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人物
放.新聞
人物

《放・專訪》一通電話、一生的變化?童振源的從政歷險記(上)

2020.07.20
15:30pm
/ 放言編輯部 吳栢妤

就在童振源升通過評鑑、升等「副教授」的當天,他接到時任陸委會主委吳釗燮,邀請他出任陸委會副主委。

 

「我算是蠻調皮的小孩,小時候是柔道隊長,和班上另一個人跆拳道隊長,我們兩個人一起稱霸小學,在同儕間橫行無阻。」若不是從本人口中聽到這段話,可能很難想像,這個「頑皮」的柔道隊長,竟是外表斯文、學者氣息濃厚的僑委會委員長童振源。

 



 

著作等身的童振源是新任內閣中「學者從政」的代表之一,從高中、大學到碩士,童振源一路考取第一志願學校——建國中學、台大學士及碩士,畢業後再以公費生資格到美國霍普金斯大學攻讀碩博士。聊起求學生涯,童振源坦言,一直都沒有想過要從政,甚至在大學時期就立志要當學者。

 

兒時「頑皮」稱霸同儕

 

在進入私立國中就讀前,童振源的兒時記憶都是「無憂無慮」,毫無課業壓力,2歲半到8歲和祖父在高雄的生活更是充滿童趣,除了跟著祖父坐渡輪到旗津半島去玩,童振源常和其他小孩子在田裡撿採收剩下來的蕃薯,就地在田中「炕窯」,烤完蕃薯還不忘「耍調皮」在土堆中設陷阱鞏固遊戲地盤。

 

國小二年級下學期,童振源從高雄搬回到北部,但不管到哪裡,他的生活都不無聊,回台北就讀泰山國小的他,放學後常跑到山裡抓蟲子、採桑葉給蠶寶寶吃,「探險」一圈才肯回家;在學校更是閒不下來,常常不睡午覺,讓老師相當頭痛。

 

「老師說『你不睡覺那去跑操場』,我們就說『好沒問題』,然後帶著同學去跑操場。」童振源自爆小時候是柔道隊長,和班上另一位跆拳道隊長結伴而行,在同儕間「橫行無阻」,常因為「不想睡午覺」和老師起衝突。

 

直到國中進入私立學校,童振源才開始感受到課業壓力,不過,他的課業表現相當出色,成績都保持在全校前三名,最後順利考取第一志願學校。

 

 

解嚴之際「建中青年社」開眼界

 

回憶起高中生活,童振源說,有大半的時間都被「建中青年社」佔滿。

 

童振源1985年進入建國中學就讀,高一下加入校刊社「建中青年」,正值1987年解嚴前夕,社會運動逐漸興起,新興媒體如作家陳映真創辦的《人間》雜誌喚起社會對環保議題的重視,童振源也跟著社團學長的腳步到各地方關懷。

 

「建青社是非常著名的除了課內活動之外,還有很多課外活動,包括登山跟各種球類活動,所以我就在高一下過了一段非常特殊的學生生活。」加入建青社之後,童振源大半的時間都跟著學長到處走,也會閱讀新詩、散文與小說。

 

正值兩岸關係逐步邁向「開放」的階段,童振源在學校接觸到大陸文學作品,開啟了他在「教科書以外」的眼界。童振源形容「那是一個自由正要蓬勃發展的變動過程」,自然有很多新鮮的事情,他好奇上下古今幾千年有哪些東西能帶來啟發,所以不斷地閱讀。

 

「我對大陸發展、思潮覺得很好奇,當時對大陸還不了解,雖然教科書經常提到大陸,但畢竟沒去過,而且很多現實跟過去的教科書有些落差,所以大家是一個非常飢渴的狀態,想去了解各種知識、社會發展和大陸演變的過程,也因為這樣對政治、社會和經濟的變化特別有興趣。」當年兩岸還沒開放探親,但很多中國大陸相關的資訊、書籍在特定書店漸能取得,於是童振源就常跑到台大附近的「唐山書店」窺探對岸文學。

 

高二上學期童振源接下了建中青年社長兼總編輯的位子,領導社團同儕一起編撰建中85期及86期校刊。童振源投入非常多精力在建中青年社,高二上有三分之一、甚至到二分之一的時間都「請公假」不在教室。

 

「訓導主任看到我就問我要去哪裡,我就說『沒有啊沒有啊,我都在建中青年社。』因為教官大概知道說,我們有時候會從建中青年社旁邊的一個圍牆就不見了。」言談間可感受到,高中時期的童振源仍有孩童時期的頑皮模樣,但在社團的歷練下,他的思想逐漸蛻變,成為「熱血」青年。

 

「理化資優生」成「熱血青年」

 

建中青年社的經歷讓童振源突然有機會接觸到社會議題,甚至是中國大陸的思潮,人文社會的思想逐漸受到啟發,他在高二下毅然決然從自然組轉到社會組。

 

談到這個決定,童振源說,在建青社的過程中跟著學長關懷社會發展,特別是有一群同學對污染問題很關注,如台南二仁溪因工業廢水遭污染,這些對當時還是青年的他來說「非常新鮮」,他很希望自己能多做一些事情,覺得轉到社會組應該是不錯的面向,「也沒想到就業的問題,因為還年輕,沒想過畢業之後能幹嘛,就只是想多看看社會跟人文的發展」。

 

「建青社給我很多刺激、啟發以及啟蒙,讓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東西。」

 

令人驚訝的是,童振源高一其實是「理化資優生」,還曾跟著學校到清大去做訓練。高一下加入建中青年社後,一方面比較少時間精力顧及課業,漸漸對自然科學失去興趣,但更重要的是,接觸到各種社會運動、文學思潮,讓他社會人文省思被啟發,期許自己能對社會有更多的關懷與互動。

 

童振源擔任建中青年社長是1986年,正值解嚴前夕,如同他所描述,那是一個要從封閉逐步邁向自由、開放的年代,被問到是否因為編撰《建中青年》踩到敏感內容,而被校方關切或審查?他幽默地說道,「在建青社那段期間跟訓導處有非常密切的互動」。

 

童振源說,編撰校刊時校方有時候對內容會有一些意見,會找社員聊一聊方向,不過當時建中青年社還沒有到「實際參與社會運動」這麼直接,只是做一些報導的記載。他形容那時的自己有「熱騰騰的熱血」,但沒有時間和力量真正「走出去」,僅處於學術、理論的「啟蒙階段」,直到大學才比較有機會參與更多政黨活動與社會議題。

 

「台大政治系」是第二志願

 

「我只填了7個系,想說沒上就算了。」當年大學錄取率只有33%,童振源還是大膽的只填了7個志願,全都是台大的科系,最終錄取第二志願台大政治系國際關係組。

 

童振源透露,自己大學的第一志願是國貿系,國貿系沒有錄取,才上了台大政治系,會選填國關組也是因為「課程有很多經貿相關的東西」。

 

雖然高中生對大學科系了解有限,但那時的童振源認為,經濟是國際局勢變動重要的面向,他舉例:「日本、德國以及蘇聯(俄羅斯)為什麼能快速的從敗戰中站起來?我就很有興趣,(心想)這過程中經貿應該是一個重要的面向,所以希望能學習相關領域的課。」儘管最後沒有如願錄取國貿系,童振源仍在台大政治系期間修了許多經濟相關課程。

 

 

大學就懷抱學術夢想

 

童振源大學與碩士都讀「政治」,但求學階段其實從沒計畫要從政,受訪當天他回憶,大三時政治系教授包宗和在課堂上問「有誰以後要當學者」,結果全班只有他一個人舉手。「其他同學可能沒有想那麼多畢竟大三距離學者還有一大段路要走」,他接者說道。

 

也許是緣分,1990年代台灣學生運動興起,就讀政治系的童振源因本科系專業及校園人脈,自然而然地和民進黨有了連結、互動,他就讀台大研究所期間,先到民進黨部實習,接著在1995年擔任當時的民進黨主席施明德特別助理,1995年12月至1996年3月期間擔任民進黨籍總統候選人彭明敏的新聞秘書——那是台灣史上第一次民選總統。

 

總統候選人新聞秘書的工作內容包括撰寫政策簡報以及演講稿,這份工作讓童振源實際接觸到「政策面向」的東西,因而對台灣與國際社會連結、國內社會變遷、經濟、整體發展以及政府運作,有更全面的了解。

 

台大碩士系畢業後,童振源沒有繼續從事政治工作,他以公費留學資格申請到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高級國際研究學院(SAIS)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

 

「我本來是申請博士,但這個學院因為和教育部有合作,提供2個公費生名額,但要求是要念碩士,後來我只好請教育組幫我把博士申請改成碩士。」童振源回想,當年138個公費生中,有2個人被要求要到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高階國際研究學院讀碩士,他就是其中1個;更巧的是,該學院要求所有碩士生不論念什麼系都一定要念「經濟」,給了他一個契機,研讀自己一直很有興趣的國際經濟。

 

 

華府求學開眼界,人生「巨幅成長」

 

「台灣學政治非常侷限在傳統政治,好比說政治互動、安全關係、國際組織和國際政治權利的衝突,但在美國完全不一樣,第一個科技、第二個社會變遷、第三經濟互動與發展、第四個科學與能源,這些都讓我眼界整個開拓,因為這是在台灣讀書時學校沒有的課程。」童振源分享,美國授課內容和台灣有很大的差別,他就讀台大政治系時,課程偏重國際政治、國際經濟等「理論」,但在美國課程涵蓋的內容更廣泛、多元,會談中亞地緣政治、能源變遷,還會講到各國利益、各國駐軍以及公司實際運作與互動狀況。

 

童振源就讀的學院座落於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麻薩諸塞大道(Massachusetts Avenue)上,講起母校他自信地說:「雖然SAIS只有兩棟建築,但整個華府都是我們的校區,那條街上前後幾乎都是智庫。」

 

SAIS特殊的地理位置,讓童振源華盛頓求學期間迅速「拓展視野」,世界最重要的議題與活動,包括兩岸關係、美中關係、能源最新發展、科技演變,或者是西藏等人權議題,都會在華府特別是麻薩諸塞大道上發聲,童振源分享:「在台灣看到的角度相對單一,但華府蘊藏個方面的力量,英國、法國、台灣、中國、西藏人權份子、新疆維吾爾族,還有NGO與國際組織都會在那裡活動,不用花錢就能跟這些人有互動或參與,確實給我很大的機會。」

 

在童振源心裡,華府不只是世界政治中心,也是一個漂亮又溫和的地方,「華府的櫻花季非常漂亮,沿著街道騎腳踏車非常舒適」,不論是知識上的汲取、人脈的培養還是生活步調與環境,那都是一個非常令人嚮往的地方。儘管美國求學生活只有短短6年,仍帶給他非常大的轉變與成長。

 

 

一通電話「副教授」成「副主委」

 

2002年取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事務博士學位,童振源回到政治大學國際關係中心擔任助理研究員。「早上7點先送小孩到政大實驗小學上課,接著就到政大研究室做研究,中午也不出去就在國關中心的餐廳吃飯,吃飽繼續做研究,下午5點左右再去接小孩下課、吃晚餐,吃完晚餐再趕回研究室,通常一待就是待到11點、12點才回家」,談起返台後的「研究」生活,童振源說,當時生活非常忙碌但也很充實,從來沒有想過要去從政,但研究過程中慢慢地和政壇有「政策面」的連結與交集。

 

在國關中心任職助理研究員約2年半後,童振源2005年到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國家發展研究所前身)擔任助理教授;在政大的第4年即2006年,順利升等副教授。

 

「我記得是2006年6月26號,那天校教評會通過之後,我就很高興在校園散步,結果接到一通電話,是吳主委電話打電話給我說,希望我到陸委會幫忙。」童振源說,他當下「真的完全沒有準備」,於是第一時間就在電話中拒絕了吳釗燮的邀約。不過,這通電話終究成了童振源踏入政壇的契機。

 

 

記者原萱容/攝影;圖片來源:翻攝童振源臉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臉書、Google Map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