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安人士提醒,幾起認知作戰案例,具備了「協力名嘴」、「敘事模式」與「通路手法」等三種樣態上的高度雷同,也都是以十大紅色名嘴群作為主要發動者...
中共認知作戰加劇,國安單位近期注意到,郭正亮等多位被國內外智庫點名為中國官媒愛用名嘴,連日來接力操作錯假訊息,舉凡造謠總統賴清德8月23、24日被圍困金門、污衊AIT介入司法,並吹捧中國黑神話悟空單機遊戲、華為三折手機等。研判是由北京提供劇本,進行一連串錯假認知手法套路。
典型的北京認知作戰劇本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操作的背後,從「協力名嘴」、「敘事模式」,到推播傳散的「通路手法」都有高度的雷同,安全單位研判,這是典型由北京提供劇本,操作一連串錯假、認知手法的套路。
9月11日,中國官媒抖音愛用名嘴榜首、國民黨前外交官介文汲,在中天政論節目《盧秀芳辣晚報》中表示,美國希望賴清德在辦柯文哲案上要有所節制,否則AIT肯定會出手干預。當時民眾對該論述多數嗤之以鼻,並無引發太多波瀾。
不過,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13日於網路節目中接力先是幫腔「美國AIT的關切百分之百是真的」,甚至加碼表示:「疑賴論不是空穴來風,今天你不管外交部、總統府再怎麼否認,美國政府內部確實是有疑賴論,AIT關切柯文哲案也是事實。」
由於謠言持續擴大,AIT發言人蘇柏朋(Pope Thrower)於9月14日接受媒體詢問時回應,「美國在台協會尊重台灣的民主制度,也尊重台灣對法治的支持。我們不介入台灣的司法事務。(The 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respects Taiwan’s democratic system and support for the rule of law, and we do not intervene in Taiwan’s judicial affairs.)」除了消滅謠言,也形同狠甩介、蕭兩人巴掌。
中共愛用名嘴造謠「賴清德被困金門」!
國安人士說,無獨有偶,就在不久前,網路開始大量流傳中國官媒與周邊社群以「解放軍真實演練了一次如何『甕中捉鱉』,賴清德被困金門2天才回到台北?」為主要內容的假新聞。假稱賴清德總統於8月23日前往金門主持「823砲戰勝利66週年追思祭悼典禮」當日,因中國在台海周邊進行軍演,賴清德嚇到不敢返台,被迫困在金門1天,直到24日中國演習結束才回台。
國安人士指出,觀察這則假訊息的出處,源頭來自同樣是有「中國官媒愛用台灣名嘴」身份的郭正亮。郭在8月28日率先發動攻勢,邱毅8月29日在網路發布影片、唐湘龍則是在9月1日露出政論節目談話。相關的談話,也隨即被中國官媒社群剪輯成抖音、YouTube等影片,透過各通路大量傳散。
國安人士分析影片後發現,郭正亮影片來自中天的政論節目,邱毅在個人頻道發布,唐湘龍也是網路節目,三人論述內容高度一致,強調解放軍出動38架軍機、12艘軍艦,結論都是賴清德在金門困住,躲起來消失兩天,郭正亮甚至具體造謠賴清德23日6點前就摸黑抵達金門,等24日演習結束才回到台灣。
事實上,8月23日總統專機於上午8點後離開松山機場,九點半於金門擔任「八二三戰役勝利66週年追悼典禮」主祭,中午前專機就飛離金門,並於下午三點出席體育署舉行的「2024巴黎帕運代表團授旗典禮」,相關行程均有多家媒體參與、直播,並無郭正亮所提23日清晨摸黑抵達金門,甚至被圍困一晚。
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也進行查證,經過檢視相關新聞稿與行程,並向金門縣府求證後,認定8月23日總統專機約9時多抵達,公務行程結束後,專機約12時30分前後離開金門。加上返抬行程不少媒體直播、報導,可證實賴總統已返台,並未受困金門。判定郭正亮等人所述內容為不實訊息。
而23日金門行程,卻拖至8月28日才進行連續攻擊,國安單位比對後發現,美國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於8月27日起訪中3天,該行程被外界認為是與國際共同控管中國風險。國安人士分析,中國在這段期間除操作上述賴清德被困金門的假消息外,同一時間也出現大量「美中共管台灣與台海」的論調,試圖持續將台海內海化,並持續擴建立區域霸權的形象。
吹捧黑悟空、華為三折手機「超英趕美領先全球」
國安人士提醒,值得注意的是,這幾起案例,具備了「協力名嘴」、「敘事模式」與「通路手法」等三種樣態上的高度雷同,也都是以十大紅色名嘴群作為主要發動者,而幾個人的敘事劇本與方向幾乎一致,最後傳播的通路,也都以國內傾中媒體加上中國官媒以及周邊社群為主。
國安人士表示,這群人不久前才以類似手法操作「黑神話:悟空」,大力吹捧該款中國國產遊戲,並上綱到台灣政府無法製作此類大作;近日華為發表三折手機也被大力盛讚超越蘋果。
該人士表示,去年同期華為新機上市,同一群人也都收到所謂「粉絲」致贈的手機,今年剛上市,已有中國官媒抖音愛用十大名嘴前三名的夫婦拿到實機,估計很快就會複製去年模式,在各大社群大力吹捧中國科技超英趕美、領先全球。
(圖片來源:網路、讀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