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無邊無際的海上,少年Pi目睹飛魚群如銀箭劃破海面,夜晚時分,海水則在發光水母的襯托下,變成如夢似幻的閃耀藍眼淚;隔日,少年與孟加拉虎理查‧帕克對視時,恐懼與生存本能交織,讓人捏一把冷汗……
如今,這部奇幻大作將從大銀幕躍上舞臺,將於七月來臺,以嶄新視覺效果與沉浸式劇場,重現壯觀奇景。
李安獲頒美導演工會終身成就獎 《少年Pi》成永恆經典
站在燈光璀璨的頒獎台上,李安微笑著扶了扶老花眼鏡,語帶幽默地說:「這是我第一次戴著老花眼鏡來參加這個典禮,我想這大概就是終身成就獎吧!」台下笑聲雷動。2月8日,來自台灣的國際名導李安獲頒美國導演工會(DGA)終身成就獎,這是他繼「英國電影學院獎」後,再度獲得此榮譽。回憶起從影四十載的生涯,李安感性表示:「無論是低成本小品或億萬巨作,無論登上年度佳片或被評為爛片,我都樂在其中。這一切提醒我,無論起伏跌宕,持續追夢永遠值得。」
回顧李安的作品總是挑戰極限,從「父親三部曲」《推手》、《囍宴》、《飲食男女》的情感細膩刻劃,到《臥虎藏龍》的詩意武俠風格、《斷背山》與《色·戒》的情慾流動,以及《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奇幻視覺,每部電影的影像都堪稱一門藝術。
舞台劇版《少年Pi》 打造沉浸式海上奇幻冒險
一艘孤舟搖晃在無垠大海上,少年Pi蜷縮在角落,眼前的木箱忽然震動,一頭斑馬驚恐地躍出,鬣狗則面露兇光,一場弱肉強食的生存法則正悄然展開,最終孟加拉虎理查‧帕克現身,牠金色的瞳孔與少年對視,發出陣陣怒吼……這不是電影,而是即將登陸臺灣的百老匯版《少年Pi的奇幻漂流》,以舞台劇的方式,再現這場海上生存試煉。
這部舞台劇改編自加拿大作家楊‧馬泰爾(Yann Martel)的同名小說,描述一名印度男孩Pi,因搭乘的船不幸沉淪,不得不與海上與孟加拉虎同搭救生艇,撐過227天的生存的故事。舞台劇延續了李安電影中的奇幻視覺呈現,由賽門.弗蘭德娛樂公司(Simon Friend Entertainment)製作。
舞台版自2019年在英國首演後即大獲成功,2022年囊括英國奧利弗獎5項大獎,2023年登上百老匯並榮獲東尼獎3項殊榮。本劇由英國國家劇院《戰馬》團隊操刀,以精湛的偶師技術與視覺特效,讓栩栩如生的動物與浩瀚海洋躍上舞台,帶來沉浸式的劇場體驗。
掛滿動物肢體的工作室 造就舞臺上傳神角色
《少年Pi的奇幻漂流》電影仰賴大量動畫,才能創造充滿奇幻、想像力的畫面,這對舞台劇來說卻是一道難題,尤其原著中充斥著大量的動物,如何在不使用特效的前提下,又要傳神地呈現呢?
在舞台劇中,這些動物們是由一名演員扮演,並由一到兩個人輔助,並在出場後,因應劇情控制戲偶的關節與一舉一動,乍看之下,木偶看起來不夠氣勢磅礡,但當開演後,在舞台燈光、音效的加持下,以及專業演員的演繹,將劇場迷人之處——現場的魅力發揮到極致,許多觀眾看完舞台劇,大力讚賞:「戲偶是《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中的明星。」
曾有記者拜訪《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戲偶製作工作室,揭密這些動物的製作,從3D設計圖草稿,到身體區塊的彩繪、應用各種工具雕刻石膏,工程十分浩大,各種動物的肢體散落在工作室各處等待風乾,光是一個小零件的背後,製作者需要考量的地方繁多,比如斑馬需要製作身體支撐的骨髓,得仔細參考動物構造、底部得縫製能讓表演者揹住的帶子等,皆費盡團隊的諸多心血。
戲偶製作總監巴恩斯在接受《哈佛校報》採訪時提到:「如果沒有木偶師或演員的技術、貢獻,這些戲偶就不會存在於觀眾面前。我使用『演員』這個詞來指稱戲偶表演者,是因為許多優秀的戲偶表演者首先都是優秀的演員,能夠透過這個戲偶傳達角色的情感和思想是一項真正的技能。」
《少年Pi》舞台劇登臺 四月開放購票 ,七月正式啟航
《少年Pi的奇幻漂流》舞台劇即將於4月1日起,開放兩廳院會員以8折優惠預購,並於4月8日正式全面開售。臺灣場將分成兩個地點演出,臺北場於7月17日至7月27日,在「國家兩廳院」啟動,共計13場表演。另外,7月31日至8月3日,則在「臺中國家歌劇院」加碼五場演出。
從小說到電影,文字到光影,再躍上實境劇場,《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一次次以嶄新形式觸動人心。這一次,台灣觀眾將不只是見證,而是親身步入這場跨越信仰與生存、奇蹟與夢想的冒險,一同感受自然的壯闊與生命的頑強韌性。
(圖片來源: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Johan Persson、Fox 2000 Pict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