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生活
放.新聞
生活

鎮港園社區大學辦性平影展 精選《芭比》與《女權之聲》打開跨時代性別對話的鑰匙

2025.05.06
13:10pm
/ 放言編輯部

穿越時代的性別對話,鎮港園社區大學精選兩部風格迥異的作品,透過影像引發思辨,帶領觀眾從不同時代的視角重新認識性別平等。

 

什麼是性別平等?是芭比擁有自己的夢幻人生,還是女性能站上街頭爭取選票?

 



「性平‧妳我他的故事」影展與會者合影

 

鎮港園社區大學於4月26日及5月3日接力舉辦「性平‧妳我他的故事」影展,透過兩部風格迥異的電影《芭比》及《女權之聲:無懼年代》,帶領觀眾走入性別平等議題的多重視角。首部《芭比》以大眾熟悉的玩具角色出發,揭示當代社會中潛藏的性別刻板印象如何影響我們的自我認同與選擇;而《女權之聲:無懼年代》則回溯至20世紀初的英國,描述女性爭取投票權、子女撫養權的真實歷程。影展邀集來自不同領域的與談人從專業視角帶領觀眾思辨性別框架與社會變遷,兩部電影在不同的時代中,引領觀眾反思:性別想像與性平運動如何隨文化與歷史演進而變化?

 

本場次除了一般民眾參與外,也吸引來自榮總的病友與工作夥伴共襄盛舉。


從童話到現實 《芭比》映照當代性別焦慮與自我追尋

 


在《芭比》放映場次中,與談人鎮港園社大「旅行電影欣賞課」曾意琇老師認為,儘管芭比娃娃在50年代當下的推出是一種突破,讓女性從過往「扮演育兒角色的媽媽」逐漸成為「扮演自己想成為的理想女性」。但隨著女性在現實世界中的轉變,芭比娃娃又被賦予不同的角色與期待、有些大受歡迎,有些則無疾而終,有的甚至強化了父權對於女性的束縛。這些文化風潮交錯與現實與想像之間,讓本片笑中帶淚。

 


值得一提的是,《芭比》並非只談論現代女性的矛盾。也揭示了「肯尼」這個角色所承載的男性焦慮:當「男子氣概」不再被傳統定義綁架,他會是誰?從映後座談中我們了解到,性別平等並不是要消除差異,而是讓每一種性別都能自由發展、被理解與尊重。這場電影不只讓我們重新看見童年印象中的玩偶,也打開了面對社會性別期待的全新對話空間。原來性別框架,從來不只是「她的事」,也是「我們每個人的事」。

 

楊幸真教授透過本片對白邀請民眾思考權利的意義


歷史中的吶喊 《女權之聲》從街頭抗爭看見百年前的女力

 


另一場《女權之聲:無懼年代》的放映場次,更是座無虛席、討論熱烈。與談人高醫性別研究所楊幸真教授先以「何謂性別歧視?」作為觀看本片的引言問題,提醒參與者所謂歧視是「一種排除他人的行為」,它不僅限於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更有可能在各種環境、空間、語言的塑造上被強化。例如本片第一句對白提及「女性因性格多變,對於政治無法做出正確的判斷」,正是1912年英國的主流言論,延續了男女之間在參政權上的不平等。

 


那麼,如何翻轉這種結構性的不平等?楊教授以美國史上第二位女性大法官金斯堡(Ruth Bader Ginsburg)為例,金斯堡表面上以一種激進言論聲稱「女性大法官名額應達9位才能達到性別平權」;但實際上她指出的是過往男性壟斷大法官職權時,卻無人提出質疑的現象。可見得翻轉結構上的不平等就是平權的起源。我們與「平等」的距離看似接近,但從本片片尾的各國女性取得選舉權年份表(自1912年至2015年)即可看出所謂「平權」並非一蹴可及,而是先鋒者不懈地爭取與開拓、流血、入獄甚至付出生命而逐步換來的成果。

 


性別對話的延續 我們共同的課題

 


從《芭比》到《女權之聲:無懼年代》,前者著力於性別矛盾,後者則闡釋平權運動的意義,從一個娃娃的自我追尋,到一場翻轉歷史的運動。性別平等的議題在不同時空下都值得被再思與辯證,也為這次的性平影展打開了對更寬廣、深刻的討論空間。

 

 

圖片來源:高雄市政府教育局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