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允執厥中
放.高論
允執厥中

【允執厥中】綠柯分手後,民進黨面臨的新難題

2018.05.17
00:36am
/ 楊偉中

唯有改變討論「柯文哲現象」的方式,民進黨政治人物才有辦法跟新世代深入對話,也才有可能不被邊緣化,爭取支持,邁向勝選。

文/楊偉中

 

案情急轉直下,柯文哲去了一趟綠色和平電台,其爭議性的發言被許多人解讀為向民進黨示弱、示好,然後,綠柯在台北市長一役的合作空間就死的差不多了。

 

這段綠柯恩仇錄,討論了好久好久,坦白說,實在非常厭煩。歹戲拖棚,綠柯關係再不進行階段性的清理,觀眾可能跑光,對綠、對柯而言,也只會繼續在拉扯中受傷。民進黨決定自提人選,可能不是最好的決策,卻似是現實情勢下,不得不然的選擇。

 

當然,綠柯分手,解決了眼前的困局,卻馬上引發了一連串的新難題。

 

首先,民進黨要拱手讓中國國民黨拿回台北市?

 

最新的幾份民調,柯丁在伯仲之間,有國民黨的市議員參選人陶醉在藍色選民對丁守中的熱情呼喊,強調選民「對丁守中的支持熱情已經快速升溫」。這種言詞難免有很大的宣傳成份,但綠柯分手,丁丁得利,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有些綠營朋友自我安慰的說,反正除了阿扁那四年,台北市從來不是民進黨執政。問題在於,民進黨當初是傾全力支持柯文哲,終結了國民黨的16年執政,連帶拖垮2014、2016年國民黨整體選情,再度實現政黨輪替。

 

現在,丁守中當選看好度增加,選情略有回溫,一旦國民黨拿回台北市,就等於宣告國民黨不需力行改革、不用世代交替,就可以死灰復燃,保守勢力回潮,這真是台灣之福?真的是民進黨人所樂見的?

 

其次,吵完「禮不禮讓」,會不會改吵「整不整合」?

 

說穿了,「禮不禮讓」問題的本質,很大程度上是「能提名誰」這個大哉問。歷經波折,民進黨終於自提人選,但如果推出的人選,缺乏足夠號召力,支持者就無法完全凝聚,遑論爭取中間游離票。如果看好度、支持度不能大幅上升,綠柯關係就有可能會從「吵分手」演變成「吵整合」,若真如此,豈不荒謬?民進黨基本支持群眾會不會再陷撕裂,民進黨候選人選情會不會一路被看衰?這些,當然都會衝擊年底大選,影響,不會只局限在台北市。

 

第三,民進黨台北市長候選人要如何跟年輕人對話?

 

不論喜不喜歡柯文哲,都很難否認在20歲以上到40歲左右的年輕人中,支持柯文哲的聲浪占壓倒性的多數。我身邊有一些支持柯的年輕朋友,他們的想法是我校正自己觀點、視角的重要參考。如果討論到柯文哲、以及柯文哲和民進黨的糾葛,我常聽到如下的意見:

 

「我支持民進黨,但也幹譙小英的(部份)政策,我更看不慣某些民進黨人罵柯文哲的方式」;

「我沒有多喜歡柯,但是其他兩黨(的候選人)真的更討人厭」;

「我真的不覺得台灣價值這題在市長選舉有多重要」;

「我真的沒辦法接受有些民進黨的,現在和當初亂打MG149的國民黨人一起罵柯文哲」;

「柯文哲可能真的沒有做得很好,但是藍綠更糟」;

「柯文哲關於兩岸一家親的解釋,也不是沒道理,而且他只是說說,也沒真的做了什麼」。
 

我也認識堅定支持台獨,卻同時堅定支持柯文哲的年輕朋友,她對「台灣價值」爭論的回擊一直都是:「民進黨也沒宣佈台獨,民進黨是華獨啊!」

 

世代的界線 是劃分挺柯反柯那條界線

 

作為曾經被「柯粉」歸類為「柯黑」一員的我來說,上述的說法,有些我未必完全贊同,但許多角度倒是能讓我反思自己看待、討論「柯文哲現象」的方式。原先,我慣常用統獨、藍綠、左右來檢視柯文哲及「柯文哲現象」,但我終於承認,劃分挺柯反柯陣營的那條界線,很多時候,其實是世代的界線。

 

也有人說,反正年輕人投票意願不高,投票那天未必出來投柯文哲。這當然是一種可能。不過,藍綠客觀上聯手攻擊柯文哲的形勢發展到頂點,被激怒的挺柯年輕人難道不會傾巢而出,票投柯P、懲罰藍綠?!不要忘了,2014年底,就是這股力量讓國民黨潰堤、讓民進黨意外。

 

這是一場世代的爭戰,作為舊世代的一員,我強迫自己要謙卑一點、聽一下不同的聲音。這段時間,我初步形成的結論,卑之無甚高論,就只是:唯有改變討論「柯文哲現象」的方式,民進黨政治人物才有辦法跟新世代深入對話,也才有可能不被邊緣化,爭取支持,邁向勝選。

 

坦率的說,目前檯面上的民進黨台北市長參選人,多是已經定型的政治人物,語言論述、選戰打法、個人形象、政見議題,都偏向陳舊僵化,有的時候,多了怨憤、少了希望,多了攻訐,少了願景,困於窠臼,難以擴展。

 

民進黨需要更新的「台北新故鄉」

 

我其實也不知道該怎麼扭轉這個困局。作為舊世代的一份子,我只能想到1994年的臺北市長選舉。當時,趙少康激情高舉「中華民國保衛戰」、新秩序的旗幟,卻無法爭取溫和本土力量,倒是阿扁,用充滿快樂、希望的「台北新故鄉」,和市民主義的進步願景,克服了統獨牌、危機牌,獲得了勝利。

 

24年後的台北市,政治板塊出現更大的變化,民進黨,需要更新的「台北新故鄉」。
 



 

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蘇佳恬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