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台中天空霧濛濛...三接不蓋中火還要多燒500萬噸煤! 陳柏惟曝台中在地人心聲:支持台電減煤減排計畫

2021.12.16
10:23am
/ 放言編輯部 翁子竣

如今三接遷離公投在即,經濟部示警若公投過關,恐導致中火增煤500萬噸以填補電力缺口,「南電北送」未得到解決,還會讓政府減煤的努力倒退,也因此更凸顯三接建設的重要性。

秋、冬季是空汙高峰期,空污被視為「無處不在」的健康殺手,台中市長期受到PM2.5濃度超標困擾,一眼望去整個城市天空都是霧濛濛,許多民眾為此苦不堪言。對此,台電提出「減煤減排」計畫盼用燃氣取代燃煤還市民好空氣,過去在中二選區深耕的前立委陳柏惟接受《放言》採訪也說,地方鄉親都很支持台電,希望「減煤減排」計畫能持續進行,三接工程早日完工,不然多燒500萬噸的煤,中南部的空氣品質不會變好。

 

為解決空污問題,2017年起台電著手進行「減煤減排」計畫,不僅新增燃氣機組盼逐步取代燃煤,甚至開始執行「擴大自主減煤方案」,將中火轉機組數減少為7部,統計去年10月用煤量僅86萬公噸,達到近10年來新低,獲得顯著成效。然而,如今三接遷離公投在即,經濟部示警若公投過關,恐導致中火增煤500萬噸以填補電力缺口,「南電北送」未得到解決,還會讓政府減煤的努力倒退,也因此更凸顯三接建設的重要性。



北、中、南都要有穩定供氣給發電廠

 

根據統計,北市去年用電佔全國40.5%,不過發電量僅34.6%,因而長期必須依靠南電北送。陳柏惟接受《放言》採訪時也形容,北、中、南三個大區域如同一個「社區」,大家開開心心用電,其中二個社區有自己的發電廠,甚至還有剩餘的發電量一個還有剩,但台中光自己用電就不夠,如今大家都希望第三個社區也有自己的發電機,就是如此簡單,「刻意去卡那一個,造成三個社區的電都不夠,就連正常的社區發展協會都不會做這樣的決議。」

 

「問題擴大到全台灣時,反而卻忽略問題的本質。」陳柏惟質疑,在用電需求增加的情況下,要用什麼東西來發電?核能高度爭議討論20、30年沒結果,而興建三接增加氣源來發是最好的方法,如果還不接受,到底台灣未來生活和經濟要何去何從?台商回流的1兆4000億,若沒投資設廠營運,這些錢難道要流到房市或其他國家?種種狀況對於台灣都不是好事。

 

 

空污除了在中部 影響範圍還會擴大

 

如今南電北送已成常態,若珍愛藻礁公投通過,北台灣一年將出現137億度電的缺口,等同於中火必須多燒500萬噸的媒炭。陳柏惟他也諷刺,「空汙不會自己飛到法定範圍就折返,更會影響並飄到更遠的地方」,這是全國性的問題,在地的人不盡然討厭台電,要不然當初就不會蓋在台中,他更指出,台電不管在節能減碳、鄰里照顧等都做得很好,地方鄉親都很支持。

 

陳柏惟批評,心態可議的是立委、民代與行政首長,應該都要對這議題有所表態,若是台中不要那誰要?當初選擇蓋在台中的也是國民黨,前立委顏寬恆、台中市長盧秀燕都應該要有所表態,並給台中選民負責任的回答。

 

不僅如此,三接如同室內設計必須環環相扣,陳柏惟以陽台設計來比喻,陽台是最麻煩的一部分,因為使用率不高,要融合植栽及工業設計風格,是非常不容易的,若能用心將兩者的需求都融合設計,會增加到陽台的機率,「三接也是如此」陳柏維說。

 

遺憾三接變政治攻防

 

他非常遺憾三接、中火成為政治攻防下的犧牲品,陳柏惟更坦言,當初規劃全工業區230公頃不同意,如今設計一個可以使用,且又能維護藻礁23公頃的方案以陽台的例子來說,若是在一般家庭,大家都會很喜歡這種設計,既維持功能又保護環境,「但在公共政策上卻變成政治攻防,相當可惜。」他表示。

 

事實上,燃氣機組造成的空氣汙染量,比起燃煤機組減少3分之2,待台電通霄電廠3部燃氣機組上線,台中電廠的燃煤量就能減少610萬噸,可以具體展現改善空污的成果。台電預估,未來每年用電成長率高達2.5%,若是要繼續推動增氣減媒,就需要大潭電廠的接力。

 

 

在地人質疑國民黨消費大潭里

 

不僅陳柏椎感嘆三接被政治操控而犧牲,就連桃園市觀音區大潭里長彭明聰都數度公開表態,大部分在地居民都是接受三接,並且相信政府的能源政策,當初居民都已同意接受三接建設,中油還每月派人到大潭淨灘以保育環境及回饋地方,但國民黨與環保團體卻主張三接遷離,讓他不禁質疑背後目的是在「消費大潭里」、「政治炒作」。

 

本月12月初,藍綠立委率團來到大潭考察藻礁,彭明聰再次向在場的國民黨立委氣憤表達不滿:「當初中油三接工程是國民黨要興建,現在要三接遷離還是國民黨,你們這些立委叫我們要何去何從。」語氣中不僅充滿憤怒,透露更多的是當地居民心中的無奈。三接建設工程已在進行中,如今在野黨又以炒作保育議題來阻礙,聽在在地居民的耳裡格外刺耳,若是公投通過,只會讓過去5年多的努力成為泡影,更讓在地人深覺被耍得團團轉。

 

 

圖片來源:台電、中油、記者 翁子峻/攝影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