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文創 / 放文創
放.文創

CD生日快樂!30多年來從極盛到極衰的傳奇一生

2020.08.17
17:28pm
/ 放言編輯部 資深編輯 廖明潔

全世界第一張CD是ABBA《Visitors》專輯,第一張商業發行CD是Billy Joel《52nd Street》專輯。台灣第一張CD則是《回聲—三毛作品第15號》專輯

 

今天是「CD」這個乘載音樂的產品的38歲生日,全球第一張CD於1982年8月17日在德國誕生;不過,才進入中壯年紀的CD已到了必須面對衰亡現實的時刻。約莫4、5年前,某位金曲獎音樂製作人帶著一張剛錄好的歌曲CD光碟,去拜訪一位大師級前輩,想請教他對新作品的意見,到了大師家拿出CD,沒想到他家中沒有播放機,製作人於是拿出Apple筆電想播放CD,才想到筆電上沒有光碟機,兩人只好互相調侃,這年代連音樂人自己都沒辦法聽CD了還要做CD嗎?這個真實的小故事,應該也是現在大多數人的情況,聽歌都用電腦或手機播放YouTube及串流平台,架上的CD專輯早已蒙塵,就算家中還有CD播放機,多半都成了束之高閣的「古董」。這光景講起來有些淒涼,其實CD也是曾有過一番風光的。

 



為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制定CD長度規格

 

在CD誕生之前,音樂的載體主要是黑膠唱片和磁帶,磁帶又分為盤帶、匣式帶和卡帶。黑膠唱片雖然音質比較好,但是成本高、聆聽設備也昂貴,當時能擁有整套黑膠唱盤和音響設備的,大概就是「有錢又有閒」的同義詞;盤帶和匣式帶偏向是專業錄音室和電台使用,最為大眾普遍使用的則是錄音帶,因為成本低、聆聽設備也便宜、方便攜帶,只是音質會差上一些,而且使用次數多了,磁帶和播放的磁頭都會耗損。1970年代末期,兩家旗下都擁有音樂硬體(播放設備)和軟體(唱片公司)的國際集團—荷蘭飛利浦及日本索尼,先後投入運用數位化雷射光學技術來儲存資料的研發工作,後來兩家公司整合彼此專長攜手合作,共同向國際數位音頻光碟協會提出規格案而且被採用,從此CD就有了以16bit編碼、採樣率44.1kHz、直徑12公分的標準規格。有趣的是,當時剛接任索尼總裁的大賀典雄曾是一位聲樂家,他對於飛利浦本來設定的直徑10公分、收錄60分鐘長度音樂的規格有意見,他認為如果一張CD無法完整放入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而必須中斷換片,那麼這種新產品就毫無意義,當時貝多芬第九號交響曲的最長演奏版本為福特萬格勒1951年的錄音,長度74分鐘,所以最後CD就設定為能容納74分42秒音樂的12公分直徑光碟。

 

ABBA樂團專輯成為全世界第一張CD

 

至於全世界的第一張CD是哪張作品呢?網路上有一些不同的說法,不妨在此釐清一下。在CD邊研發邊測試的階段中,名指揮家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的《阿爾卑斯交響曲》及Bee Gees樂團的《Living Eyes》專輯都曾被試驗性的壓製成CD過。1982年8月17日正式以後來CD規格及樣貌誕生於德國漢諾瓦飛利浦工廠的,則是瑞典國寶級樂團ABBA的第8張專輯《Visitors》,這張專輯在前一年11月30日已經以黑膠唱片形式發行,會雀屏中選成為世界首張CD的原因倒是沒有明說,也許只是因為當時在全世界掀起旋風的ABBA隸屬於飛利浦旗下的Polygram唱片公司。可惜的是,ABBA當時聲勢已經有點衰退,這張專輯雖然因為是全世界第一張CD而留名青史,但專輯中的歌曲不再有前作的佳績,也成為了他們的最後一張錄音室專輯,此後除了精選輯之外再也沒發行過新歌專輯。不過《Visitors》專輯的CD當時並未進行商業發行,真正有商業發行進到唱片行販售的CD則要等到當年10月1日,索尼把旗下CBS唱片公司的創作歌手Billy Joel於1978發行後已銷售達數白金唱片的《52nd Street》專輯,壓製成CD重新在日本上市發行。

 

(全世界第一張商業發行CD及第一台CD播放機—Sony的CDP-101)

 

對大眾使用者來說,CD是終結之前所有音樂載體缺點的革命性產品。黑膠唱片一面頂多容納25分鐘的長度,卡帶雖然最長可以到一面45分鐘的規格,但這麼長的卡帶很容易讓轉軸拖不動而脫帶卡住磁頭,CD輕巧體積小卻可以容納如此大量的音樂,數位化的存取方式,使得聽了數千遍仍是保持一樣的音質不會有衰減,保存也容易,不像唱片會刮壞、卡帶會脫磁。雖然剛問世時,CD播放機的價格仍偏高,但隨著技術開發,CD隨身聽普及且價格大眾化之後,市場上再也沒有CD的對手,它迅速取代了黑膠唱片和卡帶,主宰市場將近30年的時間。

 

台灣第一張CD出自滾石唱片

 

那麼在台灣又是在何時開始發行了第一張CD呢?答案是結合了知名作家三毛和齊豫、潘越雲這三位頗具個性的女性所演繹的經典專輯《回聲—三毛作品第15號》。這張專輯先是在1985年11月19日發行了黑膠和卡帶版本,之後滾石唱片公司利用從日本引進的CD生產技術,於1986年1月發行了5張專輯的CD版本,這張專輯就是其中的第一張,編號為RD-1001。與ABBA《Visitors》專輯不同的是,這張專輯就算沒有「台灣第一張CD」的頭銜,仍然可以成為經典;專輯裡由三毛親筆寫下11首歌詞,由李泰祥、陳志遠、陳揚、李宗盛、翁孝良等均為一時之選的優秀音樂人譜曲,再經由齊豫和潘越雲一個清亮、一個低沈的歌聲,來詮釋三毛前半生的故事,專輯中的〈夢田〉、〈飛〉、〈七點鐘〉都是知名的歌曲,中間還穿插著三毛自己錄製的旁白,專輯名稱就是源自於三毛的英文名Echo,可說是了解三毛傳奇性一生的重要音樂作品。

 

(經典專輯《回聲—三毛作品第15號》是台灣第一張以CD形式發行的作品)

 

 

回頭看CD傳奇一生的發展,它的發明引發了音樂行業的技術革命,讓音樂從類比時代走向了數位時代,後續更促成了DVD、藍光DVD的製作技術,可說是推動娛樂領域數位創新的重要催化劑,據統計,CD從誕生以來到現在,在全球已經賣出超過2500億張。只是一代新人換舊人,近10幾年隨著MP3技術到串流技術的發展,加上4G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普及,改變了大眾的音樂消費習慣,過去有句流行語說「只在乎曾經擁有」,新世代的人對音樂消費的態度是連「擁有(ownership)」都不需要,只要能「接近(access)」用串流聆聽音樂就很方便了,這些都促成了CD的快速滅亡。根據美國唱片業協會(RIAA)的數據,美國這個全球最大音樂市場在1985年的CD銷售額是3.79億美元,到最高峰的2000年達到132.1億美元,數位音樂的銷售額在2014年追平實體音樂,到2016年,CD銷售額更急遽衰退20.9%只剩11.7億美元。曾有YouTuber拿著卡帶和播放卡帶的Walkman街訪小學生是否知道其為何物,出現了許多令人莞爾的答案,或許有那麼一天,CD也會成為只存在於博物館裡的文物。

 

 

圖片來源:翻拍《Visitors》、《52nd Street》、《回聲》專輯封面、翻拍網路首台CD播放機照片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