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鄭世忠談運動部9/9掛牌,從健康生活到國際布局,一次翻新台灣體育藍圖。
「我們喊的是一個『新造』,不是『升格』,而是一個真正以全民為核心的運動部。」談起運動部的設立初衷與改革藍圖,體育署長鄭世忠語帶堅定,目光沉著而篤定,只見他從容鋪陳、逐一剖析背後牽動的制度變革與未來願景。這是一場結構性的重建,試圖從根本鬆動舊有框架,把體制中不夠透明、不夠公平、不夠開放的痼疾,逐一攤開來整頓,讓體改真正走進每一位國民的生活裡。
9月9日,全新運動部將在象徵全民運動起點的「國民體育日」正式掛牌,標誌著台灣體育治理邁入新的階段。這項構想啟動的契機,是在去年奧運結束後,行政院給出明確指示,體育署也因此展開全面檢視現有制度的行動。從組織、人力到預算配置,體育署啟動系統性盤點,並透過多場公聽會彙整來自學界、產業界、教練、選手與工會的聲音,先整理出超過40個子議題,再濃縮為五大關鍵任務,為制度翻修定下主軸。
(運動部部徽設計靈感來自2024年棒球12強賽中,隊長陳傑憲擊出全壘打後比出的「台灣手勢」。圖/教育部體育署提供)
體協治理大翻新!專責司掌財務監督、選手意見成決策主體
除了制度設計與組織重構之外,體育界長年累積的一項焦點問題,也趁著運動部成立之際被正式端上檯面,那就是體育協會的治理改革。選手選拔、財務透明度、理監事組成等問題長年備受討論,也讓體協成為這波改革的試金石。
「協會不能再是關起門來做決策的地方,重大制度、選拔辦法、經費分配,都應該有利害關係人一起參與。」鄭世忠強調。未來協會的決策機制將導入更多元的聲音,包含選手、教練、俱樂部與外部公益代表,透過制度讓協會回到服務選手與運動發展的初衷。
具體來說,協會財務與會務監督將由綜合規劃司專責,選訓與比賽業務交由競技運動司負責,實現「輔導」與「監督」職責分離,避免角色混淆。也推動協會填報財務檢核表,經會計師查核後送交主管機關與會員大會,提升透明度。
「像桌球協會前一陣子的事情,你錯不是要求選手去拿亞青賽(亞洲青少年桌球錦標賽),而是她已經收到美國大滿貫的邀請,協會卻在沒有充分溝通的情況下,直接做出排除的決定,這是不能接受的。」鄭世忠點出核心關鍵。他強調,協會制度必須建立在公開與對話之上,確保選手的意見不再被忽視。今後,協會理事中也將納入選手代表與嘗試推動外部公益理事制度,讓年輕化、透明化的治理成為常態。
(推動全民健康願景,鄭世忠表示未來將強化校園場館開放、醫療運動處方與社區共融設計,讓運動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一部分。圖/放言記者林可妮攝)
打破運動階級感!全民健康願景走進生活日常
過去,體育政策常被視為「菁英專屬」,但運動部成立後的目標之一,就是要把運動變成每個人都能參與、都需要的生活日常。
鄭世忠表示:「希望運動部帶給國人的是健康、活力,也讓整個產業有繁榮的機會。」他指出,整體政策推動將緊扣賴清德總統提出的「健康國民、健康台灣」願景,運動不只是場上的競技,更要用運動來壯大台灣。
未來不只是在運動場上爭金奪銀,更是希望從家庭、學校、社區到職場都能建構完整的運動文化與環境。他接著舉例說明:未來希望能跨領域與醫界合作,讓醫師能納入「重量訓練」的概念開立運動處方;與教育部合作將校園逐步開放體育場館,讓社區居民也能使用;國小體育課將融合身障與一般學生,共學共動,從小建立包容概念。
補上身障者被遺忘的一角!「適應運動司」正式納管推動共融
在過去的體育架構中,身心障礙者常常被忽略在外。但這一次,運動部將設立「適應運動司」,專責推動身障、高齡的運動權益與場域改善。
「我們站在運動是人權的一部分。」鄭世忠表示,適應運動不只是在復健室裡的治療,而是要讓身障者在社區、公園、學校、比賽現場都有出場的空間與機會。
從校園老師接受適應體育課程訓練,到賽事中設立帕拉組別,路跑、桌球、籃球等比賽將出現更多共融式設計。他們也將與醫院復健部合作,讓病人從康復階段就能銜接到社會化運動參與,真正做到「健康從訓練中來」。
不過,鄭世忠也坦言,推動適應運動的挑戰仍多,像是友善場域仍不足、專業師資缺乏、民眾參與意願不高等問題,都需要時間與制度支持來逐步克服。成立專責單位的目的,就是要系統性補上這些長年被忽略的空白,讓運動權利真正落實到每一個人身上。
退役選手去哪裡? 運動部需要更積極推動職涯轉型
運動選手的巔峰期有限,但人生很長。如何協助他們在退役後順利轉換職涯,正是體育署目前積極推動、未來運動部也將延續與擴大的重要任務之一。
賴清德總統在擔任副總統期間,便曾指示推動「優秀運動選手輔導方案」,媒合選手進入半導體大廠就業。教育部體育署委託高雄大學負責安排退役選手接受為期兩年的專業訓練,內容涵蓋理論課程與工廠實務操作,結訓後可直接以初階工程師身分進入企業任職,並依個人表現與進修成果,持續累積升遷機會。最具特色的是,此計畫於培訓期間即提供「全薪支持」,讓選手無須為生計煩憂,得以安心投入轉型過程,真正實現從運動場邁向新職涯的穩健過渡。
「要幫助選手轉型,不是光靠一句鼓勵,而是要有制度、有薪資、有產業一起進來。」鄭世忠強調。運動部未來將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職涯輔導資源,串聯運動科學、行銷、公部門等不同領域,打造更多元的出路,讓選手不再為退役後的生活感到茫然。
(從桌邊侃侃而談到國際舞台布局,鄭世忠推「國際事務」展現對台灣「運動外交」的明確藍圖。圖/放言記者林可妮攝)
鄭世忠擘劃實戰外交 運動助攻台灣軟實力布局
運動不只是比賽與交流,更是國際事務的重要平台。針對過去體育界經常使用的「國際交流」一詞,鄭世忠直言:「我更希望談的是國際事務。」他認為,與其止於表面互訪或活動交流,台灣更需要透過運動建立實質的合作業務,發揮長期影響力。
以台灣在運動科學與帕拉運動領域的實力為例,已獲得國際帕拉林匹克總會與大洋洲多國的高度肯定。近期在世壯運期間,台灣更被點名為能協助提升大洋洲島國帕拉運動發展的潛力夥伴,並有望參與2032年布里斯本奧運與帕運的前期準備合作。這不僅是體育技術上的援助,更是台灣在國際平台上透過軟實力深耕多邊關係的具體展現。
未來,運動部將積極與外交部、國合會等單位合作,建立區域型的運動夥伴關係,例如,邀請周邊國家的選手來台訓練,提供場館、教練與科技資源,共同提升競技實力,也讓台灣運動產業走向國際。同時,像P.LEAGUE+ 正規劃與東南亞幾國合作組成跨國聯盟,即是運動帶動區域連結的案例之一。
這樣的運動外交,跳脫以往「辦活動、做交流」的模式,而是讓台灣用實力交朋友、用信任創連結,真正把運動變成國際事務的一部分,讓世界從合作中認識並肯定台灣。
運動部啟動新局 體改進程全民一同把關
如果說過去的體育政策是一座高牆,而今的運動部,則試圖拆牆造路。讓操場上奔跑的孩子不再孤單,讓高齡者與身障者能自在進出運動場域,也希望退役選手不再徬徨,能透過專業輔導與產業接軌,找到人生的下一站。
從制度設計到生活感知,從國家治理到你我日常,運動部將以「健康全民、保障選手、拓展產業、深化外交」四大核心目標為主軸,推動體育政策的全面革新。改革之路仍長,運動部是否能成為真正有感的改變起點,仍有賴社會持續監督與公民共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