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豁然開朗
放.高論
豁然開朗

【豁然開朗】藍營公投來勢洶洶 執政溝通必須啟動

2021.02.26
15:30pm
/ 溫朗東

本土陣營不必把公投視為毒蛇猛獸,2018年落敗的成因複雜,中國資訊戰的問題尤其嚴重,執政方的府院黨、地方與派系的溝通整合也在近年大幅進步。

 

藍營目前力推的四項公投案中,「重啟核四」已經成案,今年8月28日投票;「反萊豬公投」及「公投綁大選」二階段連署號稱破60萬,遠超出連署門檻,只差中選會審查的臨門一腳;「藻礁公投」仍在二階段連署中,以藍營及親中媒體的動員熱度來說,通過門檻的機率不小。 

 



依照法規,公投二階段的連署門檻為總統副總統選舉人的1.5%,2020年大選的選舉人總數約為1931萬人,1.5%約為28.9萬人。連署書中會有重複及無效的份數,保險起見通常會多繳交20%以上,連署書超過35萬份,中選會審查通過後即可成案。 

  

藍營對公投趨之若鶩,視為重返執政的救命仙丹,心理因素上是對2018的地方選舉大勝難以忘懷。藍營從2018的歷史經驗研判,公投是民進黨的死穴,每推動一次公投,就可以造成一次本土陣營的分裂,若是重新把公投綁回大選,更是如虎添翼。 

  

過去半年,藍營收集連署的過程中,綠營對公投的態度仍抱著些「冷處理」的意味。今年8月28日的公投,沒有大選加溫下,是否同意/不同意票可以突破約500萬票的門檻?如果同意票過不了500萬,那似乎放著不理也不會造成政局的變化。 

  

公投冷處理不再可行 

  

但隨著藍營在市議員罷免案上的「試刀」,情勢研判上必須有所調整。從王浩宇的罷免案來看,藍營全力動員並結合民眾黨、時代力量下,即使綠營採取冷處理的戰術,還是催出25%的罷免同意票。中壢選民在2020年投給蔡英文的52.41%,投給韓國瑜的約42.77%,蔡英文在全台的得票率是57.13%,韓國瑜是38.61%。鄭文燦2018年在中壢也以48.8%的得票率勝過陳學聖的45.68%。換言之,中壢選區偏藍,但差距並不大。 

  

藍營跟黃白勢力結合,在中壢能過罷免,未來半年的全台宣傳下,也就有機會通過25%、500萬票的公投門檻。綠營如果對公投採取冷處理戰術,很可能會失敗。 

  

一旦採取冷處理戰術,就算最後公投同意票過不了500萬,但同意票也會一面倒的壓過不同意票,例如開出400萬票同意比上30萬票的不同意,這對本土陣營的士氣大有折損。除此之外藍營透過公投的暖身、固樁、練兵效應,也有助於其2022的選戰前整合。 

  

藍營上半年雖然身陷黨主席爭奪的內鬥,但基層支持者危機感強烈,公投如果動不起來,對藍營支持者來說,2022將會轉向悲觀,甚至浮現2024的滅黨危機。在藍營的集體焦慮下,大動員出500萬票是有可能的。客觀情勢上,本土陣營對公投的冷處理並不可行。 

  

核心理念必須正面迎戰 

  

以議題屬性來說,藍營協力的「重啟核四」,與綠營長期支持者的「非核家園」衝突;「反萊豬公投」說穿了則是反美親中,是國家戰略的根本議題;「公投綁大選」則傾向於技術性爭議,2018年投票所亂象,排隊排老半天,公投資訊爆炸導致人民難以專注在議題本身思考,民怨降落在執政的一方。但反過來說,近年台灣的公民意識與投票率上升,公投即使不綁大選,依然可以有過半的投票率而產生效力,公投與大選脫鉤未必就是鳥籠化,反而有助於公民議題的聚焦討論。這三個議題中,前兩題不得不戰,不能戰敗;最後一題影響較小,但也不是沒有戰鬥空間。 

  

本土陣營不必把公投視為毒蛇猛獸,2018年落敗的成因複雜,中國資訊戰的問題尤其嚴重,執政方的府院黨、地方與派系的溝通整合也在近年大幅進步。藍營人士熱愛的唱衰防疫、鼓吹中國疫苗與代理權,都沒有在輿論上取得廣泛認同。以防疫輿論戰為例,執政方只要落實各方溝通整合進行政策說明,防疫打得贏,公投也可以。 

  

正在進行連署的藻礁議題,經濟部頻繁在臉書上進行說明:「目前是從232公頃縮小到23公頃,穩定供電也兼顧生態的藻礁新方案」、「台北港的供電方案需要花11年」、「2018及2019的水下攝影調查中,水濁度高,透光度低,海床被沙質覆蓋,僅有零星生物,並且沒有發現藻礁的主要造礁生物」、「浮式接收站要做替代方案,會在颱風來襲時有7到10天無法供應天然氣,影響電力供應」。 

  

經濟部的說明,或許還是有民眾不滿意,但對必須爭取的中間選民來說,積極回應是政府溝通誠意的展現。只有經濟部的單兵作戰是不夠的,面對藍營孤注一擲的輿論攻勢,府院黨的全盤整合作戰,執政溝通的全面啟動,已經勢在必行。 

 

 

圖片來源:總統府、國民黨、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最新新聞
溫朗東
曾任《udn鳴人堂》專欄作者、《udn相對論》執行編輯、自由台灣黨政策部主任。現為自由評論工作者,臉書發表時事評論常於各新媒體平台轉載引用。關心公共論辯、民主發展與弱勢權益。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