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或許你對日漫、歐美漫畫耳熟能詳,但近年來,臺灣漫畫也悄然崛起,逐步站上國際舞臺。從家鄉記憶到歷史人文,臺灣創作者以獨特視角與細膩筆觸,描繪這片土地的故事。
憑藉最新作品《芭蕉的芽》,左萱榮獲第18屆日本國際漫畫賞銀獎,她將日治時期臺北高校學子的青春故事帶向世界,再次證明臺灣漫畫的實力。在她的筆下,歷史不再只是塵封的記憶,而能在畫格之間悄然萌發出新潮魅力。
獲漫畫賞銀獎,讓臺灣故事走向國際 左萱獲「第十八屆日本國際漫畫賞」
日前舉辦的「第十八屆日本國際漫畫賞」東京飯倉公館舉行,年輕的漫畫家左萱站在臺上,雙手捧著象徵榮耀的銀獎,臉上浮現欣喜與感激的笑容,她憑藉作品《芭蕉的芽》第二集奪得優秀獎(銀獎)。
該獎項由日本外務省自2007年設立,希望表彰海外優秀漫畫作品,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今年共有來自95個國家、716件作品參賽,競爭激烈,而左萱能從中脫穎而出,展現出臺灣漫畫在全球市場的潛力。評審之一的岸本憲治盛讚作品:「貼切地傳達了自由闊達的時代氛圍」,並認為這種對學生時代的描繪,能喚起讀者內心深處的鄉愁與共鳴。
在頒獎典禮上,左萱感性地表示,她將《芭蕉的芽》視為青春的縮影,描繪少年追求創作夢想的故事,而在創作過程中,她自己也與角色一同經歷了熱血、充滿起伏的人生。同時,她也表達出對臺灣這片土地的感謝:「感謝臺灣這片自由的土壤,孕育了我、孕育了我的作品。」
日治時期臺北高校生的青春物語
左萱作品《芭蕉的芽》
晨光斜灑在臺北高校的校舍間,筆挺的制服、熙來攘往的學子,構成1930年代的青春縮影。在這座標榜自由與自治的學府裡,一段關於夢想、友誼與挑戰體制的故事悄然開啟。
《芭蕉的芽》故事圍繞著兩位性格迥異的少年,一個是懷抱家人期望、踏入「窄門中的窄門」的葉星橋,一個則是放蕩不羈、熱愛閱讀卻面臨退學危機的南城雲太郎。原本毫無交集的兩人,因住在同一個宿舍結為好友,在自由與知識的熏陶下,他們的思想碰撞出不凡的火花。當南城雲太郎興奮地提出:「現在的《翔風》制式又死板,我們來做一本自己的雜誌吧……」這場挑戰傳統、追求創作自由的青春革命就此展開。
迷人的圖像來自真實的考究
來自大溪的漫畫家左萱,畢業於臺師大美術系設計組,並修讀日語與德語學程。從學生時期便積極投入創作,嘗試繪本、插畫與漫畫,但早期作品仍處於摸索階段,缺乏突破性的方向。直到研究所時,與插畫家鄒駿昇對談後,她終於找到創作的靈感,毅然決定投身漫畫界,並以首部長篇作品《神之鄉》開啟職業生涯。
左萱作品《神之鄉》
左萱擅長從生活經驗出發,以漫畫構築一個與現實相對應的平行世界。她的作品不只是故事,更是一場與讀者的對話,透過角色的選擇與命運,引發對歷史與文化的思考。由於作品多涉及臺灣歷史與社會背景,她對資料蒐集與考據格外講究。例如,在日本期間,她特意參訪昭和時代相關的博物館,將所見所聞歸納至個人資料庫,細緻分類飲食、交通、教育等面向,以確保作品貼合歷史細節,讓讀者感受更真實的時代氛圍。
真人化改編傳承在地文化,跨越時空的歷史記憶
香火鼎盛的百年廟宇、巴洛克式的老街建築、陀螺師傅出神入化的技藝……這是左萱筆下的大溪,是古色古香的老鎮,也是無數遊子的記憶。左萱作品《神之鄉》曾改編為電視劇
在《芭蕉的芽》之前,左萱已憑藉兩部作品展現她細膩的敘事功力。2015年出版的《神之鄉》,以她的家鄉桃園大溪為背景,描繪充滿濃厚人情味的土地與信仰文化。這部漫畫不僅獲得日本國際漫畫賞銅獎,更翻譯成日、法、義、越四種語言,在國際市場上獲得熱烈迴響。2018年,作品被改編為同名臺劇,劇情勾起觀眾的思鄉之情,收視與口碑俱佳。
故事圍繞著在臺北求學的大學生夏志薰,因大三暑假的一場返鄉之旅,重新回到家鄉,隨著對寺廟文化、人情往來的深入他漸漸找回遺失的快樂與溫暖,也理解那些曾經忽視的家族羈絆與土地情感。左萱作品《五味八珍的歲月》
左萱的創作不只著重於一座城鎮或一段歷史,而是深植於人心的情感連結。這樣的特質,在她與植劇場合作的《五味八珍的歲月》中再次展現。這部作品改編自傅培梅的同名自傳小說,由金鐘編劇溫郁芳、張可欣撰寫劇本,左萱負責漫畫繪製。故事講述來自東北的大家閨秀傅培梅,如何在臺灣這片異鄉,憑藉對料理的熱愛,從廚房菜鳥一路成為家喻戶曉的烹飪大師,並與從未受過正式教育的臺灣幫傭女子,在鍋鏟與灶火間相知相惜,最終成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伙伴。
無論是復刻青春的《芭蕉的芽》;或是飽含鄉土情懷的《神之鄉》;還是刻畫女性奮鬥史的《五味八珍的歲月》,左萱始終以富有溫度的畫筆,串聯過去與現在,仔細描繪專屬這片土地的故事,她的作品不僅帶領讀者穿梭不同時代,也讓世界看見臺灣深厚的多元文化,如何在畫格間綻放全新的生命力。
(圖片來源:蓋亞文化、中央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