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社會
放.新聞
社會

告別行人地獄!基隆市繼「行人友善」後再進化,「行人有序」政策登場,全面提升交通安全與秩序!

2025.05.13
09:30am
/ 放言編輯部

下班時刻,行人穿越綠底斑馬線、抬頭看見放大版行人號誌燈,耳邊響起「秒數不夠、下次再過」的提醒,駕駛也紛紛在斑馬線前減速停讓——這是基隆市街頭正在實現的交通新風景。

基隆市政府自謝國樑市長上任後積極推動「行人友善」政策,如今再進一步升級為「行人有序」,透過工程、教育、執法、宣導與監理多面向行動,打造更安全、更有秩序的通行環境。

從友善出發,打造以人為本的安全交通空間

「行人早開時相」

近年來,基隆街頭風貌悄悄轉變,從斑馬線塗裝到號誌細節,行人的通行權益獲得前所未有的重視。這場變革,源自謝國樑市長上任以來,市府團隊秉持打造「溫暖有愛城市」的初衷,積極推動以人為本的交通環境。


112年1月17日,基隆市率全台之先於農曆年前啟動「行人友善」專案,針對本市20處重點路口進行加強宣導與執法,督促駕駛人在接近行人穿越道時能「慢、看、停」,同時強化對「不禮讓行人」行為的取締,促使停讓觀念內化於駕駛習慣。


隨後自3月1日起,市府更擴大於重要路口嚴正執法,並由義交人員在行人穿越熱點協助車流管控,保障行人通行優先權。校園周邊與人流密集處也同步施作綠底斑馬線(共107處),不僅提升辨識度,亦具抗滑效果,有效減少雨天事故發生。

綠底行穿

此外,交通處於60處路口實施「行人早開時相」,讓行人可優先進入路口,錯開與車輛的動線衝突,大幅提升安全性;113年則完成34處放大型行人號誌燈汰換,搭配倒數語音宣導板播放「秒數不夠、下次再過」、「注意轉彎車」等警語,特別針對高齡者需求,打造友善清晰的交通引導系統。



多管齊下,交通安全見成效

為全面強化人本交通環境,市府整合工務處、交通處、警察局與監理站等多單位資源,推動「校園周邊改善計畫」、「公共環境提升工程」、「永續提升人行安全計畫」等;並搭配交通處施作工程措施、警察局加強執法、路老師與監理單位持續宣導教育,涵蓋工程、教育、執法、宣導與監理五大面向。

行人友善政策推動成效 (事故統計)

自從推動「行人友善」政策後,基隆市112年1-12月交通事故總件數為3765件,比111年同期3951件減少了186件,相當於減少4.7%;113年1-10月交通事故總件數2934件比112年同期3163件又減少了229件,相當於再減少7.2%;相對的112年1-12月行人交通事故死傷人數計395人比111年同期511人,減少了116人,相當於減少22.7%;113年1-10月行人交通事故死傷人數計301人比112年同期310人,又減少了9人,相當於再減少2.9%;基隆市車停讓行人的文化逐步建立,也看到了成效。


推進第二階段「行人有序」政策,創交通新文化

基隆行人事故常發生路口

113年1至10月統計顯示,行人事故最常發生於晚間17:00至20:00時段,其中發生最多的是安一路與成功二路交叉口(6件),肇因主要為「車輛未暫停讓行人先行」及「行人未依標誌標線穿越道路」。


基隆市因此啟動「行人友善」政策升級版——「行人有序」。自113年11月起進入宣導期,114年1月起進入勸導執法期,114年2月正式進入執法期,以「行人有序,安全有您」為主題,推動行人行為的法規教育與遵循意識。


政策重點包含八大安全守則:


(一)應遵守行人號誌,安全通過最明智: 
穿越馬路時,行人必須遵守行人專用號誌的指示。這不僅是法規的要求,更是保護自身安全的必要措施。許多交通事故的發生,往往源自於行人闖紅燈或未依號誌行走所導致。因此,認識交通號誌的重要性,並強調在行人號誌燈紅燈亮起時絕對不要逾越人行道,是避免意外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路口慢看停,行人停看聽: 
駕駛者在路口慢行、停讓行人,能夠大幅降低事故發生的機會。同理,行人在接近路口時,應對周遭環境保持高度警覺,行人在過馬路前,應養成先「停」下來觀察的習慣,並仔細「看」左右來車,確認無來車後再行動。此外,仔細「聽」四方車輛的聲音,能讓行人更好地判斷安全性,確保安全通過。


(三)確認秒數再通過,安全事項不遺漏:
 在過馬路時,行人應該合理評估自己的過馬路時間。例如,過一個車道大約需要5秒,四個車道則需20秒。在面對即將變燈的情況時,若發現剩餘的時間不夠,應該選擇等待,而不是強行衝過,這樣不僅容易跌倒,也可能忽視周圍的交通狀況,增加風險。因此,培養這種評估時間的習慣,有助於提高過馬路的安全性。


(四)等待不過近,安全更放心: 
在等待號誌變化時,行人應保持一定距離,避免站立於馬路邊緣。這樣不僅可以減少被過路車輛擦撞的風險,還能為自己提供更多反應時間。即使是短暫的等待,適當的距離也能為行人提供額外的安全保障。


(五)行人請走行穿線,路段中間不穿越: 
於設有行人穿越道的路段,行人必須遵循行人穿越的規定,絕對不可隨意穿越道路。這是維護交通安全的重要規範。尤其在設有護欄的路段,更應避免任意穿越,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危險。透過教育宣導,提升行人對遵守交通規則的認知,將有效改善交通安全環境。


(六)走路不滑機,安全好放心: 
行人常在走路時使用手機,這樣的行為極易分心,造成意外事故,特別是在過馬路的時候。走路時低頭看手機不僅會影響行走的穩定性,還可能忽略周圍的交通狀況,導致被車輛撞擊或跌倒。因此,應該呼籲民眾在行走時集中注意力,特別是在交通繁忙的路段,避免因為一時的疏忽而造成無法挽回的後果。

「行人請走行穿線」、「走路不滑機」宣導

(七)巷道謹慎靠邊行,面向來車安心行: 
在狹窄的巷道或人行道行走時,行人應時刻保持警覺,若無人行道,可以儘量面向來車行走,隨時注意行駛的車輛。狹窄的空間往往使得行人與車輛之間的距離變近,一旦車輛突然出現,可能會造成危險。定期宣導行人在此類環境中保持注意,增強自我防範意識,能有效減少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八)雨天夜間更注意,人人視線多留意: 
在雨天和夜間,視線常常會受到影響,行人應該格外謹慎。使用雨具時,務必確保不遮擋自己的視線,也要注意雨具可能會阻擋其他行人的視線。另行人應選擇明亮、反光的衣物,以提高自己在低能見度環境中的可見性,讓駕駛者能更早發現行人。本市為下雨日數較多的城市,加強提醒行人注意是十分重要的事情。

113年各縣市行人死亡數

基隆市政府表示,113年度行人交通事故死亡人數為3人,是歷年來(自97年4人至今)最少的,行人交通事故死亡平均每十萬人0.83人是本島最少的(全國僅次於金門縣0人的第二少的),本市道安會報會持續由工程、教育、執法、宣導、監理、緊急醫療等各小組精進改善行人及道路交通安全環境,也期望用路人不管事車輛駕駛人或是行人,都能確實遵守交通規則,共同維護道路交通安全,讓基隆市的行人交通環境更友善、道路交通更安全。




圖片來源:基隆市政府交通處提供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