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擂台 / 放擂台
放.擂台

讀者投書|台灣文化反思:「無我無心見本性,故我新我迎元神!」

2020.09.15
16:26pm
/ 李清澤

人不能「無我」也不能「無心」,因此要去舊迎新,不是要無我而是要去掉「舊我」換成「新我」,不是要「無心」而是要以基督之心為心,要以愛心取代無心。

 

天主教於1626由西班牙人傳入台灣北部,新教歸正宗於1627年由荷蘭傳入台灣南部,後來英國長老宗於1865年傳入台南,並於1885年出版台灣第一份報紙—「台灣城府教會報」(台灣教會公報),一直延續出版至今,並於1873出版以羅馬字母拼音的新約白話字聖經,1933年出版舊約聖經,教會的民主議會制度也開民主之先河,這些基礎使基督長老教,於台灣近代的民主發展發揮極大的影響力。後來其他宗派也陸續傳入台灣,遂漸的基督教就成為在地宗教、在地文化之一。

 



台灣民間思維仍以儒、佛為重

 

而儒家與佛家思想與生活方式則於1642年由鄭成功入台後,大量移民而引進,後來於1949年國民黨退守台灣,比鄭成功時期帶來更多的移民而成為台灣的主流社會思潮至今。基本上這兩種思想差異相當大,基督教影響後世發展成民主社會、民主制度,而儒家一直維持君君臣臣的皇權思想,台灣社會一直到蔣經國持政後期,為了因應民意才開始思考脫離強人之民主制度,後來由李登輝總統奠下堪比西方國家的成熟民主制度。

 

但是由於台灣漢人居多,影響民間的思維仍以儒、佛之學為重,因此現今的台灣社會依然充滿許多衝突與矛盾的社會現象,也反映在政治上意識形態的對立與年輕人與長輩的代溝,解決之道是否在融合這兩大思潮呢?

 

儒家講究「養性」,佛教重「佛性」

 

儒家講究修心養性,強調克己、慎獨、修身的明德、親民、知止、定靜安慮得的工夫。傳統儒家的修心養性工夫與佛家不同,外在雖說親民,但是先決條件是要追求官爵先入仕途,再親民再仁民行善,並且要立德、立言、立功,這些行為對於見本性是害多益少。

 

儒家的內在修練工夫定靜安慮得,嚴格的來說沒有完整深入的修練方法,因此後來的二程、朱熹、王陽明都研究起佛道之學,希望能融合儒、道、佛發展出更明確的修練方法,但是基本上修練工夫在得:得官、得功、得名,定靜安慮得也在得,要達到「內聖外王」的目標,讓人的無垢心染塵,逼得非去打掃除塵不可!

 

佛教強調本性就是佛性,佛性是要進入人的內心世界,進入空無的狀態,就是無心無我的境界才能見真如、見如來、見本性、佛性。

 

要進入內心世界見初心、見本性,人就必須修練,由於外界的種種誘惑容易遮蓋本性,因此在行為上要去人之情與欲,去威儀外表,去除種阻礙進入內心世界的因素,讓人的生活單純化。同時人也要努力去做逼近本性該做的事,所以要做行善佈施,普渡眾生的事。

 

見初心見本性的修練比外在普渡行善更困難的是內在的修練功課,內心觀照的日課,要見無分別心、無情欲心、無名譽心等等無心狀態,也就是去掉自我中心有我之執,佛家的修練方法雖然很多,但是要修到見本性卻非常困難。

 

 

以基督之心迎元神

 

既然「無我無心見本性」路途曲折難尋,盡其一生難見本性,難道我們就放棄發現自我、發展自我的努力嗎?

 

在這追求心靈成長、自我認同、自我成長的民主時代當然不能放棄!「故我新我迎元神」是對「無我無心見本性」的回應。

 

人不能「無我」也不能「無心」,因此要去舊迎新,不是要無我而是要去掉「舊我」換成「新我」,不是要「無心」而是要以基督之心為心,要以愛心取代無心。

 

 

也許有人會問我去了舊我如何變成新我,為什麼是迎元神而不是迎基督呢?從在地文化的觀點來分析,「元神」之詞比較容易被非基督徒接受,元神就是人與生俱來的「神」,精氣神,統御六識之神的主神,也就是人的靈魂,是上帝創造亞當時吹入的靈氣、生命之氣,是主宰人一切行為活動的生命之謎的答案。

 

但是這個元神就像佛家與儒家的心一樣,往往被世間的各種誘惑而迷途而消失,因此基督教尋找靈魂、元神的方法是把元神迎回來,以基督之心把它迎回,並不太强調以我為本位的修心養性的工夫。

 

 

 

圖片來源:顯圖翻攝自台灣教會公報;內文圖由投書者提供

 

最新新聞
李清澤
李清澤博士為紐約市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任教於布鲁克林學院心理系近四十年,其間曾任系主任九年,曾任金鷹學院院長,台大紐約新澤西校友會會長,北美臺灣教授協會紐約新澤西分會會長,現任紐約台灣攝影學會會長,曾為中研院及台大訪問學者。 除心理學及氣學(Kiolgy)外,李教授並熱愛綜合醫學(Integrative Medicine)氣的管理(Ki Management)鄭子太極拳、氣道書法,哲詩攝影以及台灣文化反思議題。
作者文章列表
李清澤
李清澤博士為紐約市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任教於布鲁克林學院心理系近四十年,其間曾任系主任九年,曾任金鷹學院院長,台大紐約新澤西校友會會長,北美臺灣教授協會紐約新澤西分會會長,現任紐約台灣攝影學會會長,曾為中研院及台大訪問學者。 除心理學及氣學(Kiolgy)外,李教授並熱愛綜合醫學(Integrative Medicine)氣的管理(Ki Management)鄭子太極拳、氣道書法,哲詩攝影以及台灣文化反思議題。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