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桑梓散步
放.高論
桑梓散步

【桑梓散步】高雄山空山記

2025.02.19
12:47pm
/ 李拓梓

空海離開後,神護寺經幾度火劫,也就漸漸沒落。但此時來了一位文覺,文覺本是武士出身,不知為何對高雄山神護寺與空海有所執著...

 

一直想到京都郊區的高雄山去,但因為距離遠、或者下雨,反正理由很多,幾次都沒能成行。倒是先前去了一趟東京,看了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神護寺國寶展,甚是驚豔,才之神護寺有這麼多厲害寶物,也下定再訪京都絕對要義無反顧去一回的念頭。

 



高雄山紅葉時節別有滋味

 

高雄山是賞楓名所,春夏秋天三季也都在河川上搭起台座,擺出川床宴席,不過比起名氣甚大的鞍馬、貴船,或者嵐山,高雄山腹地小,可逛的寺廟少,名氣自然就小了些。唯名氣小也無妨,紅葉時節,在京都若有人稍少的地方可以歇腳,獨享美景,絕對是幸運中的幸運。高雄山便有這樣的特色,熟門熟路者可以一路從高雄山玩下來,往仁和寺、龍安寺,再到金閣寺,從清冷風雅到遊人如織,也是一番滋味。

 

幾經火劫的神護寺

 

周邊最大寺廟自然是神護寺了,天皇自奈良的平城京遷都至平安京後,削弱奈良佛教勢力干政,一直是平安初期的重要政治課題。因此,平安京始,王朝認定的官寺僅有東寺與西寺,其他寺院多位於京城郊野。空海自唐國學法歸國後,曾在高雄山的神護寺停留弘法,推廣真言密教的修行方式,並引入密教的重要儀式。在正式獲得嵯峨天皇信任、取得平安京內東寺的管理權之前,神護寺一直是空海的重要活動據點。

 

空海在此留下不少遺跡,比如金堂的主佛藥師如來,是典型的弘仁時代作品,藥師如來表情莊嚴肅穆,衣著線條簡約貼身,整體看來厚重穩健。有趣的是,藏在多寶塔中,一年只展出兩次的五大虛空坐像「密佛」,其實也是弘仁時代的作品,表現出的卻是複雜婀娜、微笑柔和的人間姿態。明明是同時代、同為真言密宗信仰之作,卻有迥然不同之姿,這種神秘感和多元性,也成為當代觀察平安佛教的趣味。

 

空海離開後,神護寺經幾度火劫,也就漸漸沒落。但此時來了一位文覺,文覺本是武士出身,不知為何對高雄山神護寺與空海有所執著,曾經在後白河法皇的離宮法住寺不遜陳情,說「不捐贈一處莊園給高雄山神護寺,我就不走」。後來他因此被問罪流放伊豆,但文覺卻在伊豆遇到了亡命之徒源賴朝,賴朝興兵造反之舉便來自文覺的鼓勵,事成之後文覺也如願得到賴朝資助,再興神護寺。神護寺的寶物中有賴朝像一幅,賴朝一改常見的武家盔甲,穿著朝臣衣裝端坐,有人就認為畫中這種文人裝束,也是京都人對鎌倉幕府武家政權的幽微反抗。


後來高雄山再出一位名住持明惠上人,則已經是鎌倉佛教大興的時代。明惠本名高辯,本在神護寺修行,偶得後鳥羽上皇院宣,重新在姆尾一帶建立了高山寺,作為神護寺的別院,不過其實更像是明惠的居宅。


明惠被認為是一生不犯戒律的嚴格修行者,在高山寺過著禁慾、坐禪的生活,據說高山寺沒有一塊石頭他沒有坐過。他的肖像中最有名者為《明惠上人樹上坐禪像》,也是在描繪四處坐禪的高僧,原件藏於京都國立博物館,複製品在他起居所在的高山寺石水院展出。石水院是有武家簡樸風範的的典型鎌倉時代建築,有一「日出光照高山之寺」匾額,往外看是一片楓林,可想紅葉時節的美麗,內裏則有素樸園林山水。石水院外有一片茶園,有碑文銘記「日本最古之茶園」,是明惠的好友,主持京都臨濟宗大本山建仁寺的榮西從宋國攜來,明惠將之種植於高山寺坡地,便成最古茶園。

 

侘寂之心易得,腹中難免寂寞


那日乘坐巴士一路至姆尾的高山寺,終點下車時僅剩我們一家,拾階而上,才知冬季的高山寺只有石水院開放,其他一律休息。我是為了《鳥獸人物戲話》才去的,複製品就在石水院展出。戲話共分成甲乙丙丁四卷,推測甲乙兩卷是平安時代作品,可能是鳥羽僧正覺猶所作,丙丁兩卷則是鎌倉時代作品,畫風和前兩卷也相異。不過整體來說,以青蛙、兔子和猴子擬人互相嬉鬧玩笑成人間故事,畫風逗趣生活,技巧上使用了當代常見的墨線白描,是以被認為是日本漫畫的起源。


出了高山寺可以沿著清瀧川經西明寺一直走到神護寺,我貪圖一日券方便,搭六分鐘的車從姆尾來到高雄,本以為可以輕鬆抵達神護寺門口,不料也是要先下陡坡至清瀧川溪谷過大紅橋,再上長長陡坡以及石階,氣喘吁吁抵達神護寺。京都專家林屋辰三郎說清瀧川是神護寺的結界,這段上下參道之行才會有「永遠不會消失的清淨感,以及造訪遙遠異域的期待」。


不過對我來說最大的麻煩,是時間已近中午,原以為附近應該有些食堂賣店,未料冬日淡季通通沒開,事實上沒開也很合理,因為整座山裡連我們一家估算在內,也僅小貓五六隻。細問才知川床只營業到十二月左右,紅葉一落,店家就收拾乾淨開始休息至春天,也因此整個高雄山空無一人,很是清寂。


很幸運出門前路過京都車站土產店,看到飯糰很可口,隨手買了幾顆,本想登山時若肚子餓可以充飢,這下也就配著早上從飯店帶出來的熱茶,一家三口將就分著飯糰止飢。等飢腸轆轆之人真正吃到午餐,已經是搭著公車回到北野白梅一帶,超過下午兩點之時。此行謹記,淡季的高雄山乃為空山,侘寂之心易得,腹中卻難免寂寞。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李拓梓
資深政治幕僚,業餘專欄作家,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喜歡歷史,也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
作者文章列表
李拓梓
資深政治幕僚,業餘專欄作家,目前努力耕耘藝術文化領域。喜歡歷史,也喜歡旅行與讀書,相信歷史可以告訴人們過去的事,也能夠指引人們知道現在所在的位置。著有「改變時代的日本人」、「改變日本歷史的總理大臣」。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