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新聞 / 政治
放.新聞
政治

點名中國傾銷「衝擊國際公平貿易」!賴清德接受《日經》專訪:建立「非紅供應鏈」確保自由貿易

2025.05.13
10:32am
/ 放言編輯部 吳亦軒

賴清德表示,過去由美國與西方主導的自由經濟體系,帶來全球經濟繁榮與政治穩定,但並非所有國家都秉持相同規則...

 

520將至,總統賴清德接受《日經亞洲》專訪時,點名中國長期透過仿冒、竊取智慧財產權及大規模補貼,將廉價商品傾銷全球,嚴重衝擊國際公平貿易,政府希望利用台灣在生產和製造方面的優勢連結民主社會,建立不包括中國的全球半導體非紅供應鏈,「這會確保未來世界進一步繁榮與發展,自由貿易能繼續發揮作用,不受傾銷影響。」

 



賴清德即將任滿一年,他在總統府接受《日經亞洲》專訪時指出,當前全球供應鏈重整已成趨勢,台灣政府將善用自身在生產與製造方面的優勢,攜手民主盟友推動半導體供應鏈重組,確保自由貿易體系不被中國傾銷破壞。

 

賴清德表示,過去由美國與西方主導的自由經濟體系,帶來全球經濟繁榮與政治穩定,但並非所有國家都秉持相同規則。他點名中國長期透過仿冒、竊取智慧財產權及大規模補貼,將廉價商品傾銷全球,嚴重衝擊國際公平貿易。

 

「如果無法解決這種不公平貿易,我們數十年來辛苦建立的穩定社會和經濟繁榮,以及我們追求的一些價值觀都可能被摧毀。因此,我認為值得觀察美國近期有意解決不公平貿易,並在必要時提供協助」,賴清德強調,政府因此希望利用台灣在生產和製造方面的優勢連結民主社會,建立不包括中國的全球半導體非紅供應鏈,「這會確保未來世界進一步繁榮與發展,自由貿易能繼續發揮作用,不受傾銷影響。」

 

賴清德也說,台灣與中國的情勢與他國不同,北京不僅持續軍事與政治施壓,還透過滲透與統戰手段對台社會進行分化;台灣「必須展現嚇阻力量,防止中國做出錯誤判斷」,同時承諾「只要有對等尊嚴,台灣願與中國進行交流合作,謀求兩岸和平共榮」。

 

賴清德表示,他已提出17項因應策略,對抗來自中國的5大國安威脅,包括對主權的挑戰、軍事間諜滲透、國家認同模糊化、社會統戰,以及透過「融合發展」吸引台商與青年;而其中一項具體作法,就是推動恢復軍事審判制度,「這展現台灣在對抗中國滲透上的堅定決心。」

 

賴清德認為,儘管中國積極打壓台灣的外交空間,台灣與亞洲多國的非官方關係仍持續深化,自己曾於2022年以私人身分赴日,出席前首相安倍晉三的喪禮,表示「日本是強大的國家,我誠摯希望日本在國際秩序重組中扮演領導角色。」

 

賴清德呼籲台日加速推動雙邊貿易協定,也盼望日本繼續支持台灣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強化台灣在區域經濟中的角色。

 

對於美國可能對台商品加徵關稅,賴清德坦言,這對以出口為導向的台灣是重大挑戰,但不會與華府對抗,而是透過談判降低衝擊,包括擴大對美投資、降低貿易壁壘與遏止「洗產地」等行為。

 

賴清德重申,「我們將從零關稅的提議展開談判,尋求與美方簽署雙邊貿易協定」,這樣的合作不僅符合雙方利益,也有助推動美國成為全球AI中心,並促進世界和平;台灣具備的科技實力與投資潛能,能助美國發展AI產業,也將帶動台灣產業升級轉型、深化與美國經濟結構的整合。

 

賴清德並提及「全球半導體民主供應鏈夥伴倡議」,期望與日本、美國、荷蘭等夥伴深化合作,「日本擁有原材料與設備,美國專精設計與行銷,台灣負責生產與製造,荷蘭則是設備技術領先」,這樣的分工合作能打造更穩健的民主供應鏈體系。

 

賴清德並說,儘管對抗北京已是當前戰略主軸之一,台灣未曾放棄與中國對話的可能性,只要在「對等與尊嚴」的前提下,願意持續對話與交流:「我們選擇的是溝通,不是對抗;是合作,而非圍堵。」

 

 

圖片來源:總統府

 

最新新聞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