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奈良町附近是奈良居民起居住的地方,因此每幾步也會遇到剛放學的孩子、推菜籃車的老婦、無所事事的老阿伯,巷口有提醒駕駛「注意飛出」的警語...
從近鐵奈良站出來,會先看到行基像,那是奈良人約會時經常選擇的見面點。若說佛教如何有機會從貴族修習的學問,轉化為大眾的信仰救贖,那行基的故事就特別值得一提。行基本在奈良藥師寺修行,但與其他僧人為貴族服務的理念不同,行基認為佛法的好,應該要讓一般民眾都可以享有,佛教應該要於苦難中救贖百姓,因此他投入了街頭傳教服務。
「行基像」是會合點
街頭傳教難免有煽動性、募款化緣的目的也尚且不明,行基日受愛戴,讓朝廷深感芒刺在背,漸增的民間影響力也讓奈良佛教的主事者懷有戒心,於是行基被列為未持政府僧侶牌照的「私度僧」,不被允許傳教、勸募,以他為首的「私度僧」們也遭受嚴厲的打壓。
不過行基並沒有因此而退卻,他用募得的款項造橋鋪路,興建藥院、浴室等公共衛生設施,真實將募款投入朝廷並不重視的社會安全工作,實質上對百姓生活的幫助,也讓佛教信仰開始在民間生根成長。
興建東大寺的聖武天皇是一位聰明人,他眼見行基募款能力佳、也沒有造反之心,顯然可信而不可疑,乾脆在立下興建東大寺弘願時,邀請影響力日增的行基擔任工程負責人之一,「私度僧」搖身一變佛教領頭的「大僧正」,行基的善行往事於是被列入史冊。
但儘管有行基在,奈良佛教終究還是一個以佛學研究為本、為貴族服務的宗教,這樣的情況即使到了遷都平安京都沒有明顯改變。行基圓寂後一百五十年,平安京出現一位以唸佛號為傳教方式的空也上人,他到處傳教,也一樣募款興建藥所幫窮人治病,顯見過了超過一整個世紀,佛教文化要從貴族講法到深植民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從行基像往奈良公園、興福寺、東大寺出發,便是一般旅客奈良遊的起點。其中興福寺的阿修羅立像、東大寺的盧舍那大佛,以及奈良公園有點兇猛的鹿,都是觀光客喜愛的奈良風景。
官造佛像也是奈良時期日本朝廷從「酋長」變成「大王」的證明之一,能夠有官造的匠師、工廠規定,就代表律令已全;能造大佛的話,則有賴國力動員,這都是國家能力的展現。
遇到吃壞肚子的鹿就慘!
另外要一提的就是那些公園裡跑來跑去的鹿群,鹿群特別喜歡徘徊在賣鹿餅的店家附近,一看見有人買仙貝就靠去,專欺膽小者,有些人包裝都還沒拆開,仙貝就已經被鹿搶劫一空。另外地上有許多鹿屎,雖然大多固體可見,但偶而會遇到有吃壞肚子的鹿,不意踩到的話,清理真不容易,若一家接連踩到,只好坐在路邊拿著樹枝猛擦,難免感嘆這也算「鹿屎誰手」。
興福寺後頭有一座「猿澤池」,穿過之後就會來到「奈良町」,那是外地觀光客一日往來難免忽略的景點。安靜的街面開了許多餐廳、咖啡和手作特色小店,比如町家咖啡館カナカナ,以拿鐵咖啡的大佛或者小鹿拉花聞名,這裡的小店雖然都是町家改建,賣的也是一套一套的簡餐,但端出來的食物多半是「和洋式」的混合料理,口味簡單清爽,尤其很受「女子旅」愛好者的歡迎。
街區小酌「春鹿酒造」留影
街上也有相當有名氣的酒造像是「春鹿酒造」,春鹿之名來自春日神鹿,酒造離春日大社不遠,春日大社的山裡,便是鹿群們晚上歸家之處。奈良是古都,也是日本釀酒的起源地之一,不過早年釀酒技術並不成熟,酒很容易變質,比如在新海誠大受歡迎的動畫《你的名字》當中出現祭司以口嚼米發酵的「口嚼酒」,品質就很難控制。到了奈良時代,因為祭典需要所以朝廷有在律令典章中規範酒類的製造與管理,不過要到遷都後的平安時代,釀酒技術逐漸成熟,品質也可以管控,酒類才從祭儀禮品變成民生必需品。
室町時代時,奈良正曆寺的僧侶以區域軟水釀造僧坊酒,算是奈良清酒的起源。後來技術更加成熟,奈良也發展出各有風情的不同酒造,其中「春鹿酒造」算是奈良酒類的代表廠商。春鹿可以試喝,印象中是五百元三杯,會有一個小小可愛的杯子送給試飲者,他們的酒類多偏辛口,頗得我喜愛,試飲完會發下小鹿或者大佛造型的頭套給客人,用以拍照留念,但三杯還喝不ㄎㄧㄤ,所以照起來不至於特別瘋。
奈良小店美食們
路上當然還有一些小店,屬於當地特產食物的還有像是茶粥、奈良漬。日本傳統早餐吃的是乾飯,粥被認為是病人的食物,不過奈良很獨特,傳統早餐吃的是以日常飲用的番茶煮成的茶粥。番茶是經過焙火的熟茶,顏色偏咖啡,和高貴的玉露之類僅沖泡葉片部分相比,番茶經常連茶枝沖煮,價格便宜,飲茶者每日必喝。茶粥之來源,已知早年因僧侶烹煮精進料理,以之煮粥,呈現茶色,有清香苦味,但並無鹹甜。一般的吃法就是茶粥配上奈良漬,可謂酸甘甜鹹人生滿足,不過我一直覺得茶粥味道很怪,並不喜愛。奈良町店家也有將茶汁與白飯做成飯糰在包入奈良漬者,列為店家招牌,但我亦不喜。
還有名物是「三輪素麵」,三輪是地名,在奈良附近,素麵就是麵線。三輪素麵每一盤都大概只有一口份量,叫一份十盤十五盤,沾醬即可食用,和蕎麥麵吃法接近,都是當地深受歡迎的食物。
另外厲害的名物還有柿葉壽司,葉片內包的是發酵過的鯖魚和鮭魚壽司,此物也是因為早年運輸困難、鮮魚易壞,因此補來的漁獲要先鹽漬,再用柿葉包起來,抵達奈良時剛好熟成可吃。奈良和京都的柿葉壽司都很有名,不過這料理我也在海鮮充滿的仙台見過,心想奇怪,為何有新鮮海鮮的仙台人也吃這個,結果才知到那間名店本店就在奈良。
奈良町附近是奈良居民起居住的地方,因此每幾步也會遇到剛放學的孩子、推菜籃車的老婦、無所事事的老阿伯,巷口有提醒駕駛「注意飛出」的警語,上面畫了飛奔的小孩,其實會飛出的除了鹿之外,就當屬放學玩鬧鐘的小男孩了吧。
奈良町的收尾是麻糬名店「中谷堂」,流傳是古代僧侶發現以高速搗製麻糬可以做出Q彈的餅皮,因此中谷堂也有搗麻糬的表演,吸引遊客駐足觀看。我平日並不愛吃麻糬,不過中谷堂現做的艾草麻糬包上紅豆餡,口感極佳、甜度也很恰當,確實很好吃,故每每途經都是大排長龍。離開奈良前務必買上幾顆,搭著熱茶在火車上吃,心中覺得滿意飽足,也為奈良旅畫下完美句點。雖然美食當前,回想起「鹿屎誰手」有點不合時宜,但若吃好喝好心情好,一場意外也可以是美好回憶,想來不禁啞然失笑。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林巧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