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禁止說台語的告示,不只是對語言的壓制,更是對台灣文化、身份的挑戰。當我們不加反擊,就等於默許這樣的思想慢慢侵蝕我們的自由價值。
近日,嘉義一間豆乳雞店門口張貼「不好意思,老闆是東北人,請不要講台語,謝謝」的公告,引發社會輿論譁然。眼見話題持續延燒,老闆在Threads發文澄清,因自己是東北人,確實聽不懂閩南語,「沒有惡意也沒有不尊重當地文化,是因為自己擔心與顧客溝通上造成誤會,所以立了個小牌子,因為語法使用的不恰當,沒想到還是造成大家的誤會,深感歉意」。有網友把這比喻為台灣的言論審查、戒嚴,網友說:「東北人不會講台語要被出征,現在比國民黨戒嚴還扯,民主言論審查是這樣霸凌別人喔」
反應過度還是大中國心態?
看似一則小小的地方新聞,與其說是台灣人太過度反應,不如說這其實反映了中國移民其長期被教育下的大中國心態。而中國國台辦公開支持店家的舉動,讓我們意識到,這不只是一紙公告的問題。中國國台辦試圖將事件框定為合法的文化偏好表達,卻忽略了壓制與台灣認同緊密相關語言的深層含義。這與中國長期以來將台灣描繪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分割一部分的策略相符,更牽涉到台灣文化主體性的尊嚴、語言自由的保障。
台灣是一個移民社會,歡迎來自世界各地的新住民。我們可以尊重新住民,但不代表台灣要壓抑本土語言文化來配合個別新移民的喜好。許多新住民選擇學習台語、參與在地活動,展現對台灣文化的尊重與理解。這才是真正的融合。反觀這位要求台灣人不要講台語的店家,其行為卻傳遞出一種「我是外來的,我無心融入你們的文化,你們要配合我」。又或是其實他心裡想的,是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何必再費心去學台語呢。這樣的態度,就像中國對外一貫的文化霸權邏輯如出一轍:表面上講融合,實際上要你放棄自我,徹底臣服。
香港悲劇的微型預演?
當網友喊著要包容東北老闆,那誰來包容台灣藝人、人民被迫表態的問題?要賺人民幣,首先就得說「我是中國人」、「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甚至不能使用「國慶日」、「總統」、「中華民國」等詞彙。每到十月,藝人在微博上發文慶祝中國國慶已成常態。
香港曾經是亞洲自由的燈塔,但自從回歸中國後,一切急轉直下。自1997年回歸中國以來,香港的自由逐漸被侵蝕,與台灣的情況形成鮮明對比。香港最初在「一國兩制」框架下被承諾高度自治,享有言論自由與集會自由等民主權利。然而,中國日益加強控制,特別是2020年《國家安全法》的實施,刑事化了異議意見並壓制自由表達。曾是香港民主精神象徵的六四天安門紀念活動,如今被國家支持的「愛國美食嘉年華」取代,顯示出香港民主身份的刻意抹除。BBC 於2024 年製作的紀錄片《愛國者的崛起》,揭露了中國如何在短短數年內摧毀香港的自由社會。紀錄片中列舉了關鍵變化,例如學生被灌輸愛國思想,批判西方民主;言論全面封鎖,批評政府的媒體如《蘋果日報》被迫關閉,創辦人黎智英被長期關押;選舉制度崩壞,所謂的完善選制,實為清除所有非親中勢力,讓真正代表民意的候選人無從參選;社會全面監控:網路、電影、出版、集會自由全數凍結,公民社會徹底消聲。
這些轉變並非來自人民選擇,而是中共以強勢政治力量改寫原有制度。當我們在嘉義看到禁止講台語的告示,不禁要問:這是否正是香港悲劇的微型預演?
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
禁止說台語的告示,不只是對語言的壓制,更是對台灣文化、身份的挑戰。當我們不加反擊,就等於默許這樣的思想慢慢侵蝕我們的自由價值。
我們要清楚地告訴世界:
台灣是台灣,擁有自己的語言、文化、民主體制與國家認同。
我們可以包容,但絕不退讓;我們可以接納,但不接受消音。
(圖片來源:翻攝自Threads,三立新聞,民視新聞,央視;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