進忙出,就像永遠轉不停的陀螺。然而,貧窮的回憶帶來的不盡然都是苦澀,困苦的生活中也包裹著鄉下人家度生活的智慧,王義郎時常讚嘆母親的手藝與巧思。他分享:「那時候,我們家前面有個池塘,我爸爸就會帶著我游到池塘中間去抓鰻魚,我們先潛到水裡面去,把木桶放到水下,用兩隻手扣住這個桶,如果有鰻魚進去以後,桶子就會搖一下,這時候他會教我要用手感受,確定鰻魚在木桶裡面。所以手掌要合緊,不能讓於跑出來,到水面上再把木桶倒放,就成功抓到鰻魚了。對當時年幼的我們來說,這算很好的食物。」

 

講起石螺,王義郎也有許多有趣的故事:「小時候我們在家根本沒得吃,加菜就是去田間找田螺,如果沒有田螺就找石螺。一般石螺就是白色的,把裡面的肉挖出來,加上比較便宜的小魚乾頭,蛋白質就很豐富了。但我媽媽很會醃醬瓜,家裡屋簷下總是擺放她的醬瓜,每到下雨就會給我們一個碗去趕小蟲,因為醬蓋一打開所有的小蟲都跑來了,趕了又來!我們小孩看到蛆就會很害怕,我媽媽就會說傻孩子不要怕,醬瓜湯舀回來,跟小魚乾頭一起煮,就是很下飯的配菜。」雖然王義郎的母親只是個村婦,但卻憑藉吃苦耐勞的精神與好體力,培養出許多獨家的生活智慧。

 

記憶中的媽媽:吃苦耐勞、樂觀向上

 

 

在王義郎的印象裡,母親最大的優點是對子女要求很嚴格,對乾淨整潔的要求很高。為了不讓別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窮人家,總是把衣服洗得很乾淨,甚至在兩個姊姊出嫁以後,母親依然維持一貫的勤勞與整潔,包下了所有的清洗工作,每次王義郎從北部回家,總能看到房間內的床單漿洗得白白淨淨。

 

母親每天有忙不完的事情,農村婦女的生活也總是圍繞著各種繁雜瑣碎的農事。除了打理三餐外還要種田,稻米收成時還得手搖風鼓,甚至到了稻米上了牛車準備送往農會時,都要在後頭幫忙推車。為了減輕母親的生活負擔,王義郎與哥哥姊姊們從小就很懂事,大家不分輩份大小,全心一力。每年註冊時總是王家最窘困的時期,那時母親會帶著王家的孩子一起摘豌豆,挑到和美去賣,王義郎時常跟著哥哥姊姊們走上一個多小時,與菜販討價還價賺取自己的註冊費。

 

王義郎語帶不捨說:「因為重男輕女的關係,媽媽自己沒讀過什麼書,但她自己卻很重視子女的教育,並不會因為男女而有所偏頗。」王家兄弟總共四人,除了王義郎的父親,還有一個伯父、兩個叔叔,底下更是有許多堂兄弟姊妹,而這些孩子每個人的生日母親都記得清清楚楚。

 

以前收割稻米前後總要搶時間,一但下雨就只能看著雨水淋在稻米上,一年的辛勤勞動全都付之東流,王義郎笑著補充:「台灣有句諺語叫『乞丐望普渡,長工望下雨』就是這麼回事,但現在是『里長望選舉』。」但母親總是打起精神,比起怨天尤人,她更相信人要自力更生。農忙時節,家家戶戶要請長工來幫忙,這時母親兩三點就要起床準備燒飯,一天五餐,每兩到三個小時就要燒一次飯,且要額外準備洗澡水。她時常累得吃不下飯,只好將稀飯伴著糖喝。

 

不過就因為日復一日地勞動,她這一生沒有病痛、沒有骨質疏鬆、沒有癡呆,甚至為了接王義郎哥哥的越洋電話而跌倒,卻都毫髮無傷,母親的辛勤、節儉以及對生活的認真、執著,都讓王義郎成為了一個永不輕言放棄的人。

 

記憶中的爸爸:有著敏銳感覺的聰慧盲人

 

王義郎的父親腦筋很好、很聰明,儘管因為視力關係,僅能在家幫忙燒菜煮飯,但他的五官非常靈敏,嗅覺、味覺都很棒,只要用手輕輕一靠,就能大概掌握溫度,而且他音感很好,也很喜愛音樂,時常在家吹口琴給小孩們聽。

 

王義郎因為出生在日治時代末期,父親希望他能成為有正義感的孩子,幫他取了很像日本名的「義郎」,而「正義感」始終貫穿著王義郎的人生,在他做任何決策時,都不忘幫助有需要的人,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實現公平正義。回想起父親,王義郎說:「有件事我一直記得。由於我爸爸過去曾受日本教育長大,學校推動日語時,他回家教阿公講日語,幫阿公訓練演講比賽,最後拿了全國第二名。」

 

放學後的午後,王家的孩子與父親有短暫午後時光,王義郎的父親有著很高的中文造詣,總是會讓孩子輪流讀報給他聽,而這也為後來王義郎主持台語節目打下了基礎,他笑著分享:「你看,我都可以每天用台語唸報紙了,主持節目哪有什麼難的!每當我唸到不會的字,我爸爸會讓我寫在他手掌上,告訴我這個字怎麼讀。」也是這樣日復一日的相處,王義郎在不知不覺中打下了良好的語文基礎。

 

母親給的禮物:追求第一,永不言棄

 

母親這一生大部分的時光都與王義郎同住,即便後來王義郎發達了,母親也從不會要求要吃得更好、用得更好,甚至每年王義郎帶著她到美國西雅圖看哥哥與侄子,她總是想念熟悉的鄉下與平時往來的鄰居們。

 

談起母親,王義郎總結:「第一個,我們家裡那麼窮,也沒辦法學人家有錢人,他們能做到的我們做不到,我們只能趕快唸書。我媽媽雖然沒有讀書,但她認為小孩一定要讀書,再怎麼苦都要讀書,這一點是令我們都感動的。」也因為母親對教育的重視,王義郎在小學裡是班長,中學更是抓住機會參加各種球隊、合唱活動,努力成為母親期望的第一名孩子。

 

母親的刻苦與不求人的精神,也讓王義郎時刻提醒自己,要當一個有尊嚴的男子漢。他白天在銀行上班,晚上在台北大學夜間部讀書時,總是要掐著預算省錢給父母用,所以中午在銀行吃大鍋飯,晚上就跑到郵局吃郵務工四塊半一碗還附上一塊大肥肉的飯,到學校上課前就靠一顆饅頭充飢,就這樣堅持到夜間部畢業。

 

母親用自己的身教,讓王義郎成為一個有品格的人,以超乎常人的毅力追求卓越,打造第一。

 

(系列之三,未完待續)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