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都旅遊之有趣,便在這種閒晃之餘,總能找到一點歷史的感應...
四条大橋附近是初訪京都的必到之處,大橋橫跨鴨川、連結了祇園和河原町鬧區之間。站在橋上往北看,鴨川水潺潺而來,三条大橋依稀可見,夏季涼爽、冬季就寒風刺骨,但這也是經常出現在繪葉書中的京都風景。
從烏丸通到河原町一帶是熱鬧的逛街區,百貨公司和餐廳、居酒屋林立,過了河原町通就是高瀨川側的木屋町通和古色古香的先斗町,先斗町夏季有納涼床,看出去就是鴨川,也因此先斗町上的店家,多半會貼出有納涼床的廣告,歡迎遊客小坐。
漫步先斗町街景,仿若穿越時空而來
京都的建築常是前後門各在一條街上,兩町相鄰,因此木屋町到先斗町之間,便有很多小小的聯通道。日本人身形多半不大,聯通道上不知是否為了阻止車子,會以柱子區隔兩邊,一般人行走尚稱無礙,但如果是相撲力士經過,恐怕會被卡住,動彈不得。
先斗町是整修過的石板小路,兩側都是兩層的古老屋舍,主要都是餐廳、料亭,因應現在遊客多,也有不少中價位的居酒屋。這條街道頗有古意,房舍多為木造,也都放有避免犬隻大小便影響屋舍結構的「犬矢來」,路寬僅容兩位成人並肩,偶而會遇到上班的藝伎來去一陣風,仿若穿越時空而來,相當有趣。
木屋町通有高瀨川風景,櫻花時節最是美麗。高瀨川是人造運河,挖鑿的是京都豪商角倉了以,引水從伏見進入京都,也引貨進來,成就了京之貿易暢旺。春季,小小的高瀨川側櫻花怒放,坐在哪兒的餐廳、咖啡店小憩,都會感覺美得不似在人間。
十多年前訪問京都,彼時觀光客人數還沒有今日那麼驚人,騎腳踏車沿著高瀨川從四条一直到停著一艘「高瀨舟」以紀念角倉了以的「一之船入」。沿途櫻花如雪散落,美不勝收。現在人多了,騎車可能摩肩擦踵,如果有機會散步,有時走木屋町通,有時繞過去先斗町,兩條不同風景的街道風景交織,也是一番奇趣。
不過這裡也是京都比較複雜的地方,木屋町風景美,觀光客多,餐廳酒吧自然不少;附近的先斗町過去是遊廓,惟此間大多數酒店業者都已經移到木屋町上,染著金頭髮、形象猥瑣的男子拉客者、發宣傳單的都有,越夜越熱鬧,有時已到干擾走動的程度。外國客多之處雷也多,訪日多次很少吃到難吃的餐廳,也就唯有一次在木屋町通的一間串炸店踩到雷,不過近幾次途經,那家店已經倒閉。
先斗町上走動的,也多是外國人,經歷先前踩雷經驗,餐廳的選擇也特別要謹慎小心。走進一家可以看見鴨川風景的餐廳,女將帶著往最裡面去,坐定後一邊吃一邊觀察左右,正如走在先斗町路上的人色,後面那桌是台灣人、隔壁那桌是法國人,還有一桌美國人坐了一下不知道怎麼點餐就走了,甚是觀光。晚餐點了稻草燒(藁焼き),雖然這不是京料裡,但味道還算中規中矩,沒出什麼錯,就是份量少了點,可我輩中人的腸胃已經禁不起大吃大喝,也是湊巧。
閒晃之餘,總能找到一點歷史的感應
先斗町一帶江戶時代起本就飲食店多,京都又是幕末志士的風起雲湧之地,志士們相約在此吃喝,也留有許多歷史現場的線索。木屋町通三条附近,是有名的「池田屋事件」現場,那是一群有志推動「尊王攘夷」的志士們聚會的旅館,他們在此密謀刺殺重臣及綁架天皇的行動,卻因為消息走漏,被負責京都警衛的新選組和會津藩兵包圍。兩方在池田屋激鬥一場,志士們七死四傷,損失慘重,不過領頭的桂小五郎因為遲到逃過一劫,事後隱姓埋名了一陣子。而為幕府立下功勳的新選組一死二傷,局長近藤勇聲名大噪。
池田屋原址已經不存,立有跡碑一座,不過現址仍是一座居酒屋,餐廳裡的裝潢菜單也拿此事大做文章,因此仍不時有歷史迷會到現場拍照憑弔,附近的三条大橋留有當時激鬥的刀痕,也經常有歷史迷駐足觀賞。
三条大橋的歷史也值得一書,這是連結京都和東京的東海道西側終點,東海道一路有五十三個驛站,稱作「東海道五十三次」。東海道是江戶時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不時有諸侯大名「參勤交代」途經,路上的五十三個驛站宿場能夠興盛繁榮,也是江戶時代經濟蓬勃的指標。江戶浮世繪大家歌川廣重就以《東海道五十三次》為題,成為當時風景名勝畫的代表性作品,最後一站京師,風景便是比叡山下雄立,人來人往熱鬧非凡的三条大橋。
不過三条附近的熱鬧,也是江戶之後才有的事。早先的戰國時代,三条鴨川以東是著名的刑場。秀吉的外甥關白秀次便因為繼承問題得罪舅舅,最後一家老小在此橫遭處刑,血濺鴨川,曝屍數日,並令不可收拾以為警告。秀次之死除了證明獨裁者的官場凶險,也見證了一生風雲的秀吉晚年是多麼神經兮兮、缺乏安全感,讓這樣的人掌握權力又是多麼可怕的事。秀次一家埋骨鴨川畔,直至江戶才因為豪商角倉了以開發三条一帶,而被移入附近的瑞泉寺。瑞泉寺沒什麼觀光客,若有散步行經,不妨前往憑弔一番。
木屋町和先斗町過三条後一路往北,在跨過地下鐵東西線所在的御池通,就是江戶時代各藩的京都宅邸所在。其中最有名氣的就是現在大倉飯店所在的長州藩邸,側邊有「池田屋事件」中逃過一劫的桂小五郎的塑像。被稱作「逃命小五郎」的他在維新後改名木戶孝允,因為一路都成功活了下來,成為「維新三傑」的開國元勳之一,主導了明治維新的政治工作,也成為首訪歐美的「岩倉使節團」一員,為文明開化、制度典章作出許多貢獻。
再往北一點則是被認為是「尊王攘夷」導師的佐久間象山先生遇害之地。佐久間是幕末蘭學者,在江戶開私塾,教出過最有名的幾個學生像是吉田松陰、坂本龍馬,他自己也曾因為吉田松陰密謀出海登上黑船一事被牽連入獄。不過佐久間是現實主義者,他注意到清國當時因海防不足、國力不佳而遭列強欺凌,故力主應該增強海防,與各國平等相待,與當時京城內激烈活動的「尊王攘夷」主張有所衝突,因而最終在京都亂局之時被刺殺在高瀨川畔。
象山遭難碑旁邊是明治現代軍隊的創立者大村益次郎遭難跡碑。雖然殉難之日晚了象山許多年,但大村益次郎遭難之地和象山遇難之處相鄰。大村之死咸認也與建立現代化軍隊有關,維新後「四民平等」,軍隊講戰力不講家世,平民也可以從軍,因此武士失去了特權,益次郎因此被守舊派武士刺殺,只是他雖身死,現代化的浪潮也並沒有因此停止下來。
關於佐久間象山,我倒是有一起巧遇。那是某回雨中隨意閒逛妙心寺,從正門進,從北門出。正要出去時看到大法院門口立有一碑,上書「佐久間象山先生之墓」,同日稍晚雨停,便搭車回到京都市役所附近,木屋町通閒逛之時赫然看見佐久間先生的殉難跡碑,深覺今日與佐久間先生特別有緣。京都旅遊之有趣,便在這種閒晃之餘,總能找到一點歷史的感應。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