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1915-1989)》新書發表!北大六四過來人汪浩寫書面推薦:此書是一面明鏡,照出了中國改革幻滅的歷史軌跡

2025.06.04
18:20pm
/ 放言編輯部 楊宸睿

汪浩說道,胡耀邦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是中共體制內少有的理想主義者,即便他並不完美,卻始終試圖堅持良知;但正如蘇葆立在書中所揭示的,胡耀邦的改革理想最終觸碰到了中共體制的底線,他的開明政策激怒黨內保守派,改革派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

 

適逢六四天安門事件36週年,美國資深中國研究學者蘇葆立(Robert L. Suettinger)今(4日)於集思台大會議中心洛克廳舉辦《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1915-1989)》新書發表會,紀錄中國改革派象徵人物、中共前總書記胡耀邦的個人抉擇與掙扎,蘇葆立在現場用中文說明新書的寫作過程,與會的印太戰略智庫執行長矢板明夫上台致詞,牛津大學國際關係學博士汪浩也於現場朗誦對新書的推薦序。

 



距離中國的六四天安門事件歷經36年,當時胡耀邦的辭世意外點燃學生悼念與抗議的浪潮,演變為震驚國際的政治鎮壓事件;新書《胡耀邦:從國共內戰到天安門事件(1915-1989)》也直面直面中共黨內的爭權角力,是認識中國現代史不可或缺的一本書,也是得以理解胡耀邦個人與中國共產黨歷史的「傳記」。


汪浩撰寫的書面推薦<胡耀邦為何失敗?>回憶起過去進入北京大學、正值胡耀邦掌權的自由年代,他表示,當時校園各角內充斥著政治討論,在與教師們談論到憲政改革時,總真切地認為「中國可能真的會變得不一樣」。


汪浩提到,那時的學生運動在全國各地掀起波浪,但希望來得快,去得也快,後續有不少學生遭到拘捕,雖然北大學生群起前往天安門抗議,最後成功迫使政府放人,但幾天後卻傳出胡耀邦被迫辭去總書記的消息,那時他們還不理解檯面下權力博弈,只有一個直覺,就是胡耀邦,是因對學生太寬容、太有同理心,才被犧牲。


汪浩說道,胡耀邦的獨特之處,在於他是中共體制內少有的理想主義者,即便他並不完美,卻始終試圖堅持良知;但正如蘇葆立在書中所揭示的,胡耀邦的改革理想最終觸碰到了中共體制的底線,他的開明政策激怒黨內保守派,改革派內部也並非鐵板一塊。


讀完這本書時,汪浩疑惑,為何戈爾巴契夫能在蘇共推動改革,胡耀邦卻無法在中共生存,對此他也得出結論,就是胡耀邦的失敗說明了中共體制對內部改革者的排斥,遠比蘇共更為徹底。


對於此書,汪浩表示,這不僅是一本人物傳記,更是一面明鏡,照出了中國改革幻滅的歷史軌跡。他形容,對那些仍相信改革可能性的人來說,它是一劑清醒劑;而對於那些曾親歷八〇年代自由氣息的人來說,它是一場深情的追憶與反思。

 

 

(圖片來源:資料照、作者提供、汪浩臉書)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