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前總統蔡英文曾受訪的兩位台灣大咖網紅,一位已赴中國參訪,盛讚中國的進步;另一位則是立場不斷轉變的「館長」...
有習近平「國師」之稱的上海復旦大學教授張維為,最近在微博分享他在武漢大學演講內容。針對學生提問台灣年輕人不認同中國的問題,他表示隨著互聯網興起,包括小紅書等都是台灣年輕人非常喜歡的,所以他們越來越受中國的影響。這讓他相信「台灣統一之後,治理台灣會比治理香港還要容易。」
「入島入心」的小紅書
張維為還說:「台灣制度是很落後的制度,這個我都不好意思說,台灣領導人的能力,還不如上海一個區委書記。」對於張某的狂言狂語,本來不需多加理會;但就像陸委會主委邱垂正說的,這是首次有中國學者把社群媒體與兩岸統一聯繫一起,還是出自習的國師之口,不能不讓人警惕。
過去一段時間,台灣社會較關注藝人在中國的言行,質疑他們與中國話語步調一致,已不只是立場選擇,而是有系統的認知配合,逐步建構出一條貫穿軍事、宣傳、娛樂的統戰鍊。這當然是事實,值得高度關注。然而藝人附和對岸宣傳,畢竟只是人在屋簷下的外宣,能有多少統戰效果令人存疑;真正可怕的是已經「入島入心」的抖音等社交媒體,還有這次的主角——小紅書。
台灣年輕人迷上抖音、小紅書等中共掌控的社交媒體,大約是從五年前那場新冠肺炎開始的,而這和中共調整對台統戰策略有關。2020年台灣大選結果不如北京當局預期,國際指責中國惡意隱匿2019冠狀病毒疾病疫情,加上台美關係持續深化等情勢,當時兩岸往來中斷,中國官方轉而擴大籌辦網紅、電商直播主培訓活動,並積極運用新媒體作為宣傳管道,成為新的對台認知戰作為。
各種活動吸引台青
中共的作法包括,調整「代理人」扶植對象為以台商、台胞、台青及陸配為重點受眾,以降低政治敏感度,爭取台人對中國的認同,藉以突破疫情衝擊下的對台工作困境。另基於疫情加速網路經濟發展,中國也利用廣大的電商市場優勢磁吸台人,伺機培植網紅,以強化對台網路輿論場域主導權。
為此中國又擴大籌辦網紅、電商直播主培訓活動,積極扶植台籍網路工作者,冀以各類網路意見領袖影響,甚至主導台灣網路輿論場域。例如,浙江杭州市台協自2020年8月至2022年間,針對兩岸台青推動「千名台青主播培養」計畫。該計畫的培養人群針對大陸以及台灣地區的台籍青年、大學生、藝人等,共開放10期,每期100人,每期培養時間5個月,共24節線上課程。學習內容包含短影音、秀場直播、網紅打造、直播帶貨等內容。
福建省與廈門市台聯也自2020年8月聯合舉辦「海峽兩岸青年網紅主播大賽」,期間搭配「青年網紅主播達人研習營」活動,針對參賽人員進行專業培訓,以及輔導就業與創業,吸引台青參與相關活動。
這項大賽標舉「為了進一步打造兩岸同胞融合的第一家園」,是由代表福建的全國政協委員江爾雄在2019年兩會最早提出,隔年得到落實。江爾雄的父親是台灣彰化人,1948年18歲時到了中國,江爾雄為定居中國的台胞第二代。
培訓台灣素人網紅
此外,中國還形塑台灣素人楷模作為宣傳樣板,鼓勵在中國的台灣人「為中國說好話」,冀採「以台引台」方式誘拉台人。例如福建官媒東南網於2020年4月間聯合製作大陸台胞系列故事短片「他們」,藉宣傳成功在陸發展的台人經歷,打造「兩岸促融」之軟性宣傳樣板。
另一方面,中國積極運用新媒體等多元管道,並以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影音型平台作為主要宣傳管道,對台人散布爭議訊息及統戰言論,以肆應疫情下的社交模式轉變,並藉擴充大數據分析能量,掌握輿論焦點,精準投放爭議訊息炒作議題。
值得注意的還有跨境電商,已成中共收編台灣網紅的利器。透過台灣網紅直播帶貨,中間穿插一些中共宣傳用語,在無形之中影響台灣人對政治的判斷,「平時是商業利器,戰時可轉換成軍用!」
換言之,中共培訓台灣網紅,從五年前就已開始,部分中共扶植的「網紅達人」已擁有上百萬粉絲。
今年中國對台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有計畫地鼓勵台灣青年「拍視頻(影片)上網」配合宣傳紅色思想。據鏡周刊報導,今年1月有「小陸委會」之稱的國際青商會中華民國總會大陸事務委員會赴中交流,遭國台辦斥責過去1年交流績效不彰、要求今年務必達標。國台辦並要青商會鼓勵台青拍片上網,承諾以境外捐款方式補助。
青商會這場交流活動首次證實,中方將「鼓勵台灣青年從事自媒體宣導中國政策」列為統戰重點工作,更揭露中方企圖透過台灣社團傾中領導幹部,組織大規模兩岸交流活動加速促統。
台灣年輕人會被「統戰」嗎?
令人細思極恐的是,前總統蔡英文曾受訪的兩位台灣大咖網紅,一位已赴中國參訪,盛讚中國的進步;另一位則是立場不斷轉變的「館長」,過去他曾對中共、對習近平強力批判,如今突然宣布將前往中國看看,強調旅費自行負擔,且會全程開直播,更自詡為「和平大使」。動機何在,讓外界猜疑,但也足見中共的統戰作為有效。
面對中共將統戰觸角伸向台灣網紅界,陸委會坦言目前無法可管。民進黨立委沈伯洋受訪表示,網紅畢竟是一般民眾、而非公務人員或民意代表,難以強制要求其赴中行程「事前」報備;但若網紅在中國期間接觸黨政軍人士,並簽訂協議或有利益交換,這部分就需特別留意,「事後」規範是較可行的途徑。
回到小紅書話題。張維為的言論引起英國BBC的注意,在一篇「台灣年輕人會被『統戰』嗎?」的報導中,BBC引用學者分析指出,小紅書內容未必直接影響台灣使用者的政治認同跟選舉行為,但中國官方審查及議題設定的框架,仍為使用者帶來「緩慢且長期的認知影響」,當局需警覺其國安及資安風險。
誠如專欄作家蔡威指出,小紅書平台上出現大量標榜「台灣人視角」的帳號,不僅積極塑造中國「進步、文明、自由」形象,頻繁發文批評台灣民主制度與選舉文化,形塑「兩岸一體」的情感依附。這些帳號不用官方語言,而是運用網紅語調、生活紀實與觀光遊記模式,試圖讓使用者產生認同與好感,潛移默化遂行「思想統一」。
他認為小紅書淪為心理戰的數位版,利用演算法則及圖文誘惑包裝統戰訊息,以情感渲染替代命令語調,從認同層面削弱使用者對民主、自由與主權的堅持。遂行不再只是「讓你信服中國」,而是「讓你不再在乎台灣」的統戰手段。
政府有關單位面對數位統戰,必須認知並界定這類行為,強化數位部、國防機關以及資安單位等跨部會合作,鎖定境外勢力滲透推動「內容來源標示制度」,仿效歐盟「外國代理人法案」制度,以此揭露平台帳號背後金流與操作背景。
(圖片來源:張維為微博、維基百科;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