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樣的語境下,蔣雨融的演講剛好切入了中共政府最想宣傳的劇本,強調「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化必須團結合作」等主旋律。果不其然,北京官方媒體和愛國網民一片贊美之聲:《文匯報》系報導盛讚她言論「奔放大氣」,稱“世界需要這樣擁有格局的華裔少女”。
2024年5月29日,哈佛大學第374屆畢業典禮在歡呼與緊張的氣氛中舉行。
在演講開始前,哈佛早已處在風暴中心。川普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先是斷然撤銷哈佛甘迺迪學院的學生與交換訪客計畫(SEVP)資格,禁止該校繼續招收外籍學生,並公布將吊銷數萬名中國留學生簽證。白宮官員指控哈佛與中國共產黨有過度往來,對此哈佛校長加伯(Alan Garber)毫不客氣地反擊,向法官聲稱聯邦政府的手段是「非法企圖控制我們學校運營的基礎環節」。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國際化成為哈佛的「旗幟」:畢典演講中總校長韋爾尼醫師(Abraham Verghese)更公開讚揚學生勇敢捍衛大學的核心價值。就在此時,哈佛選出了來自中國青島的研究生蔣雨融。她以《我們的人性》(Our Humanity)為主題致詞。而將畢業代表的麥克風交給一位來自中國的學生,無疑也是一個鮮明的象徵信號。整個演講與政策對峙的時機配合,無怪乎媒體暗示這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政治秀:華爾街日報甚至用「中國共產黨希望這次哈佛畢業演講能夠瘋傳—結果正如預料」來形容。
表面籲人道主義 實際與中共「人類命運共同體」如出一轍
站在講臺上,蔣雨融的演講充滿了好萊塢式的劇本張力。身著耀眼紅色刺繡禮服的她,以自己在蒙古實習時的一段荒誕遭遇開場:兩位坦尚尼亞同學打電話請教一台貼滿中文標籤的洗衣機怎麼用,谷歌將一個按鈕翻成了「旋轉魔鬼模式」,這個小故事博得了觀眾會心一笑。接著,她宣稱「從小就相信世界正在變成一個地球村」,形容在哈佛遇到了來自32個國家(不知道她同學中有沒有台灣人,有沒有算在32國之一?)的77位同學,大家一起「分享傳統、分擔世界的重量,全球挑戰瞬間變得個人化」。語畢,她轉入正題,感慨:「我們曾相信這個緊密相連世界的美好承諾,卻正被分裂、恐懼和衝突侵蝕。現在我們開始認為,持不同想法、投不同票或信仰不同的人,不僅僅是錯的,我們甚至錯誤地把他們當成邪惡。」隨即她堅定地宣告:「這不應該是我們所相信的道路。既然我們仍相信共同的未來,就別忘了那些被我們貼上『敵人』標籤的人,他們也是人。在看到他們的人性時,我們也找到了自己的人性。最後,我們不是通過證明對方的錯誤而崛起,而是通過拒絕彼此放棄而崛起。」臺下掌聲雷動,她自己也淚眼婆娑。許多新聞網站把這番話渲染成振奮人心的「人道主義呼籲」,稱讚她是在喚回「超越仇恨與分歧的人類共同體理念」。
從內容看,蔣雨融把演講框定在多元、人性與國際化的主旋律上,不提中國或美國,反而以全球互助、同理心、不要妖魔化異己出發。比如她形容「如果這個世界上哪個地方還有女性買不起衛生棉,那也讓我痛苦;如果哪個女孩因恐懼而荒廢學業,那就有辱我的尊嚴」;又比如「如果一個小男孩死於一場他從未發動也從未理解的戰爭,我的一部分也和他一起死去。」,配合高亢又略帶哽咽的語調,整段幾乎像是在參加朗讀比賽。但諷刺的是,這套「全球命運共同體」台詞就像是中國外交部和黨媒的劇本。她口中的「人類命運休戚與共」與中共「人類命運共同體」幾乎如出一轍;她所說的「我們崛起並不在于證明對方錯誤」也酷似黨媒的口徑:「我國發展絕不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
其實,在蔣雨融正式成為新聞人物之前,《華爾街日報》(WSJ)就已「劇透」了這場戲的深意。近日該報援引法新社報導,披露哈佛大學長期以來成為中共高層「鍍金」的搖籃:從前副主席李源潮到前副總理劉鶴,甚至習近平的獨生女習明澤等,中國政要及「紅二代」紛紛在此進修。WSJ甚至指出,上海黨報評論認為哈佛甘迺迪政府學院是中共「海外黨校」之首。換言之,哈佛培育過無數中國官場新秀,其課程和理念在北京官場中名聲極高。在美中關係劍拔弩張、川普指控中共滲透學術之際,這篇《華爾街日報》報導凸顯了哈佛內長期以來就不可避免地被中國看好,如今更成了中美意識形態角力的新戰場。
在這樣的語境下,蔣雨融的演講剛好切入了中共政府最想宣傳的劇本,強調「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化必須團結合作」等主旋律。果不其然,北京官方媒體和愛國網民一片贊美之聲:《文匯報》系報導盛讚她言論「奔放大氣」,稱“世界需要這樣擁有格局的華裔少女”。從此可看出中方將此事視為一次成功的「宣傳戰」。這場演講旋即在中國內外的媒體與社群上成為爆點,彷彿一場「中國好聲音」海選在哈佛上演,但實際上更像一次紅色劇本的海外彩排。
權貴背景被揭、演講如「外交發言人」vs.台大韓籍生致詞感恩父母貧但不窮教育
演講一經播出,網路上的反應就呈現兩極化走向:外界評論不是讚嘆「弘揚人道主義種子」、就是嘲笑其「格局大於美國總統」;中國網友則分成謾罵挖苦和支持兩派。批評者最先盯上的,是她的菁英背景。有網友翻出檔案:蔣雨融從青島獲獎學金讀到威爾士卡迪夫高中,再拿獎學金赴杜克大學。更重要的是,她恰好是中國「綠發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高官蔣志明的女兒,還據說得到該會副理事長周晉峰等人舉薦。如此背景,讓部分網友掀起她憑什麼當代表的討論。有人算了一筆賬,質疑在國內讀名牌大學付出不菲學費的情況下,能拿到哈佛的全額錄取獎學金,年費至少需70-80萬人民幣,暗示她未必寒門出身。因此也出現了“她就是權貴小孩,留在美國就好了,畢業後不要回中國去當我們的領導階層”的聲音。
蔣雨融的演講本身,也成了網民嘲諷的對象。有人模仿她頻頻哽咽、誇張頓挫的語氣,揶揄洗衣機橋段只是場秀場演練。甚至如評論如旅美學者吳祚來所言,她的整套「肢體語言和語調技巧充滿訓練痕跡,彷彿外交發言人的風格」。
蔣雨融的演講,讓人感受不到真心,像是看了一場秀。對照上月24號台灣大學畢業典禮上。來自韓國,自嘲不是韓勾ㄟ金針菇的中文系畢業生宋美娜,代表國際畢業生致詞的演說,提起她家中的經濟條件並不富裕,但父親卻捨棄了免費的韓國義務教育,讓她進入了周遭都是台灣人的華僑學校。家中養育四個孩子的經濟壓力,讓她在學校時餐費和雜費總是很晚交;畢業典禮時,父母卻姍姍來遲,她知道父母是要逃避老師關心經濟狀況。她也不忘感謝台灣這塊充滿熱情與魅力的土地,並眼眶泛紅,哽咽地對父母說道:「謝謝你們這次沒有姍姍來遲」。這才是真正真情流露的感人演說。
蔣雨融條件合政確 哈佛作戲誰是觀眾?
如果中國武力犯台,台灣的小男孩死於一場他從未發動也從未理解的戰爭,蔣雨融是否也能對他的祖國說:我的一部分也和他一起死去?
對於台灣不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信仰不同的人,蔣雨融是否也能對他的祖國說:不要錯誤地把他們當成邪惡?
回頭想想,哈佛為什麼要選擇蔣雨融作為畢業生代表?她可能符合了校方預期的幾個條件。一是她流利的英語和國際發展的專業背景,能在外交、公共行政情境下,深化全球化訴求;二是她身上有著哈佛所宣稱讚揚的形象:全額獎學金、金融界轉向公益的經歷,都是多元菁英的標配;第三也是關鍵,在川普政府正揮刀向國際生、要降低哈佛國際化比例之際,一位中國留學生在畢典上強調國際包容,無疑是一個極好的政治宣傳點。哈佛校方明白,蔣雨融的發言大方向完全吻合學校的立場:國際化就是核心價值。蔣雨融的致詞,成了一面投射美國內外矛盾的鏡子。一方面,它打出了「堅守開放、多元」的道德旗號;另一方面,觀眾在欣賞暖心劇本的同時,也不由得質疑:這場情感盛宴是為誰準備的?
(圖片來源:頻道臺大YouTube、臉書粉絲專頁「肆拾而古惑」、維基百科;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