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桑梓散步
放.高論
桑梓散步

【桑梓散步】《無法離開的人》與記住傷痕的我們

2023.04.20
10:27am
/ 李拓梓

陳芯宜確實選擇了一個最簡單的白色恐怖敘事方式,但即使是這麼單純的邏輯,都能夠讓身處其間,甚至知道自己偶爾可以抽離的我們,感到極度的震撼與不安⋯⋯

 

前陣子受邀試看陳芯宜導演在威尼斯影展得獎的VR作品《無法離開的人》。正巧那段時間,我在讀同是以白色恐怖為主題的陳列《殘骸書》,便一口答應,準時赴約。看VR是一種奇特的體驗,由其當你要戴上那個對戴眼鏡的人特別不友善的厚重頭盔,就已經很出戲。因此怎麼讓觀眾進入戲中,被引導成為正在發生的場景其中一員,就要考驗導演的功力。

 



《無法離開的人》讓觀影者成為敘事的參與者

 

數月前我曾有機會體驗黃心健同是講述白色恐怖的VR作品《失身記》,當時只覺得是一部藝術作品,畫面很美、美術很用心,人在其中飛來飛去、東轉西轉的觀看其中的美學感覺很特別,但敘事就沒有特別的印象。雖然很多單一畫面至今仍記憶猶新,但要我重述一次故事,覺得似乎有點困難。相對於黃心健的視覺藝術作品,陳芯宜的《無法離開的人》是一部電影,電影的敘事正是影片好壞的關鍵,因此我抱著不一樣的期待,戴上那具頭盔。

 

《無法離開的人》是一部講述白色恐怖故事的作品,主角陳青因為對國家懷抱著或左或右的理想,因而被逮補送到綠島;又因為諸種原因,最後死於槍決,留下老婆幼女,卻連屍首都不可得,事先寫好的遺書也遲遲無法交遞給家屬。這是很典型的白色恐怖敘事,並沒有什麼特殊、過人之處。

 

我們跟著敘事者走入綠島人權博物館的現場,並在不知覺間,漸漸成為現場的一份子。我們聽獄友南腔北調的聊天,彷彿自己是今天剛來的新生;我們和獄友一起感受死亡唱名的驚悚,被警衛叫到名字的陳青低下頭,知道大限將至,開始轉頭交代後事,就在旁邊的我們聽得一清二楚。

 

對於經常閱讀有關白色恐怖故事的人來說,這些故事都不特別,在收集許多受難者遺書並詮釋的作品《無法送達的遺書》中,每一個故事都比這個揪心一百倍,閱讀時經常不忍再翻下去。看《流麻溝十五號》,我們的心也跟著陳萍和嚴水霞不同的選擇而掙扎,嚴水霞的微笑令人震撼,陳萍的脫逃讓人寬慰。看《殘骸書》時,我們也會跟著陳列看見景美軍事法庭、看守所和監獄那些鴿子、那些房舍、想像那些曾經關押過他的軍警與法庭公務員們有點模糊的面貌。

 

但是在敘事最簡單的《無法離開的人》當中,我們不再只是一位讀者,我們更是整個敘事的參與者。那是一個特殊的情境,陳青被叫出去的時候我們身在獄中,獄友的竊竊私語就在我們耳邊迴盪,不安的空氣我們也隱約能夠嗅聞。我們不安的左右轉身,看著身邊瞪大眼睛的獄友們,倏然我們又被抽離,成為受難者和殘存者之間的時空旅人,我們對獄友之死束手無策,對活著的人又無話可說,在刻意被抽離的時空當中顯得無能為力。

 

我暗自猜想,陳芯宜確實選擇了一個最簡單的白色恐怖敘事方式,但即使是這麼單純的邏輯,都能夠讓身處其間,甚至知道自己偶爾可以抽離的我們,感到極度的震撼與不安。作為一位後設的旁觀者,我們開始對自己在劇中敘事的全知卻無能感到慚愧,也對自己在真實歷史中的一知半解感到遺憾,在這樣情緒的交織中,我們跟著敘事走向全劇終,也不由自主地跟著期待天趕快光。

 

最簡單的白色恐怖敘事,一樣可以帶來極大的震撼

 

很多年前,我曾經看過陳芯宜導演的電影《流浪神狗人》。電影由三條敘事構成,故事蠻複雜的,當時年輕,很有耐心看長電影,因此也還算喜歡。但如今回想,似乎也只記得看過這部片,也無法講出整部片到底演了什麼。有些內容再回去看預告片,勾起的也只是一些零碎的畫面。這次看《無法離開的人》,覺得陳芯宜的導演功力好像進入另外一個階段了,因為VR技術的採用,不再以複雜的敘事來講故事,反而改用最簡單,甚至最老梗的白色恐怖敘事,但一樣可以為每一位觀眾帶來極大的震撼。

 

這個觀影經驗應該很難忘,即使已經聽了千百遍的故事,當你親身經歷,你就會有不同的感受。我想像這部VR電影未來可以在的人權博物館播放,讓每個願意走入場館的人,都能夠親身體驗一次「我的白色恐怖」經歷,即使我們沒被抓、沒被關、沒有被判死刑,還可以隨時抽離,但相信看過的人,都不會忘記這段島嶼歷史的傷痕。當這樣的記憶成為我們共同的歷史,也許就是電影裡面天光來臨的時刻。

 

《無法離開的人》
展期|2023.05.06-2023.07.02
地點|MoNTUE北師美術館

本展VR放映採劃位售票,其餘展區開放免費參觀。
VR票價平日300元,假日350元。
04.07-04.30 預購期間享特別優惠,詳情請見募資頁面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The-Man-Who-Couldnt-leave?r=109f6594f6

 

 

圖片來源:MoNTUE北師美術館臉書、文化內容策進院臉書;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最新新聞
李拓梓
資深政治幕僚,業餘專欄作家,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喜歡歷史,也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