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放.高論 / 騰焰飛芒
放.高論
騰焰飛芒

【騰燄飛芒】高齡駕駛新制:交通部長用心良苦解決當前民怨,也要注意化解招來新的民怨

2025.05.22
17:41pm
/ 孫瑋芒

離開了雙北(還不包括新北偏鄉),大眾運輸根本無法滿足一般民眾行的需求。在鄉下,騎車或開車是老農日常作息所需。即使在雙北都會區,有高齡者以駕駛計程車為生,有高齡菜販天天駕車把菜運到傳統市場。

 

一起重大車禍掀起世代之戰,年老忽然成為罪惡。

 



新北三峽男子駕車肇禍導致3死12傷,他的78高齡成為焦點。儘管車禍起因和他的不良駕駛習慣較有關係,而且他今年2月才在台北監理所辦妥高齡換照,社會升起一股聲浪檢討高齡駕駛。


交通部長陳世凱隨即提出三大措施改革高齡者換照制度,包括下修換照年齡至70歲、加強檢測項目和實地演練、對繳回駕照者給予TPASS通勤月票補助。對於這個宣布,各大媒體粉專網友反彈者不少。

 

交通部火速應對 民間憂新制難獲認同


67歲台大醫師李秉穎批評交通部,不應該因為一件個案去推論所有長者都是危險駕駛,應該做「根本原因分析」。李秉穎並指出,交通部數據已顯示肇事較多的其實是18至24歲族群。45歲毒理學家招名威教授發文表示:「如果這是單純個案,為什麼還要禁止高齡駕駛?好像在懲罰他們一樣。」


陳世凱在招名威粉專留言宣稱:交通部的政策方向並非「禁止高齡駕駛」,而是「協助年長者安全駕駛」。陳部長迅速回應輿情,用詞委婉,也需要考量到高齡者對新制可能的民怨。


根據交通部所規畫高齡者換照新制,對民眾而言,就是高齡換照的麻煩提前5年來到,而且增加新的麻煩:加強檢測項目和實地演練。


依照現行制度,年滿75歲須申請換照,駕照效期至78歲。單次換照至少要花費400元(體格檢查費150元,認知功能測驗200元,高齡換照規費50元),需要跑一趟醫院和監理所。新制加強檢測項目,提高了高齡者換照被刷掉的機率。至於實地演練,換照者是不是要跑一趟駕訓班或監理所?還是要再來一次路考?


流行病學專家何美鄉建議,規定在75歲(或70歲)仍想要更新駕照的長輩們,提出7項健檢證明,包括「沒有嚴重冠狀血管疾病 (心臟電腦斷層)」。搞得比初考駕照還嚴格!


根據交通部統計,目前70歲以上持有駕照的人數約為182.6萬人,65歲以上駕駛約291萬人、75歲以上則約有77.5萬人。由此推估,70至75歲之間持有駕照的人數約為105萬人,這是高齡換照新制直接影響到的族群。70歲以下、65歲以上駕駛約有108.5萬人,這是受到新制心理衝擊的人,包括跳出來批評交通部的李秉穎醫師。


未來的新制直接影響和產生心理衝擊的人,合計213.5萬人,也就是213.5萬張選票。

 

雙北以外無車難行 駕車不靠人是尊嚴


有美國法律學者慨嘆,隨著時代的演變,法律禁止做的事愈來愈多。台灣特色是,隨著新聞事件的發生,法律禁止做的事愈來愈多。禁止未換照高齡駕駛年齡下修,相信65歲以上高齡者多數不會歡迎。


交通部欲以通勤補助鼓勵高齡者繳回駕照,以為大眾運輸可以取代自用車,落入都市中產階級思考。


離開了雙北(還不包括新北偏鄉),大眾運輸根本無法滿足一般民眾行的需求。在鄉下,騎車或開車是老農日常作息所需。即使在雙北都會區,有高齡者以駕駛計程車為生,有高齡菜販天天駕車把菜運到傳統市場。


自行駕車為人們帶來尊嚴與自由,高齡者更需要這種尊嚴與自由。能夠自行駕車,出門不需要有求於人,不需要忍受公車起步與停車的顛簸,不需要看著占據公共運輸博愛座的年輕人自顧自滑手機。

 

高齡有風險但非絕對 解套也不只有禁令


健康與心智狀態的個體差異很大,年齡不是唯一標準。從事登山活動,高山的超級老人我看多了。


幾前年攀登雪山主峰時,我在黑森林被幾名高齡山友健步超越。和其中一人攀談,他說他天天騎腳踏車健身。


我曾經揹著重裝,從南投縣仁愛鄉屯原登山口出發,在能高越嶺步道走了13.2公里來到海拔2860公尺的天池山莊,遇到7、8名銀髮山友隨後抵達,其中有人說:「我們這團是長青團。」


在臉書,我看到超過70歲山友貼出攀登百岳紀錄。

 

以年齡為唯一標準,提高駕駛門檻,違反公平原則,儘管有一派人會說,這是針對「高風險族群」加強管理。 


要增進交通安全,有很多方式,包括硬體的改善。把法令改得更嚴格,增加禁止事項,是最廉價的施政方式。


民進黨在選舉中得票已形成一種循環:大選時,多數民眾因抗中保台的需要,票投民進黨。民進黨取得中央執政權後,執政團隊漸生傲慢之心,對民意反映遲鈍,在兩年後的九合一選舉大敗。民進黨2016年大選勝出,2018年九合一選舉執政版圖由選前的4都9縣市萎縮至2都4縣市。民進黨2020年大選勝出,2022年九合一選舉由選前的3都4縣市萎縮至2都3縣。


民進黨在2024大選取得執政權,面對2026年九合一選舉,以及即將來臨的大罷免第三階段投票,中央政府做任何決策,都應仔細傾聽民意,權衡利弊,不要被一時的新聞 風向牽著鼻子走。追逐一時風向做決策,風向是追不完的。

 

 

(圖片來源:三立新聞、民視新聞、李秉穎臉書、交通部臉書;示意圖製作:放言視覺設計部 傅建文)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
孫瑋芒
自由作家、攝影人,出版有長篇小說、短篇小說集、散文集。曾擔任美國《讀者文摘》特約作家、報社編務主管。
延伸閱讀
最新新聞